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朱执信的货币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朱执信的货币思想

朱执信的货币思想

朱执信(公元1885~1920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其著作编为《朱执信集》。朱执信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钱币革命思想,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中国货币问题。针对当时许多人认为“纸币以不换而跌价,即恢复兑换,为惟一救济之方法”的说法,朱执信写出《中国古代之纸币》一文,“取九百年来中国纸币之历史,加以近代学术上之批评比较”,“用以阐明货币价值之基础,及其对于物价之关系,即现在制度之真正缺点,及其救治着手之处。”并从中得出“救今日纸币之穷,惟有置纸币之基础于所代表之货物,而于其兑现一层可以置之不问”(《朱执信集·中国古代之纸币》),即实行钱币革命的结论。
朱执信较详细地论证了货币价值问题。他所谓货币价值是指货币购买力,“凡货币之得为货币,不外以其有购买力。”他认为货币的购买力就是货币的最后效用,金属货币、兑换纸币、不兑换纸币的最后效用各不相同:金属货币“其货币自体之价,即其最后之效用购买力所自出”;兑换纸币“以其所代表之最后效用,为其最后效用”;不兑换纸币”以其所预期回收时与之交易之一种物品之推定价值为其最后效用”(《朱执信集·中国古代之纸币》)。朱执信的最后效用说,完全是从货币购买力出发。
朱执信反对纸币兑现,主张发行不兑换纸币。他认为“货币之根本性质,为代表货物。”所以纸币能否取得信用,流通无碍,完全在于其购买力如何,至于兑现与否,无关重要。他论证兑换纸币不如不兑换纸币。
❶由于金银的价值变化大,所以兑换纸币的最后效用反不如不兑换纸币。
❷货币价值决非兑换制可以维持。
❸“兑换不必为利,不换不必为害”,中国兑换纸币的历史是失败的历史。
❹“物价跟着采矿冶金术的进步来腾贵,是现在货币制度里头免不了的趋向”(《朱执信集·中国古代之纸币》)。
朱执信强调纸币发行数量对纸币的影响。企图以此来促使政府严密控制发行,认为“流通额,决定于政府之操纵收发”,反对滥发纸币。
朱执信针对当时纸币贬值、物价腾贵的情况,设想出一套以商品作为保证的纸币流通制度。他主张以若干生活必需品为基础,先试用米、棉布、丝、茶、盐、油、煤、糖八种生活必需品作为兑换品,以后有必要时可以增加其他种类的商品作为发行不兑换纸币的保证。对于这些保证商品,并不需要全部由国家专利经营,只要政府规定一定的收买和卖出价格,商家可以与国家站在竞争的地位,但他们只能要求正当的价值,不能过多过少(《朱执信集·米本位说之批评》)。他认为用上述或更多的日用必需品作为保证,既可以保证国家的准备货源,又可以保持商品量和货币量的季节性均衡,防止物价波动。

☚ 孙中山的《钱币革命》   廖仲恺的货币思想 ☛
000022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