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海水养殖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海水养殖业

(二)海水养殖业

福建省浅海滩涂广阔,北起沙埕港的虎头鼻,南到诏安县的宫口港,由125个大大小小的港湾和半岛连结而成,10米等深线内的浅海面积有41.3万公顷,潮间带滩涂面积有19.9万公顷。近期可供开发养殖的浅海面积约15万公顷,滩涂面积约12万公顷,围垦区可开发水产养殖面积约3万公顷,是福建省沿海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福建浅海滩涂养殖业历史悠久,蛏、蛎、蛤、蚶“四大贝类”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开展了城镇商品鱼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建设,拓宽了生产领域,开发了新的养殖种类,改革了传统养殖工艺,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效益,逐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设施比较配套、高低档次结合、国内外市场兼容的海水养殖业。至1995年,从事海水养殖业和兼业劳力达28.9万人,占渔业总劳力的34%;养殖面积8.3万公顷,养殖产量达62.2万吨。
1.鱼类养殖。福建省鱼类养殖方式主要有港湾养殖、虾塘混养和网箱养殖三种。
港湾养殖是福建省早期的鱼类养殖方式,属粗放粗养,苗种来自自然海区。从港湾的闸门随潮纳苗,一般不清池、不投喂、不施肥,入冬前收成。这种养殖方式,敌害多,单产低,每亩平均不及5公斤产量,生产发展较为缓慢。1958年全省养殖面积仅38.7公顷,产量36.6吨。1959年,在全国发展海水养殖业运动的推动下,福建省掀起了港养海水鱼类的热潮,养殖面积成倍增长,1959年发展到1 616.7公顷,产量305.75吨。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沿海许多港湾改种粮食,鱼类养殖面积逐年缩小。1978年,养殖面积下降为233.3公顷,1979年再降为93.3公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鱼类养殖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养殖面积1 507公顷,1984年达4 353公顷,但生产水平低,平均亩产仅为28.4公斤。近年来,由于港湾养殖效益较低,而逐渐被集约化精养所替代。
虾塘混养鱼虾是近年来福建省综合利用虾塘的有效方式之一,全省1.73万公顷虾塘中有70%的虾塘混养鱼虾,1995年福建省虾塘收获鱼类近万吨。
网箱养鱼是福建省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其养殖方式是用方形框架,浮子、锚和缆,把一定规格的网箱固悬垂浮在港湾或浅海区,投放鱼种喂养。一般采用十几个网箱连成一个鱼排,网箱规格一般为3×3×3米。福建省网箱养鱼始于1986年,厦门、平潭渔民养殖成功以后,逐步向南北沿海推开。1995年福建海水鱼网箱养殖达82 152个,形成了以宁德地区和福清、平潭、东山、连江县为主的大规模网箱养鱼基地。全省海水鱼类养殖面积为2 236.5公顷,产量达20 152吨,平均单产高达600公斤/亩。养殖的品种有鲻鱼、真鲷、黑鲷、黄鳍鲷、石斑鱼、大黄鱼、鲈鱼、黄鳍鲷、河豚、鲫鱼等。
2.虾蟹养殖。福建省对虾养殖的品种有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哈氏仿对虾、刀额新对虾、沙虾等。福建省对虾养殖始于1962年,由厦门市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系首次开展长毛对虾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后开始的。1985年以后,福鼎、罗源、连江、长乐、平潭、莆田、同安等县先后组建水产养殖公司发展养虾业。全省引进世界银行贷款(折合人民币) 12 384万元,新建养虾面积7 147.3公顷;社会各界亦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养虾业。养虾面积从1985年的2 909.7公顷,发展到1987年的14 229公顷,翻了两番。1991年为福建省对虾养殖业的高峰年,全省对虾养殖15 530公顷,产量3万吨。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虾人工育苗、冷藏加工、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省现有对虾育苗室210座,育苗水体9.8万立方米;年生产能力1 205吨的饲料厂12座;还有一批对虾冷冻加工厂等配套设施。1992年后,连续两年出现暴发性虾病,虾产量大幅锐减,1993年仅产6 727吨。近两年来,福建省狠抓科学养虾,采取综合治理虾塘等措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全省对虾养殖16 270公顷,产量9 263吨。
福建蟹类养殖品种主要是锯缘青蟹,俗称𫋶,其性腺肥满称膏𫋶。锯缘青蟹养殖,按养殖方式可分为粗养和精养,其养殖技术工艺基本相同。精养池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在农垦滩地内建池,池的面积小者0.1—0.2亩,大者0.5—1亩。堤坝以石棉或砖砌,有遮沿防逃设施。一种在避风内湾的滩涂上垒堤插竹建池或砌石建池。垒堤插竹建池的具体做法是依地状、地势、潮向、潮位来确定池的面积,一般多为0.3—0.5亩。1958年福建开始人工养殖,1980年以来,连江、福清、漳浦、云霄、晋江等县群众集资建池发展养殖业已成为热潮。1989年之后,由于虾塘调整,一些养虾池改作锯缘青蟹养殖或轮养。1995年,全省锯缘青蟹养殖面积达780.3公顷,总产量2 934吨。
3.贝类养殖。福建养殖、增殖的贝类品种有牡蛎、缢蛏、花蛤、泥蚶、文蛤、贻贝、扇贝、西施舌、鲍鱼等,全省养殖面积达4.7万公顷,产量36.95万吨,占1995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的56.5%,产量的59.6%。
牡蛎养殖:1995年全省养殖面积2.8万公顷,产量11.18万吨。养殖方式有插竹养殖、石基养殖和垂下式养殖。插竹养殖和石基养殖是在滩涂上插宽20—30厘米、长5—7米的竹子或投放石头做附着棒,让牡蛎苗附着养殖。这两种养殖方式比较原始, 产量不高,1995年全省养殖面积达1.66万公顷,产量4.6万吨,平均单产为185.5公斤/亩。垂下式养殖是80年代兴起的养殖方式,养殖设备由筏架和附着器组成,附着器材料一般用牡蛎贝壳, 贝壳中央钻一个直径0.5厘米的孔,用尼龙绳每间隔10厘米串1个附苗器垂挂在筏架横杆或绠绳上。采苗后,经过一年养殖收成。此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能立体利用水面, 牡蛎在水中摄食时间长,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1995年全省垂下式养殖面积达1.13万公顷、产量6.56万吨,分别占全省牡蛎养殖面积和总产量的40.5%和58.7%;单位面积产量达386公斤/亩。垂下式养殖方式在全省沿海各地皆有分布。
花蛤养殖:学名菲律宾蛤,分布于福建沿海各县。1995年全省养殖面积6 408公顷,产量79 649吨,居全省首位。福建沿海产的花蛤有多种,还有杂色蛤、环沟格特蛤、青蛤等。花蛤养殖一般在潮间带沙泥埕地。
贻贝养殖: 1995年全省贻贝养殖面积达0.23万公顷,产量达5.78万吨。贻贝养殖方法主要是延绳式垂养。福鼎市还开展贻贝与海带套养,海带每亩产量由800—1000公斤提高到1276公斤,贻贝每亩产量由2吨提高到2.5—3吨。此外,从70年代起,福鼎市台山列岛、平潭县南赖等地开展厚壳贻贝资源“封岛育贝”也取得初步效果。近年来, 漳州地区掀起贻贝养殖热潮, 收到良好效果。
鲍鱼养殖:福建鲍鱼养殖方式主要是陆上养殖,主要品种有杂色鲍、皱纹盘鲍、盘(黑)鲍、九孔鲍。90年代,福建省养鲍业在人工育苗、工厂化养殖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展较为迅速。1995年全省鲍鱼养殖面积达5.2万平方米,产量达49吨。福建省养鲍业比较发达的县(市)有连江、同安、东山、平潭等。其中,连江县发展最快, 1995年全县养鲍面积达8256平方米,产量达11吨,分别占全省的16.3%、22.4%。鲍鱼养殖业已经成为福建省海水养殖的一大优势产业。
其他贝类养殖:有文蛤、西施舌、翡翠贻贝、毛蚶、江瑶、扇贝、泥蚶、竹蛏等,这些贝类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福建沿海地区均有养殖。1995年全省产量15万吨左右, 占贝类总产量的42%。
4.藻类养殖。福建海水养殖中,藻类的产量居第2位。1995年全省藻类养殖面积达1.15万公顷,收获面积1.09万公顷,产量19.6万吨。养殖的品种有海带、紫菜、江蓠、红毛菜、裙带菜、羊西菜等。其中,海带、紫菜两个品种的产量占藻类养殖产量的99.8%。
海带养殖:1956年冬,在福建连江筱埕海区海带南移试养成功,打破了北纬35度以南不能生长海带的定议。在海带试养初期,海带的养殖方式为延绳式垂直养殖法, 由于此方法不适合于福建省冬春海水透明度小的海况条件,已逐渐改为平行养殖为主。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福建省海带养殖业已形成一整套养殖、加工、育苗基础设施。1995年全省海带养殖面积达0.39万公顷, 产量17.65万吨, 平均亩产3.03吨。
紫菜养殖:福建紫菜养殖历史悠久,人工养殖始于1950年, 采取海区自然附苗。其养殖方式有三种:
❶菜坛养殖,其方式是每年立秋至处暑季节,在退潮时用铁铲或竹刷把坛面上的杂贝、杂藻清除干净, 洒石灰水,进一步消灭坛面上残留的小型杂贝、藻,增加菜坛粗糙面,以利紫菜附着生长;
❷半浮筏式养殖,这种方式系福建省1958年首创,是目前人工养殖紫菜的主要方式。其方法是把竹帘或尼龙网帘用浮绠、浮子、锚缆和桩固定在潮间带滩涂上, 涨潮时筏架随潮水浮于水面,落潮时筏子由脚支撑于海滩上;
❸浅海养殖,系利用海带筏架轮养紫菜的一种养殖方式。其做法是将海带筏提前于9月份下海,挂养紫菜帘,12月份海带分苗,再收回紫菜帘,改养海带。每亩可增收紫菜100公斤。近几年已在福鼎、霞浦、宁德、罗源、连江、平潭、莆田、龙海、漳浦和东山等地普遍推广。1995年,全省紫菜养殖面积达7591.2公顷,产量19169吨, 居全国首位。
5. 苗种生产。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前提。福建省海水养殖已有许多品种的苗种人工繁殖技术取得成功, 部分品种的苗种可规模生产,并实现自给有余。
对虾种苗:福建虾苗生产技术配套,改变过去从自然采苗为主实现全人工繁殖培育。1995年生产能力达100亿尾,由于虾病的制约,实际育苗72亿尾。其中,中国对虾苗23亿尾, 长毛对虾20多亿尾, 斑节对虾20多亿尾, 日本对虾苗近8亿尾,不仅满足养虾生产需要, 而且为三都湾放流增殖提供虾苗4.2亿尾。
贝类苗种:福建省鲍鱼育苗主要分布在连江、东山等地,全省每个鲍鱼场均有配套育苗设施,育苗水体1.5万平方米,1995年共育鲍鱼苗2700多万个。花蛤种苗的人工繁殖已形成基地, 全省垦区人工育苗土池面积约2万亩, 其生产能力可完全解决养殖生产的需要。紫贻贝育苗,1991年福建省平潭县开展紫贻贝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取得成功,采苗面积133.3公顷,产量3千吨,该繁殖区已形成并逐年扩大。福建省扇贝育苗主要集中在漳浦县, 养殖的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的人工育苗技术已取得突破,并形成生产力, 1995年共育扇贝苗种6亿粒。
藻类苗种:主要是海带育苗,全省共有5座海带育苗场,其中霞浦2座,连江、莆田、宁德各1座。1995年产海带苗28亿株, 可实现自给。
鱼类苗种:在福建养殖的海水鱼类的种苗中,人工培育技术已取得成功、并能达到规模生产的品种有大黄鱼、真鲷、乌塘鳢、黑鲷、鲈鱼、黄鳍鲷、鮸鱼;品种人工育苗技术虽已突破、但还未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品种有𫛛鱿鳃、鲻鱼等;人工育苗技术未突破、养殖的苗种主要靠进口的品种有石斑鱼、红鳍东方鲀、弹涂鱼等。全省有宁德、漳州2个水产良种场,其中宁德黄鱼基地年生产大黄鱼苗能力达到300万尾。

☚ (一)海洋捕捞业   (三)淡水捕捞业 ☛

(二)海水养殖业

(二)海水养殖业

广东沿海渔民历来就有利用浅海、滩涂、鱼塭、池塘养殖鱼虾贝类的生产传统。1957年广东海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4%和17%,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是1959年的2.2万吨,面积是1966年的3.12万公顷。但长期以来养殖方式和技术落后,并且由于政策失误,盲目围垦滩涂,废鱼塭种水稻,大批渔民弃渔从农,致使海水养殖逐年衰退,到1978年全省养殖面积只有1. 6万公顷,产量8 000吨。
海水养殖业的恢复发展,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而开始的。198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决定》,运用价格、购销、经营、金融等经济政策措施促进生产,1985年又提出开发滩涂,大搞养殖业的号召,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养殖商品生产基地,从而使广东海水养殖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1992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9. 38万公顷,产量17. 57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3.4倍和22倍。养殖品种由原来鱼、蚝、蚶等少数品种变为有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几十个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养殖方式由粗养变为精养,建造鱼塭、池塘、虾池、网箱,实行投苗、投料养殖,现在海水养殖业已成为一项高产值、高效益的重要产业。
1.鱼类养殖。鱼类养殖是广东海水养殖业的主体,有鱼塭、咸淡水池塘、网箱三种养殖方式。1992年全省养殖面积3.7万公顷,产量5万多吨,占海水养殖的38%和28. 7%,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湛江、阳江、江门、汕尾、珠海、深圳等市。
鱼塭养殖。鱼塭亦称埭、咸围。是利用港湾,港叉或沿岸滩涂、低洼地,经人工筑堤开沟、建闸,利用潮汐的涨退套纳鱼虾苗进行养殖装捞的一种自然型生产方式。广东鱼塭生产有300多年历史,最盛时是50年代末期,鱼塭面积达1. 22万公顷,产量3 582吨。六七十年代,因大规模改鱼塭为稻田,使养殖面积锐减,1978年产量降至814吨。改革开放后,群众有了生产自主权,各地因地制宜退田还塭,鱼塭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生产措施上,改变传统的自然养殖方法,改造鱼塭生产条件,并辅以人工放苗,实行粗养与精养相结合,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2年全省面积3.04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693公斤,比1978年面积增加5倍多,单产提高169公斤,增产3倍。
咸淡水池塘养鱼。利用海滨低产田或河口地带的滩涂开挖的池塘养鱼,水的常年盐度在0. 5‰—16‰之间。1992年全省面积6 681公顷,产量2. 6万吨。这些池塘养殖的品种有尖吻鲈、花鲈、加州鲈、黄鳍鲷、鲻鱼、鲩鱼等优质鱼类,产品大多出口港澳市场。珠江口沿岸的珠海、东莞、宝安等市县,是咸淡水池塘养鱼的主要地区。其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45%和80%,其中又以宝安、东莞产量最多。1989年至1990年,省水产局与宝安、东莞联合开展“万亩咸淡水池塘养鱼高产综合技术”的试验研究,取得纯养鲈科鱼类每公顷产量4025公斤。以黄鳍鲷为主,每公顷产量3 375公斤;以鲻鱼、鲩鱼为主,多品种混养,每公顷产量7 875公斤的成果。其经验已推广应用。
网箱养鱼。是用方形框架、浮子、锚和缆,把 一定规格的网箱固定悬垂浮在港湾或浅海区,投放鱼种喂养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采用4—12个网箱连成一个鱼排,网箱规格一般为3×3×3米。广东网箱养鱼始于70年代末期。宝安、惠阳、珠海等市县率先使用,以后逐步发展到南澳、饶平、惠东、台山、阳江、电白、湛江等市、县。养殖的鱼类有红斑、青斑、泥斑、真鲷、黑鲷、花鲈、尖吻鲈、鲫鱼等优质鱼类,产品畅销港澳市场。1992年,全省网箱养鱼36 372个箱,产量3347吨。
2. 对虾养殖。1992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1.52万公顷,产量1.75万吨,产值4亿多元,平均每公顷产虾1 145公斤。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沙虾。广东人工养殖对虾始于1979年,由国家水产总局和省联合投资,先后在湛江、阳江、江门等地建成680公顷的养虾基地,并成立了广东对虾企业公司,联合农民进行养殖。1986年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投入资金近6亿元,用了两年时间建起虾池1. 6万公顷,育苗室86个(5. 6万立方水体),对虾冷冻加工厂26座(日急冻能力197.9吨),饲料厂62间(年生产能力11.8万吨)等大量配套设施,全省开始了大规模的养虾生产。养虾业是一项高风险、高产值、高效益的养殖生产,为了促进养虾业的发展,省政府给予投资、税收、进出口等优惠政策,不少沿海乡村通过养殖改变了贫穷面貌。但养虾生产受台风、海潮、虾病和市场的影响很大,1988年以后养虾面积基本稳定,着重在向提高养虾的技术水平,进 一步完善养殖设施的方向发展。
3. 贝类养殖。广东养殖、增殖的贝类品种有牡蛎、珍珠贝、翡翠贻贝、泥蚶、鲍鱼、扇贝、文蛤、花蛤、寻氏肌蛤、偏顶蛤等。全省养殖、增殖面积4.04万公顷,产量10.4万吨,占1992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的43%,产量的59%。产区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粤西沿海。
牡蛎养殖。广东俗称蚝,人工养殖有大蚝和小蚝两种,以养殖大蚝较多。1992年全省养殖面积1. 89万公顷,产量2万吨。大蚝的产地主要在深圳、珠海、汕头、潮阳、揭阳、惠来、海丰、惠东、恩平、阳江、电白、湛江、遂溪等市县,小蚝产地主要在饶平的汫洲、海山,澄海的盐鸿,汕头的达蚝,电白的电城、陈村等地。养蚝一般采取在滩涂上投放石头或插50—80厘米长的水泥棒做附着器,让蚝苗附着养殖。60年代中期兴起的水泥附着器养蚝,是养蚝技术的重大突破,每公顷产量可达15—18吨,比传统的石头附着器养蚝产量提高3—4倍。立体养殖有浮筏、栅架和垂式(插桩连绳)养殖,亦有石柱、石堆(金字塔形)立体养殖。立体养殖生长快,产量高,但成本高,抗台风性能差,生产有其局限性,只有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有少量的养殖面积。
珍珠养殖。广东出产的珍珠属南珠。50年代开始,在海康、徐闻、遂溪、惠东、惠阳、宝安等地。发展起人工养殖珍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康成为重要产地,其产珠量占全省的九成以上。1992年全省产珠6 170公斤,其中海康县产珠4 477公斤。海康县现有大小珍珠养殖场572个,养珠户1 292户,养殖珍珠贝2.8亿个。还有孵化育苗场23个,贝壳加工厂56间,珍珠项链加工厂52家,珍珠氨基酸药用厂1间,形成了育贝、养珠、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地。最著名的流沙村有920户,1992年产珠3200公斤,纯收入3千多万元。全村新建楼房378座,建筑面积2. 3万平方米,养珠户添置洗衣机100多台,彩色电视机225台,装设电话86台。
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展白蝶贝大型珍珠的养殖试验,1981年育出直径为19×15.5毫米、重6克的一颗大型珍珠,1982年又育出 一颗直径为19×16毫米,重6.85克的大珠。至1987年共生产大型珍珠3 000颗,其中最大一颗直径为20×30毫米,重15克,价值8700美元。白蝶贝人工育苗育珠技术的成功,荣获1987年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翡翠贻贝养殖。翡翠贻贝俗称青匙、青螺、青口(干制品叫淡菜)。养殖主要分布于江门、潮洲、汕尾、阳江等市。80年代中期,省水产局拨出专项资金,扶助海丰、台山县发展翡翠贻贝养殖,解决了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上的难题,并获得较好经济效益。饶平的柘林湾、汕尾的长沙湾口、台山的川岛海区、阳江的洋边海,在水产部门的支持下,群众集资3300万元,建设起广东四大翡翠贻贝养殖基地。1992年四个基地养殖面积2057公顷,产量1.8万吨,占全省面积的91%和产量的93%,翡翠贻贝是广东海水养殖业新兴起的大规模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泥蚶养殖。1992年全省养殖泥蚶2 106公顷,产蚶5 805吨。其中阳江市养蚶1 585公顷,产量4 883吨,分别占全省的75%和84%。人工养殖泥蚶,50年代前仅在粤东地区,年产5 000吨以上,最高达1万吨。50年代后,由于兴修水利,建水库,筑水闸和围海造田,致使粤东地区生态环境起了变化,蚶苗基本绝迹,养殖萎缩。阳江海陵大堤建成后,其海区形成了一个新的蚶苗繁殖区,年产蚶苗14亿粒,除供应本区养殖外还销往潮州、惠州及福建等地。
其他贝类养殖。有红肉兰蛤、寻氏肌蛤、花蛤、偏顶蛤、毛蚶、以及海珍品鲍鱼、江珧、西施舌、扇贝、文蛤等,这些贝类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沿海地区均有养殖,是养殖和护养增殖的主要品种,护养增殖面积占七成以上,全省年产5万吨左右,占贝类总产量的一半,其中低值贝类已成为养虾业优质饲料主要来源。
4.青蟹养殖。广东养蟹主要是育肥蟹,把已受精的雌蟹育成膏蟹,把瘦蟹育成肉蟹。1992年全省养殖青蟹702公顷,产量3 148吨。东莞市的龙门,汕头市的达蚝、潮阳市的河溪、桑田养蟹历史较长。1966年汕头口岸出口达281吨,1982年出口337吨。东莞市50年代年产蟹200—250吨,60年代中期,蟹池多被改为稻田,产量减少。80年代,粤西地区,特别是湛江市沿海人工养蟹发展较快,1992年养蟹面积达487公顷,产量586吨,分别占全省的62.4%和28.4%,但平均每公顷产蟹只有1.2吨,比汕头市平均产量11. 6吨低甚多。
5.藻类养殖。广东藻类养殖只有紫菜、江蓠两个品种。紫菜养殖50公顷,产量57吨(干品)养殖集中在汕头沿海;江蓠养殖135公顷,产量725吨,主要分布在湛江和茂名市沿海。
6.种苗生产。种苗生产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前提。广东海水养殖已有部分品种的种苗人工繁殖成功,使种苗生产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对虾种苗。广东虾苗已从自然采苗为主转向全人工繁殖培育。1992年全省有育苗场(室)70多个(大部分是个体和集体所有),育苗水体10.16万立方米,投入育苗生产水体8.49万立方米,育苗56亿尾。其中:中国对虾苗4. 6亿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苗17.3亿尾,斑节对虾苗19. 4亿尾,日本对虾和沙虾苗13. 5亿尾,罗氏召虾苗1. 2亿尾,基本满足对虾养殖的需要。
贝类种苗。牡蛎种苗,海区有足够的亲贝,只需掌握好采苗季节,便能采到生产所需要的种苗。翡翠贻贝的种苗已形成养殖基地,一般能采到养殖需要的种苗,未形成基地之前需要辅以人工育苗及外地购苗补充。人工养殖珍珠,需要6—7厘米以上的母贝供植核,1965年前靠海区捕捞贝解决,以后采集海区幼苗和室内育苗供植核。湛江市已全靠室内人工育苗解决贝源。海珍品如鲍鱼,扇贝等育苗,1979年本省建立了湛江硇洲岛和海丰遮浪二个鲍鱼增殖站,从事育苗,常年育出0. 3—0. 5毫米的幼鲍苗15—22万个。1987年南澳县建立了贝类培苗试验室,主要培育鲍鱼、扇贝等海珍品种苗。1991年育出0. 3毫米鲍鱼20万个。惠州的澳头、东山珍珠养殖场兼育扇贝苗,年产250万个。
鱼类种苗。咸淡水池塘和网箱养鱼的种苗,虽然有鲻鱼、真鲷、尖吻鲈、中华乌塘鳢等优质鱼人工培育成功,但还未能转化为生产力,所需品种多数靠捕捞解决。有些品种,如尖吻鲈鱼苗靠泰国进口,因此种苗问题突出。为提高捕捞鱼苗的成活率和引进良种鱼类的推广,省先后建立了珠海市、江门市、东莞市、斗门县四个水产良种场,年生产良种鱼虾苗1 000多万尾供应各地。

☚ (一)海洋捕捞业   (三)淡水捕捞业 ☛

(二)海水养殖业

(二)海水养殖业

广西海水养殖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才起步,但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养一年不如捕一网”的错误思想,发展极其缓慢,到1978年养殖面积才达1113公顷,仅占可养面积2.67万公顷的4%。进入80年代后,特别1991年在中共自治区委、人民政府制定以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为核心的七条优惠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沿海地区各地加速实施“开发一片海”的发展战略,很快形成了一个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一齐上,社会各行各业、党政军民学积极参与的全方位发展海水养殖的新格局,促进了海养业的快速发展。到1993年,全自治区投入发展海水养殖的资金4.45亿元,其中贷款1.47亿元,自筹1.94亿元,引进8 332.67万元,财政拨借款2 089万元。仅1993年投入的资金就达1.61亿元,其中贷款2 610万元,自筹1亿元,引进了3 480万元。1993年全自治区海水养殖面积达17 755公顷,产量4.54万吨,(其中浅海养殖产量18 892吨,港湾养殖产量2 036吨,滩涂养殖产量24 430吨)产值9.76亿元,面积、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15倍和176倍,使海养产量在全自治区海洋产量的构成比例由1978年的0.3%提高到13%。广西海水养殖正在大面积地推广传统品种大蚝、珍珠和对虾、文蛤、中华乌塘鳢等名特优品种。1993年养虾面积2 510公顷,产量2 945吨,分别比1979年增长60多倍和260倍。其中1990年才开始引进的斑节对虾养殖4.2公顷,发展到1993年的1 496公顷,产量1 868吨。新引进的翡翠贻贝、美国海湾扇贝的养殖也正在迅速崛起。各地在开发性养殖生产中,注重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在养殖上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精则精,宜粗则粗,精粗结合,混养轮养,立体吊养,网箱养殖,深水礁体等多元化养殖模式。逐步形成了珍珠、大蚝、对虾、文蛤、名贵鱼类五个主要品种的生产基地。
最具广西特色的“南珠”养殖业受到中央的关怀。1957年周恩来总理来桂视察时指示:“一定要把合浦南珠搞上去,要把几千年落后的自然捕珠改为人工养殖”。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广西水产科技人员努力攻关,于1958年和1965年分别攻克了马氏珍珠贝人工育珠和珠贝人工育苗两大技术难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自治区到沿海市、县均成立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珍珠公司,增加了投入(仅1990—1993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2 000多万元),配套了基础设施,扩大了生产规模,先后办起了国营和集体珍珠场13个,专业户和联合体珍珠场935个,从业人员11 250人。珍珠产品也由单一利用转变为综合利用,开发出珍珠首饰、珍珠制药、珍珠保健饮料和珍珠日用化妆等四大系列180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1993年全自治区珍珠养殖面积达1 041公顷,产珠4 816公斤,比1979年分别增长100倍。
对海水养殖的种苗、繁育设施也相应加强。1965年首次在东兴县珍珠场建了30立方米育苗水体,当年孵化珍珠贝苗80万只。直到1978年广西沿海仅建珍珠育苗水体468立方米,当年育出幼贝717万只。1977年钦州县开始的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初获成功。1980年广西分别在北海、合浦、防城、钦州建了四个育苗点,当年育出对虾苗309万尾,广西第一次实现了部分虾塘投放人工虾苗养殖。1982年全自治区育苗点增加到10个,当年投入珍珠、对虾育苗水体5 924立方米(其中珍珠1 081立方米,对虾4 843立方米)。育出对虾苗3 376万尾,每立方水体出苗7 000尾;育出珍珠苗1 181万只。从此,广西对虾、珍珠育苗形成了生产力,结束了长期依赖捕天然苗养虾、养珍珠的历史。
90年代开始,为适应大面积养殖对虾、珍珠的需要,各地投入一批资金又新建扩建配套完善育苗系统。到1993年止,广西沿海的北海、合浦、钦州、防城等地先后建立136个育苗场(点),总水体5.04万立方米,年生产各种虾、贝、鱼、蟹等苗31亿尾(只)。珍珠、对虾苗种已自给有余,除养殖外,近年还进行放流增殖。这些育苗场(点)主要分布在:北海的白蚝壳、大冠沙、市区三个点,总水体5 500立方米,年育苗3亿尾(只)。
广西1956—1993年海水养殖面积、产量如表3-6-7。
 表3-6-7

年度养殖面积
(公顷)
产量
(吨)
年度养殖面积
(公顷)
产量
(吨)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39
287
831
831
853
806
996
374
455
1 107
1 379
1 061
1 299
1 280
918
617
633
686
1 171
545.4
572.4
880.4
451.5
351.7
239.8
113.5
309.3
358.5
316.1
374.8
109.5
70.1
137
210.8
186.6
226.4
335
269.8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 616
1 678
951
1 117
1 564
2 067
1 496
1 417
1 896
1 964
2 299
3 496
3 502
5 076
5 008
5 420
9 449
13 749
17 755
278.1
335
474.1
258
767.9
1 000
380.4
465.8
682.9
483.6
1 034
1 138.38
2 001.25
2 383
2 081
3 211.01
11 900
23 700
45 400
☚ 6.渔港建设   (三)淡水渔业 ☛
000149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