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字一作“典当书体”,是汉字的一种社会变体,旧时典当业用以记帐、书写当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叙说史湘云与林黛玉拾到岫烟的当票,却不知“这是什么账单子”,系因当票上记载物品名称、数量、质量、钱银数额等的文字均以当字书写。杨肇遇 《中国典当业》说:“典当书体,另成一格,业外之人,多难辨识。创之何人?始于何时? 即业中耆老,亦无有能言之者。尝考其字之形态,似脱胎于草书之 《十七帖》,而兼参白字土语。所以求其便捷,其变化太甚者,几与速记之符号相仿。然世运递进,品物更易,有今有而昔无者,有昔多而今不常见者,故典当书体,亦随之变迁,据业中人云,典当所用字数,仅一千余,而日常应用者,仅三四百耳。……其书体又无法帖,学生入典习业,无事之时,其用以资摹仿者,则取旧当簿为范本,人自变化,惟期迅速,故典当书体,匪特今昔异致,即各地亦不一类。” (1929年)当字间杂草书写法并多由草书减笔或变形而成,书写流畅、迅速,外行难以辨识、摹仿,因而兼具防止篡改伪造与回避人知多种作用,有的则以此作弊欺诈当户。清末民初,官方曾多次试图禁止典当业使用当字,终未能获得实施。前天津典当业耆宿王子寿介绍,从业者相传当字系明末书画家兼医者傅山用草书偏旁所创。据曲彦斌《中国典当史》认为:“即或是附会的传说,亦颇为切近。”然尚无显证。参“当字谱”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