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学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学灯 学灯开始每周一期,后改为日刊。上海《时事新报》的综合性副刊。1918年3月4日创刊。先后由张东荪、匡僧、俞颂华、郭虞裳、宗白华、李石岑、郑振铎、柯一岑等编辑。该刊在五四时期是新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之一,与《民国日报·觉悟》《京报·副刊》《晨报·副刊》同被称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四大副刊”。除发表新诗、小说、评论外,还译介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出版过“歌德研究号”、“但丁六百年纪念”、“新诗讨论号”等专号,介绍了欧美各国文学流派。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康白情、沈雁冰、郭沫若、宗白华、田汉、成仿吾、谢六逸、鲁迅、李金发、郁达夫、冰心等。1925年11月起改为教育评论的副刊,不再刊登文艺译著,于1929年5月终刊。1932年10月23日《学灯》复刊,改名《星期学灯》,主要内容为介绍书刊和国外文艺思潮等。 ☚ 新青年 每周评论 ☛ 学灯 《学灯》研究系在上海的机关报《时事新报》的副刊,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1918年3月4日创刊,初为周刊,后为周二刊、周三刊,1919年1月起改为日刊,1922年2月起单独出版单行合订本,1923年从第5卷计期,每年一卷,每月一册,版式由大半版到4开4版等几度改变。编辑也更换多次,先后由张东荪、匡僧、俞颂华、郭虞裳、李石岑、郑振铎、柯一岑等任主编。1928年4月3日停刊。1946年4月12日复刊,1947年2月24日终刊。该刊初期主要内容是介绍资产阶级学术文化,通过评论学校教育和青年修养问题灌输新文化思想,是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刊物,回避新旧文化斗争,后来逐渐表示反对新文化向旧文化的无情冲击,阉割了新文化的战斗性,歪曲了其本质,对于新旧斗争采取消极中立态度,体现资产阶级的立场。该刊自创刊起即广泛介绍当代世界各种思潮,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较大,但其基本倾向一开始就属于新文化运动和民主主义政治运动的右翼,后来成为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显示了它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性质。五四时期在业务上曾有改革。 ☚ 京津泰晤士报 学部官报 ☛ 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1918年3月4日创刊, 初为周刊,1919年1月起改为日刊。以“促进教育,灌输文化”为宗旨,初期以教育为主题,1919年后转而大量介绍新思潮,新刊物。政治上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右翼。是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重要理论阵地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