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泰顺县
地处浙江最南部,毗邻福建福鼎等县。总面积1761. 5平方公里,人口32.83万人(其中畲族1.5万人),全县设9个镇、24个乡、531个行政村、7个国营农林茶场。全境由洞宫山脉和南雁荡山脉的支脉构成,层峦迭嶂,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79座,其中白云尖高达1 611. 3米。全县纵横交错的大小溪流百余条,分别汇入飞云江、三都湾、沙埕港三大水系。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是老区县,又是贫困县。
泰顺县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公路,主要靠人力肩挑运输物资。1956年1月,县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动员全县群众修筑公路,3月份破土动工,全县人民自带干粮、工具上工地,苦战两年多,义务投劳70多万工日,建成第一条省道线——平阳分水关至泰顺公路,全长104公里,于1958年7月1日全线通车。
在“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方针指引下,1970—1980年泰顺县又出现了兴建公路的第二个高潮,10年中建成县乡公路230公里,建成大、中桥梁20余座。
1984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支持贫困山区修建公路,安排泰顺县公路项目15个,共投放物资和资金1 500万元,新建县乡公路205公里,使15个乡通了公路。
到1992年底止,该县拥有公路586.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33.28公里,全县38个乡镇有35个通了公路,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省道公路为骨干,内联乡镇,外接省、市、县的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通,百业兴”,公路修通后为全县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泰顺县的资源型工业和支柱产业得以发展。到1992年末,叶腊石、花岗岩开采和加工业发展至108家,产值3 000万元; 木制玩具产值3 040万元;农村中、小水电站迅速发展,实现了电气化县,农村开发性农业进一步发展,茶叶年产量达1 860吨,商品材基地逐年增加,育林面积达16千公顷。全县到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3. 5亿元,比1980年的0.45亿元增长6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