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北朝民歌·木兰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北朝民歌·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它所描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家传户诵,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千百年来也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木兰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子,在和平的环境里,她亲手织布,具有勤劳的品质;一旦战争到来,她又能挺身而出,替父从军,保卫父母和自己的国家,具有热爱祖国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在金戈铁马的征战中,她克服了种种困难,隐瞒了自己的性别,立下了汗马功劳,表现出惊人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木兰爱她的父母,爱她的家乡,也爱和平劳动的生活,因此,当天子赐给她高官厚禄的时候,她才能辞官不做,宁肯返回故里去做亲手劳作的普通妇女,在富贵荣华面前心地淡泊,表现出纯洁高尚的襟怀。木兰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她又高于现实生活,在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种种美德。北朝战乱的环境,造就了一些勇武善战的妇女,木兰是其中的一个,她是时代的骄子;同时,多少男儿丧身沙场,她却身经百战,成了凯旋而归的壮士,十几年征战的共同生活,同伴们竟没能发现她是乔妆改扮的女子,木兰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出现在封建时代文学作品里的妇女形象,大都是或者因其美丽的容貌受到歌咏,或者因其贤惠的品德受到赞美,至于驰骋疆场、立功异域,则几乎成了男子的专利。而木兰这个形象却生动地说明,妇女与男子一样,同样可以担当起保卫国家的责任,同样可以做出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来,这对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也是一个有力的冲击。木兰这个形象,至今仍然闪耀着照人的光彩。

为了塑造女英雄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长达十多年之久;从地域来说,从家庭、乡里、战场直到朝廷,都写到了。诗歌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的。对这样丰富的生活内容,作者进行了精心剪裁,描写有详有略。

简略处惜墨如金,极其简略。木兰与普通女子的不同之处,全在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节,而作者描写木兰从军征战,却只写了寥寥六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驱驰、战事艰苦、生还不易,仅仅用了三十个字,就概括了十多年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还能比这更简练吗?

木兰不仅是替父完成了从军任务,而且建立了极大的功勋,按说也应多花些笔墨,作者也仅仅写了八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里用所封官爵之高、赏赐之多来说明木兰功劳之大和天子对她的赏识。写了天子的态度,写了木兰的要求,何等斩截!

这简炼的几笔勾勒,通过将军丧身沙场与木兰凯旋而归的对照,不只是说明了木兰有着惊人的机智、勇敢、顽强,同时也说明着木兰武艺的超群出众,从而为木兰的形象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传奇色彩。

但是,木兰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是生活在人间、食烟火有人情的人,而不是超尘出世、脱离人寰的超人。作者只是把木兰的传奇性,作为对英雄人物的一种刷色,却并不把它作为重点来描写。作者详细描写的,是木兰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中心。在中国古代的诗歌里,一提到女性,往往要写到容貌,写到衣饰;《木兰诗》却不同,它不是要表现作为女性的容貌美、形体美,而是要揭示她作为女性的美的心灵。所以在“木兰是女郎”的描写中,又把笔墨集中用来揭示木兰的思想感情,描写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便是诗歌的详尽处,作者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进行描写,可以说是酣畅淋漓,运墨如泼,从而赋予木兰这个形象以浓厚的人情味,使作品里充满生活情趣,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

这样,描写木兰从军的诗篇,却于“从军”生活一带而过,写得极其简略,而于从军前、从军后则重著笔力,写得极繁极重。

从军缘起写得繁。作者不是一开始就径直交代木兰从军原因的,而是首先描绘出木兰女的忧愁情态: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妇女,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听到她织布的声音,而听到的却只是她“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唯闻女叹息”了,用了“唯闻”二字,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愁之深,木兰是在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描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描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这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充满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深深感染着读者,抓住了读者。她有什么忧愁,为什么要叹息呢?我们只有顺着作者这支富有魅力的笔往下读了: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作者巧妙地用两个问句引出下文。是谁在问?可以说,谁在关心木兰的命运,就是谁在问,而没有一个确指的人。这种设问,起到了顺应读者心理、引起读者重视和产生共鸣的作用。下面是木兰的回答。有问有答,忧愁叹息声中,表现出一种活泼的情致,正是民歌的特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句诗内容完全相同。一问足矣,何必再问?这是在利用重复的手法渲染气氛,表明木兰的忧愁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关切。

木兰有没有“所思”、“所忆”?当然有的,要是没有,为什么要叹息呢!但作者却先从“无”说起:“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连用了两个否定句,然后才徐徐说出替父从军的话来,这也是为了强调所要表现的内容而使用的一种手法。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男子死亡很多,女子往往为出嫁而忧愁,“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驱乐歌》),“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折杨柳枝歌辞》),这也是她们的叹息。“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的叹息完全不同。木兰所思所忆的是什么呢?绕了一个圈子,做好了铺垫之后,才告诉我们:完全是为了征兵一事。一下子就把替父从军的内容突出出来了。木兰的从军,不是为了报一家一户的私仇,而是为了保卫人民生活的安宁,这就使她与一些为报私仇而尚武的侠客区别开来,而包含了爱国的内容。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是木兰的愿望。下面先就“愿为市鞍马”作文章: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四市都写到了。是不是一个地方只买一样东西?不是。这里只是说一家子在忙忙碌碌四处去为木兰采买出征用品。但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却收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一是说明对木兰出征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二是写时间紧迫,有“军书十二卷”催促,所以四处奔波采买;三是渲染了战事紧急的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这种描写方法,有其他艺术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就“从此替爷征”作文章时,真正描写征战的笔墨极简,而赴边途中却写得极繁极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叙事与抒情交插进行。叙事用相同的句式,只是通过几个地名的变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木兰是驰骋于刀光血影中的英雄,作者不去描写她刚强如铁的情怀,却着意去揭示她温柔、善良的女儿心性,那种对父母的拳拳深情,十分感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单句抒情,偶句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情景兼到,尤觉意味深长。

铺排特甚、不厌其详进行描写的,莫过于木兰返还家乡时的一段文字。

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描写了家人对木兰归来的欢迎,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栩栩如在目前。写爷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本是因为父亲年老才替父从军的,经过了十多年,父母自然更老了,他们行动都不方便了,走路需要搀扶;木兰是替父从军的,这就使两位老人对木兰除了有一种亲子之情外,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感情,所以他们不顾年老体衰,要亲自去迎接女儿,而且要“出郭”相迎。一句诗写尽了老年人的心理情态。写阿姊:“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抓住女儿家爱梳妆打扮的特点进行描写。为国为家都立有大功、离别十几年的妹妹回来了,梳洗打扮一番去迎接,蕴含着一种喜悦、亲切、热爱的感情。写小弟弟则不同了,他不是在迎接姊姊上下功夫,而是“磨刀霍霍向猪羊”,要亲手宰猪杀羊给姊姊洗尘,让全家人美美地吃吃团圆饭,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活泼可爱、有着生龙活虎般朝气的少年形象。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的心理,只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典型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很耐人寻味。各种人物都只选取了一个动作,很简练;但通过三次复叠,却又能创造出一种热烈、欢乐的气氛,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在这种特定的艺术氛围中,让女主人公木兰走进了久别的家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大胆地舍弃了木兰同家人见面、畅叙别情的场面描写,而是不厌其详地选取了木兰一系列的举动进行描写。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不在想念着这个家、想念着家里的亲人。这从她赴边途中几次“不闻爷娘唤女声”的思想活动里可知,从她在战争结束后,不要高官厚禄而毅然明堂辞归可知。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所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便“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使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描写木兰这个屋子里看看,那个屋子里看看,这个床上坐坐,那个床上坐坐——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写尽了女孩儿久别归家后的喜悦心情,却没有一语写及她对热切欢迎她归来的亲人的感情。这是因为,木兰之所以热爱这个家,是因为这个家庭里有她所爱的亲人,因此,写了木兰对这个家庭的感情,也正是从侧面反映她对爷娘、阿姊、弟弟的感情,这样写更耐人寻味。然后木兰才“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恢复了女儿本色,表现了她对和平劳动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的人生的向往。

木兰归家的一段文字,对木兰及其家人,都只着重在行动描写;独于木兰军中的伙伴,却是直接揭示他们的心理。当脱去战袍、著女儿妆束的木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用伙伴们的“惊惶”心理,说明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壮举的不易。如果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他们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惊惶”的感情了。

同行十多年而看不出女扮男装的破绽来,这固然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因素,但也表现了木兰的性格,表现了战争的环境。作者用俏皮、风趣的比喻作了回答: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里又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是说无论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表现了木兰的机智、稳重,十多年不露痕迹,确实不易;同时也写出了战争的环境,在动乱时代里,一心只顾行军打仗,女扮男装就很难分辨了。以兔喻人,表现了民间文学特有的泼辣清新、富有情趣的风味。

在这首诗里,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诸如末尾所用的比喻;“东市买骏马”四句,平列东西南北,用了排比;复叠最甚的要算木兰归家时对爷娘、阿姊、小弟三组人物的描写;对偶句中,工致的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能经过文人加工,而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句,却又朴素自然,活脱流畅,颇有情韵;此外,还有语句递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等等,使作品繁而有味,人不厌其繁;简能传神,人不觉其简。事奇诗亦奇,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北朝民歌·木兰诗》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北朝民歌·木兰诗》

《北朝民歌·木兰诗》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妹闻姊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北朝民歌之绝唱也。这首长篇叙事诗,歌唱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木兰诗》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神二年(429),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是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见出手不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平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万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可汗大征兵,则千家万户皆有关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张,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也。“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撑门户唯有木兰。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呵!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之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也。这里自然产生一大悬念:女子如何去从军?解开悬念,是在诗尾。还有一问题:当兵为何要自购鞍马?此事则与府兵制或其前身有关。府兵制渊源于鲜卑部族旧制,建立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士兵为职业军人(另立户籍,别于民户。至隋始改为兵农合一),征发时自备武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下四个排比句,铺陈四市购买鞍马,尤其“骏马”、“长鞭”二语,极有气派地写出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士气,原是士兵的生命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暮至,不必坐实为一日内事,此言晓行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此四句展开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试想古时一少女离开闺阁远赴沙场,何异投入另一世界!旦辞爷娘,暮宿黄河,黄河激流溅溅之鸣声,代替了平日父母亲切之呼唤,这层层描写,将一女性出征之后全副生活翻天覆地之变化、全副心态之新异感受,一一凸现出来。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试想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此种境界,在祖国诗史上稀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四句与上四句为一排比,但意脉已大大发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军已经前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直提起战斗即将打响,亦意味着木兰昔日之儿女情怀,从此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柔然与北魏之战争,多为柔然犯塞。故燕山胡骑,不必讲为燕然山上之胡骑,解为燕然山来的胡骑更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上二句写我军征战之奋勇,“赴”字、“度”字、“飞”字,极有气势。中二句写宿营之戒备警惕,亦点出战地生涯之艰苦卓绝。四句虽写全军,木兰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将军之战死,衬托木兰生还之不易。“百战”、“十年”皆非实数,概言战事频繁,岁月漫长也。此六句,写尽木兰从军生涯,笔墨异常精炼。“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勋即记功,勋位分做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转,十二转者,夸张连升之速也。百千强,言赏赐之物成百成千还有多。写天子对木兰之优遇非常,一则暗示木兰战功之卓著,一则衬托木兰还家之心切。“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定是木兰对于勋位赏赐全无兴趣,故天子怪而问其所欲,木兰则告以不用作官,只愿还乡。愿驰千里足(指快马),婉言归心似箭也。木兰不受官职,固然可谓鄙薄官禄,但也应知她还隐蔽着女性之身份,在当时条件下,女子又岂能作官(从军本是万不得已)。尤其长期离别父母,女儿之情深切矣。辞官一节,仍是紧扣木兰作为一女性来写的。最后一段,以浓墨重彩大书木兰还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妹闻姊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绘全家欢迎木兰,一气铺陈三排六句,喜庆欢腾遂至高潮。然而个中仍极有分辨,须加体会。十二年过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来迎。阿妹长大成人,故依闺阁之礼,用红妆隆重欢迎。既逢喜庆必杀猪宰羊,此亦中国家庭传统礼俗,此则今日小弟所胜任愉快,故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一片欢乐祥和,而又长幼有序,此中深具传统礼俗之美也。木兰喜慰,可想而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花黄即在面额上贴花涂黄,是当时妇女流行之容饰。一气又是四排句两偶句,铺写木兰恢复女儿身之乐。十二年未入之闺阁,未坐之床,未着之衣裳,未理之云鬓,未贴之花黄,今日百废俱兴矣,其乐何若!这意味着,木兰来之不易的女性之复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们能不惊惶?谁知道十二年来一同征战出生入死之木兰,原来竟是门前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作战呵。此一节最具喜剧性效果,亦是全幅诗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人深思。十二年沙场之出生入死,难。十二年乔装而不露痕迹,更难。木兰内心之精神力量,该是何等之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是跳跃貌,迷离是兔眼眯缝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扑朔而又迷离,雌兔迷离而又扑朔,两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谁又能辨其雌雄!木兰我与大伙一道征战,装束举止与男子并无二致,大伙又岂能知道我是女子呢!此一机智幽默之比喻,是木兰女扮男装之奇迹的圆满解释,亦是喜剧性诗情之袅袅余音,此余音之有余不尽,仍在于意味着木兰之英雄品格。

《木兰诗》是祖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韧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画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仪,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注〕鞯(jiān煎):鞍下之垫。金柝(tuò):军用铜器,煮饭报更皆用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