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颌
当下颌作各种咬合运动时所产生的咬合力量损害了牙周组织,则这种上下颌牙齿的咬合接触关系称为创伤性颌。
在正常情况下,颌力均匀分布于每个牙齿,也是牙周组织所能够负荷的,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咬合运动所产生的颌力集中分布于少数牙齿或者个别牙齿, 则使其牙周组织负荷过重,而引起牙周组织的损伤,这是牙周创伤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情况。而另一种情况是牙周组织因其他疾病已经造成了较严重的病变损伤,即使所分布的颌力是正常的,也可以造成牙周组织的创伤颌损害,这是由于牙周组织的支持力减少了, 颌力与支持力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前一种称为原发性创伤颌, 后一种称为继发性创伤颌。 颌力与支持力的对比关系变化,引起牙周组织的改变,常随不同的机体情况和牙根情况而有不同。 当颌力过大时, 牙周组织既可出现破坏性反应,牙槽骨发生吸收;又可出现抵抗性的反应,以加强牙周组织的结构来负担这过大的颌力, 如在X线片上所见的牙槽硬板增厚,牙槽骨钙化得更致密等;机体这种调节适应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病人的全身情况和修复能力。颌力之所以集中在少数牙或个别牙, 常常是由于咬合时有早接触点(即首先接触的点或面); 或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单侧咀嚼;或由于牙齿脱落过多,所余少数牙负担整个咬合力量; 这就使有关的牙周组织不能负荷起这过大的颌力, 而引起牙周组织的损伤。 早接触点是引起创伤颌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各种情况:
❶牙齿排列紊乱;
❷牙尖较高,可能由于发育形成及磨损不一致,或牙尖无磨损;
❸牙齿缺损未及时修复,引起邻牙位倾斜,或引起对颌牙伸长,而与相应的对颌牙发生早接触点;
❹修复体未能与对颌牙有正常的咬合关系。 牙周组织支持力量的减少,是造成创伤颌的另一种常见原因,如单纯性牙周炎、牙周变性等牙周损害到一定严重程度,使牙齿原来能负担的颌力也不能负担, 而出现继发性创伤颌。 部分牙或少数牙的咬合力量过大,如单侧咀嚼及不良咬合习惯等,也可以导致牙周创伤性损害。
创伤颌的检查: 问诊时必须问明病人的主要病情和发展过程的情况; 视诊时必须详细观察各种咬合关系和牙周组织的损害特点; 扪诊时必须查明当进行各种咬合运动时(包括正中颌、非正中颌,前伸运动和侧颌运动,工作侧和平衡等位置时) 颌力的大小分布情况。 并用咬蜡片法来验证早接点的存在和位置,再用咬脱色纸法来标明早接触点的确实位置,然后根据磨改原则进行磨改。
创伤性颌的病理改变,可因创伤颌力的大小、久暂和作用方向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变,损害可涉及牙周膜、牙槽骨或牙骨质。 颌力作用于牙齿,其损害最大的区域,是受压最大的区域,受压的牙周主纤维变性、破坏、消失,严重者可有出血或坏死,牙槽骨出现垂直吸收,牙骨质也可有吸收现象。在受牵引一侧,牙周膜主纤维可适当伸长,牙周膜间隙可能变宽,牙槽骨硬板可能增厚,但当创伤颌力过大时,主纤维可能折断,牙骨质可被撕裂。但如果机体的生长力量或抵抗力量较强, 而创伤颌力又相对的不过大,也可以引起牙槽突骨质的硬化致密和牙骨质的增生过长。
创伤性颌的临床表现, 除与创伤颌力的大小久暂有关外,最主要是依据创伤颌力作用点及其方向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程度不等、部位不同的牙周组织损害,这种损害,概括之为不对称性损害。所谓不对称性,系指损害的部位对全口来说是个别或少数牙出现损害,对一个牙来说也是不对称的,损害常居于一个牙的唇(颊)侧、舌(腭)侧,近中或远中面。在牙面较宽的磨牙,即使在同一牙面上,其损害也可能是不对称的,例如第一磨牙,损害表现在近中颊侧面较严重,而在远中颊侧则较轻,这是由于创伤颌力的着力点和着力方向不同所造成的。 在不对称性损害中可有龈缘不对称的退缩,如不退缩则可有窄而深的牙周袋或骨下袋出现,以及相应的牙周组织炎症出现。有时也可有龈缘突、龈裂,或新月形改变等损害出现。 创伤性颌的另一临床特点,是牙齿早期松动,这与创伤颌所致的牙周组织垂直性的不对称性的牙槽骨吸收有密切关系。 由于颌力作用的大小及机体对颌力的不同反应, 创伤颌损害在X线片上可表现为牙周膜不匀称的增厚,在靠近牙颈区域的牙周膜间隙较根尖区增宽,牙槽骨垂直吸收,或变疏松,牙骨质有时可见有吸收; 但有时牙槽骨硬板可增厚,牙槽骨变致密,牙骨质增生。 创伤性颌的诊断,除根据病人的主诉、症状和检查外,尚需根据牙周组织的损害特点,来确定创伤颌所涉及的范围、创伤颌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早接触的位置和咬合关系,以及颌力改正的可能性和改正后颌力平衡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