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仪祉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李仪祉1882—1938陕西蒲城人 李仪祉1882—1938著名水利学家。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1909年留学德国,先学土木工程,后专攻水利。1915年回国,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校长。1922年任陕西省水利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又先后兼任陕西省教育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1926年一度任北京大学教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后任重庆市政府工程顾问,设计成渝公路老鹰岩工程。1928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导淮委员会委员兼工务处长及总工程师。因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其导淮计划无法实现,遂于1930年辞职,回陕任建设厅厅长兼水利局局长,在各方资助下,兴修泾惠渠。1931年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1933年任国民党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考察黄河上游三省,提出“治理黄河方策”。又主持兴建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1937年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七·七”事变后回陕,参加陕西抗敌后援会,并筹划织女河及怀宁河灌溉工程。1938年3月病逝。 李仪祉
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教育家。1882年2月20日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38年3月8日逝世。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前后留学德国,专攻土木工程专业。回国后,除担任教学工作外,曾主持陕西省水利工作,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对黄河的治理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还倡办了水利道路工程专科学校和中国第一所水工试验所。他致力于陕西关中地区的灌溉事业,主持建设了泾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农田水利工程。他把西方近代水利科学技术同中国的治水设想结合起来,为中国现代农田水利科学奠定了基础。曾提倡利用中国古代“沟洫制”的优点,以拦蓄雨水径流,增加当地农田水源。还首先提出“水土经济”这一概念,主张把它作为农田水利学的基础,迄今仍有积极意义。一生著作甚多,出版《水功学》、《实用水力学》、《最小二乘方》等专著及译著6册,石印本遗著多册。此外还有《水工试验》、《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论引泾》等论文和各种提案、计划、报告约230余篇。 李仪祉1882~1938水利学家。陕西蒲城人。清末同州府秀才,京师大学堂毕业。1909年在德国攻读土木工程,辛亥革命时回国。历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准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长期从事江河治理研究,主持建设了陕西泾惠、渭惠、洛惠渠等农田水利工程,倡办了水利道路工程专科学校和中国第一水工研究所。著有《水功学》、《实用水力学》、《最小二乘方》、《水工试验》、《黄河根本治法商榷》,发表论文、报告188篇。 李仪祉中国水利科学家。1882年2月20日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7岁中秀才,1904年入京师大学堂,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09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丹泽工业大学攻读水利。1915年回国,参与创建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及校长,曾任陕西水利局局长、黄河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1~6届会长。1938年3月8日在西安去世。毕生从事水利工程研究。编写专著、译著6部。撰写论文、提案、报告等230多篇。 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li yizhi原名李协,字宜之。以仪祉行。蒲城县人。水利学家,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创始人。父亲李桐轩、伯父李仲特都是关中知名进步学者。幼年随父亲和伯父学习,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州府考秀才第一,后入崇实书院和关中学堂就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随即赴德国留学,先后入柏林大学工学院、但泽大学学习铁路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春回国,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任教务长,一度主持校务。后相继担任西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教授,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主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教育厅、建设厅厅长,上海港务局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等职。他在中国水利事业上成就巨大,最为显著的是治黄导淮和兴修陕西八惠渠,在科学史上留下宝贵遗产,影响深远。在担任省水利局长期间,对陕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发生的灾害做了详尽调查,发现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严重旱灾。为根治灾荒,从兴建泾惠渠开始,全面兴建关中地区人工灌溉工程。自1927年起,在京、津、沪、宁等地奔走呼号,筹集修渠经费。三进北平,两下南京,四处奔波,争取各方同情支持。杨虎城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首先拨款支持,于右任积极协助筹款,美国檀香山华侨和华洋义赈会也都踊跃捐款。泾惠渠工程终于在1930年动工兴建。时值大灾过后,瘟疫流行关中,建材奇缺,工程困难。他倡导就地取材,拆庙宇,收碑石。但这一建议遭到不少乡绅反对,煽动群众阻拦拆庙修渠,又向陕西省当局告状,阻挠工程进展。李仪祉亲自用纸浆泥制作引泾工程模型,让人抬到县府大堂,供乡绅和群众观看。反对者无言以对,周围群众亦心悦诚服。重新开工后,他深入工地具体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施工。经5年努力,全长270公里的泾惠渠于1935年冬竣工,可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礼泉等5县近70万亩农田。后半生主要奔波于省内各地,全面勘查、规划各主要河流。先后亲自设计或指导建设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漆惠渠、灞惠渠等,同泾惠渠合称关中八惠渠。这些渠道在设计、修建中继承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优良传统,更广泛地吸收应用近代西方水利科技,奠定了陕西现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基础。关中八惠渠成为中国北方水利工程之冠,驰名海内外,灌区受益群众亲切地称他“活龙王”。1938年,李仪祉积劳成疾,病危不治,弥留之际还挂念渭惠渠大坝抢修。3月8日逝世,终年57岁。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着行政院转饬陕西省政府举行公葬,考试院转饬铨叙部从优议恤,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以彰邃学,而资矜式”。灌区人民闻讯后哭声一片。根据他的遗愿和灌区人民要求,遗体安葬在泾阳县王桥镇大章桥村西南泾惠渠上游总干渠畔。送葬之日,泾阳及三原、高陵等县群众赶来参加葬礼的5000余人。平生著述甚丰,学术论著计270余篇(部),1956年台湾出版了《李仪祉全集》。为纪念他的功绩,故乡蒲城县设立了仪祉纪念小学校,后半生主要工作地泾阳县设立了仪祉农业学园,建国后更名为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 ☚ 李占文 李白颖 ☛ 李仪祉1882~1938近代水利学家。字宜之,原名协。陕西省蒲城县人。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09年~1911年、1913年~1915年曾两度留学德国,在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3年赴欧考察江河,在德国但泽工业大学专攻水利。1915年回国后参与创建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任教务长。1922年~1938年先后任陕西省水利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职。 李仪祉 李仪祉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1883年生。1908年京师大学堂毕业,1909年入德国柏林大学土木工程系。1911年返国。1913年赴德国入丹泽工业大学学习水利工程。1915年回国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1922年任陕西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1923年又兼陕西教育厅厅长。192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旋又回河海工科大学讲学; 同年任陕西水利局局长。1927年秋任上海市港务局局长,不久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后任重庆市政府顾问。1928年9月任国民政府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工务处处长与总工程师。1929年7月兼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处长、浙江省建设厅顾问、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1930年11月任陕西建设厅厅长。1931年任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1933年4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7月兼陕西水利局局长,陕西省动员委员会委员;9月任北方大港委员长兼总工程师。1934年夏兼陕西武功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主任。1937年春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夏被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38年3月8日病逝。著有《冰川学》《最小二次方程》《河工学》《李仪祉全集》 等。 ☚ 李仙洲 李白虹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