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耻骨炎
本病系运动员耻骨部因反复损伤而引起的骨与软骨的无菌性炎症。多见于足球运动员,在竞走、跨栏、举重、击剑和网球等项目也有发生,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在运动时髋部活动幅度较大,耻骨肌、内收大肌、内收长短肌和股薄肌等在耻骨上的起点受反复牵拉损伤,引起耻骨联合缺血性坏死及退行性变。多数为积劳损伤,逐渐发生,个别有一次损伤史。
据国内有人调查,足球运动员耻骨炎的发病率可高达50%,专项训练时间在4年以上者占68%,X线片显示有耻骨炎病变者平均训练年龄为6.1年,说明发病和训练年限有密切关系。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耻骨部疼痛和压痛,运动后疼痛加剧,疼痛部位主要在内收肌起点及耻骨联合,可沿内收肌群向下放射,下肢内收抗阻时疼痛往往加剧。个别严重者大小便时出现急痛,便后缓解。压痛部位多在耻骨体的内收肌起点及耻骨枝(64.4%),其次为耻骨联合(26.6%),偶有臀部、腹直肌、肛门周围或尾骶部牵拉痛。上述症状一般在调整运动量或停止训练后缓解,恢复训练或加大运动量时症状加剧。也有坚持训练而症状消失者。
X线片早期多无改变,晚期可分为四型,即吸收型,吸收与增生混合型,增生型和囊变型(见图)。前两型系病变早期,症状多较活动,后两型为病变后期,症状多较稳定和轻微。吸收型: 耻骨下角或关节面有溶骨样吸收区,耻骨下角多呈新月状弧形缺损,关节面呈虫蚀样缺损,缺损边缘模糊不清。骨质增生或硬化不明显。混合型:耻骨下角或关节面骨质吸收,同时伴有骨质增生或硬化,有时可见有死骨样碎片附着在耻骨边缘。增生型: 耻骨上、下角或关节面有明显的骨质增生、硬化,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骨赘,耻骨体有时明显膨大。囊变型:耻骨体明显膨大,骨质硬化,边缘有少许骨赘增生,体内有单个或多个囊变区。
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调整运动量、按摩、理疗、醋酸强的松龙痛点注射和口服药物对症治疗等。应暂时避免做大幅度和大强度的髋关节突然外展和外旋等动作,但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则可起一定的治疗作用。症状严重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髋人字石膏固定。至于闭孔神经切断术、耻骨联合切除植骨术、内收肌起点剥离松解术等,创伤较大,效果也不够理想,不宜采用。

耻骨炎X线类型
1. 吸收型 2. 吸收增生混合型 3. 增生型 4. 囊变型
预防主要依靠平时加强髋部柔韧性训练,要重视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防止内收肌群的拉伤,一旦发生肌肉拉伤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