字词 | (二)泵站提水灌溉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泵站提水灌溉 (二)泵站提水灌溉新中国成立前,安徽没有一处泵站提水灌溉工程。1949年,全省只有2台套、23.86千瓦提水机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国家开始建设泵站提水灌溉工程。安徽第一座机械提水泵站是1951年兴建的公私合营芜湖县易太圩机械排灌站,装机6台179 千瓦;第一座电力提水泵站是1954年动工的合肥市方桥电灌站,装机6台224千瓦。随后,泵站提水灌溉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省各地发展起来。到1994年底,全省共兴建电力灌溉站10 572处,装机19 388台103.27万千瓦;机械灌溉站1 232处,装机2 020台7.36万千瓦。泵站提水灌溉面积达到1 408千公顷,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49%。安徽各个时期泵站提水灌溉工程发展情况见表2-3-2。
1.机电结合。安徽泵站提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初期,以机械灌溉站为主,所使用的配套动力是锅驼机,以后逐步发展为煤气机和柴油机。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灌溉站的比重不断增加,机械灌溉站的比重不断下降。70年代以后,不少机械灌溉站进行了“机改电”。在全省灌溉站总数中,1957年,机械灌溉站占83.7%,电力灌溉站占16.3%;1994年,电力灌溉站的比重上升到89.6%,机械灌溉站的比重下降到10.4%。 2.大中小泵站结合。安徽泵站提水灌溉工程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淮北平原地下水较为丰富,以发展井灌为主,沿河发展泵站,多为一级提水的中小型灌区;江淮丘陵区灌溉泵站扬程较高,多级提水比较普遍,如炉桥电灌站六级提水,总扬程82.2米,全省大中型提水灌区多集中在这一地区;沿江圩区主要发展以排为主,结合灌溉的泵站工程;山区耕地零碎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型灌溉泵站或使用小型流动机组。由此形成全省泵站提水灌溉工程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的格局。小型泵站只有一台机组,配套动力不足10千瓦,灌溉几百亩农田。大的发展到以引江提灌与分洪、航运相结合的大型综合利用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共四级、四座大泵站,装机11台24 60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达87.3千公顷。全省已建6座大型电灌站,基本情况见表2-3-3。 表2-3-3 大型电灌站基本情况
3.泵站技术改造。50、60年代建成的泵站提水灌溉工程,经过30多年的运行,机电设备已老化陈旧。具体反映在设备效率低、能耗高,提水能力下降。根据大量的现场测试数据分析,泵站平均装置效率只有35.3%,比部颁标准低19.1个百分点。从198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泵站技术改造。1984—1994年,全省省、市、县财政和受益乡村自筹等,累计投入泵站改造资金1.3亿元,改造装机23万千瓦。由于采用了综合技术改造措施,优化选型和装置配套,选用高效节能机组,不仅减少装机1.2万千瓦,还使提水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改善排灌面积533千公顷,泵站装置效率平均提高21%,每年可节电7 000万千瓦时。 4.提水灌区。 (1)驷马山灌区。驷马山引水灌区位于皖东江淮分水岭两侧,跨皖、苏两省的来安、全椒、和县、含山、肥东、定远、江浦7个县,以及琅琊、南谯、浦口3个区和巢湖市,总面积5 30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43.6千公顷,其中江苏10千公顷。驷马山灌区的规划和建设始于1969年。当年国家水电部军管会批准皖、苏两省共同编报的《滁河流域水利规划报告》,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列入国家计划项目。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规划的原则是:在全面兴建库、塘、坝等蓄水工程,充分拦蓄当地径流的前提下,修建必要的大型引水、抽水工程。做到以小型为主,大、中、小相结合;以蓄为主,蓄、引、提相结合;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作用。规划标准是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相当于1959、1966年的旱情。工程包括乌江枢纽,襄河口枢纽,汊河枢纽,引江水道,滁河中游疏浚(以上为第一期工程)、滁河一、二、三、四级抽水站,二级引水河道,肥定干渠,定远江巷水库七项主体工程及面上配套工程。它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分洪、排涝、航运等具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第一期工程于1969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1976年底基本完成后,第二期工程相继实施。先后开工的有滁河一、二、三级站,二级引水河道和肥定干渠。1987年,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写了《安徽省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初步经济分析》,对上游灌区特别是四级站以上灌区的开发提出了缓建意见,加之基建投资压缩,灌区建设中途停顿。两期施工共完成乌江及滁河一、二、三级4座大型抽水站,装机11台,总容量2.46万千瓦;节制闸4座,简易船闸3座;110千伏变电所3座;引江水道27.5公里,滁河疏浚46公里,肥定干渠8.8公里。完成土石方4 400万立方米,装砌和干砌块石20余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0余万立方米。完成投资2.085亿元(包括劳务投资0.51亿元)。 驷马山引江水道于1971年夏开始行洪,1973年,乌江抽水站开始抽江水抗旱。20多年来,各方面的效益均很显著。 ❶灌溉方面:除利用各级节制闸蓄水和乌江节制闸适时引江水外,乌江抽水站共抽江水17.7亿立方米;仅特大干旱的1978年就抽江水5.8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近90千公顷,使大旱之年夺得大丰收,粮食增产效益折款3.94亿元(原值,下同)。 ❷防洪方面:利用引江水道增加分泄滁河上、中游洪水出路,累计排出水量173.6亿立方米,减少农田淹没120多千公顷,减淹折款29.78亿元;仅1991年特大洪水,就分洪泄洪水16.8亿立方米,保住了一些圩田。配合上下游各项防洪工程的统一调度,减少了洪灾损失,缓解了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使这条南北运输大动脉安全渡汛。 ❸航运方面:原来滁河只能季节性通航10吨以下的小木船。引江工程兴建后,使滁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100余公里河道渠化,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船只,大大缩短了滁河进入长江的运程。仅乌江和襄河口两船闸自运行以来,已累计过闸货船1 044万吨,通航道运输减少运费的效益累计4 590万元。 (2)撮镇灌区。撮镇电灌站是肥东县引巢灌溉骨干工程,属全国统一考核的大型泵站和大型灌区。1958年兴建,1961年发挥效益,后经续建、扩建、技术改造,现为三级四站。总装机143台套,容量1.7万千瓦,总扬程40.75米,一级站设计抽水流量22.6立方米每秒。灌区土地面积522平方公里,灌区内引水渠3条,主干渠7条,渠系配套建设物320多座,灌溉11个乡镇、24千公顷农田,占全县耕地面积1/3,是肥东县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1986年,国家水利部投资145万元,对运行20多年泵站设备严重老化的一级站按中等规模进行改造;拆除16台套旧机组,新装12台26HBC-30水泵机组,单机容量200千瓦,经测试能源单耗大大低于部颁标准。随后二、三级站按中等规模陆续进行技术改造,确保了24千公顷农田抗灾夺丰收。至1994年,该站累计开机130万台时,提巢湖水19.1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440千公顷,增收粮食6亿千克。同时解决了灌区内27万人口、240多万头牲畜及上百家乡镇企业用水。 (3)炉桥灌区。炉桥电力灌溉工程位于定远县西部严重干旱缺水的丘陵地区。水源取自淮河南岸的高塘湖,从16.5米提高到96.0米,总提水扬程79.5米。灌区设计控制面积597.7平方公里,泵站提水灌溉面积25.85千公顷。炉桥电灌站于1959年动工兴建,1966年基本建成;形成六级七站总装机42台套13 200千瓦,一级站提水流量14.4立方米每秒,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57千公顷。电灌站自1966年发挥效益以来,多年平均实灌面积19.2千公顷,年均灌溉供水5 430万立方米,工业供水1 500万立方米,年均耗电量626万千瓦时。1980年以来,全灌区年均产粮4.75亿千克,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6亿千克。据估算,近30年来灌区因灌溉增加的收入达1.5亿多元,为投资的7.5倍,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4) 永幸河灌区。永幸河灌区始建于1976年,总面积600平方公里,耕地36.7千公顷,有效排灌面积33.3千公顷。灌区总干渠——永幸河全长43.5公里,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支渠18条,总长155公里,总蓄水能力700万立方米。主要供水水源有淮河、茨淮新河、西淝河;共建有一级抽水站7处,装机60台,8 210千瓦,总抽水能力85立方米每秒。灌区以灌溉为主,兼有排涝、航运、绿化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灌区工程的建设,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共投入资金1.05亿元,群众投劳2 600万个工日,形成固定资产7 300万元。永幸河灌区工程已经安全运行15年,粮食产量从公顷产3 000千克增加到700千克,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开始普及。灌区工程建成以后,遇到较大的水灾4次,较大的旱灾4次,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水灾或旱灾,但农业生产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仍快速发展。 ☚ (一)水库和塘坝灌溉 (三)引水灌溉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