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摘自GB4789.15)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摘自GB4789.15)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粮食、食品和饮料霉菌和酵母菌计数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粮食、食品和饮料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二)引用标准 GB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三)设备和材料 (1)温箱 25~28℃。 (2)振荡器。 (3)天平。 (4)显微镜。 (5)玻塞三角瓶 300mL。 (6)试管 15mm×150mm。 (7)平皿 直径9cm。 (8)吸管 1mL及10mL。 (9)酒精灯。 (10)载物玻片。 (11)盖玻片。 (12)广口瓶。 (13)牛皮纸袋 121℃灭菌20min。 (14)金属勺、刀等。 (15)试管架。 (16)接种针。 (17)橡皮乳头。 (四)培养基和试剂 (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附加抗菌素 按GB4789.28中4.79规定。 (2)孟加拉红培养基 按GB4789.28中4.81规定。 (3)高盐察氏培养基 按GB4789.28中4.78规定。 (4)灭菌蒸馏水。 (5)乙醇。 (五)检验程序 检验程序如下: (六)操作步骤 (1)采样 取样时须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避免采样时的污染。首先准备好灭菌容器和采样工具,如灭菌牛皮纸袋或广口瓶、金属刀或勺等。在卫生学调查基础上,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验,否则应将样品放在低温干燥处。 粮食(包括粮库贮粮,粮店或家庭小量存粮)样品的采集,可根据粮囤或粮垛的大小和类型,分层定点取样,一般可分三层五点,或分层随机采取不同点的样品,充分混合后,取500g左右送检。小量存粮可使用金属小勺采取上、中、下各部位的混合样品。 海运进口粮的采样:每一船仓采取表层、上层、中层及下层四个样品,每层由五点取样混合,如船仓盛粮超过10000t,则应加采一个样品。必要时采取有疑问的样品送检。 谷物加工制品(包括熟饭、糕点、面包等)、发酵食品、乳及乳制品以及其他液体食品,用灭菌工具采集可疑霉变食品250g,装入灭菌容器内送检。 (2)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5g(或25mL),放入含有225mL灭菌水的玻塞三角瓶中,振摇30min,即为1∶10稀释液。 (3)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试管中,另用带橡皮乳头的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0次,使霉菌孢子充分散开。 (4)取1mL1∶1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中,另换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5次,此液为1∶100稀释液。 (5)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稀释一次,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根据对样品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3个合适的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稀释的同时,吸取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然后将凉至45℃左右的培养基注入平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倒置于25~28℃温箱中,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观察5d。 (6)计算方法 通常选择菌落数在10~150之间的平皿进行计数,同稀释度的2个平皿的菌落平均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g(或mL)检样中所含霉菌和酵母数。 (7)报告 每g(或mL)食品所含霉菌和酵母数以个/g(个/mL)表示。 附录A 霉菌直接镜检计数法 (补充件) 常用的为郝氏霉菌计测法,本方法适用于番茄酱罐头。 A1 设备和材料 A1.1 烧杯。 A1.2 玻璃棒。 A1.3 折光仪。 A1.4 显微镜。 A1.5 郝氏计测玻片:是一特制的、具有标准计测室的玻片。 A1.6 盖玻片。 A1.7 测微器:具标准刻度的玻片。 A2 操作步骤 A2.1 检样的制备:取定量检样,加蒸馏水稀释至折光指数为1.3447~1.3460(即浓度为7.9%~8.8%),备用。 A2.2 显微镜标准视野的校正:将显微镜按放大率90~125倍调节标准视野,使其直径为1.382mm。 A2.3 涂片:洗净郝氏计测玻片,将制好的标准液,用玻璃棒均匀地涂布于计测室,以备观测。 A2.4 观测:将制好之载玻片放于显微镜标准视野下进行霉菌观测,一般每一检样应观测50个视野,最好同一检样两人进行观测。 A2.5 结果与计算:在标准视野下,发现有霉菌菌丝其长度超过标准视野(1.382mm)的1/6或三根菌丝总长度超过标准视野的1/6(即测微器的一格)时,即为阳性(+),否则为阴性(-),按100个视野计,其中发现有霉菌菌丝体存在的视野数,即为霉菌的视野百分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