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史 最草率的正史。明宋濂等撰。宋濂 (1310-1381) 是明初文坛领袖,深得朱元璋宠信,朝廷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被誉为 “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登基的次年,在缴获 《元十三朝实录》后,即下诏修 《元史》,并且要求: “文辞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苟善恶了然在目,庶劝惩有益于人。” 宋濂出任总裁,召集当时的天下名士,“二月开局,八月成书”。尽管后来又花了五个月时间来补修元朝末代皇帝 (顺帝) 的史事,但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便完成这么浩大的修史工程,却令人叹为奇迹。不过,《元史》 的问题也最多,后代史家指出其中草率致误的错讹,有时令人啼笑皆非。如耶律楚材本是元太祖、太宗两朝的重臣,而《元史》 竟将他列在元末的余阙等人之后; 速不台和雪不台、完者都和完者拔都、石抹也先和石抹阿辛,本为一人,《元史》都误以为二人而分别立传。更有甚者,《元史·脱脱传》 叙述六合之战,竟称朱元璋的军队为 “贼”,这在当时可是非同小可的。造成这些错误和疏漏的原因,一是朱元璋急于成书,史臣仓促应付; 再是参加修史的人,包括总裁宋濂,虽然是文章高手,但都不是 “史才”; 三是元代史料的简略贫乏,蒙古统治者对自己的历史并不十分重视。总之,《元史》是一部仓促上马而又草率完事的 “急就章”。故在明代,就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补充修正。而在清代,更有不少学者另起炉灶,重修元史,如邵远平的 《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曾廉的 《元书》等。中华民国九年,前清翰林柯劭忞总结明清至近代元史研究的成果,独力完成二百五十七卷的 《新元史》,由当时的总统徐世昌作序,明令公布,列为 “正史”。这就是“二十五史” 的由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还特授柯氏文学博士学位。但《元史》 毕竟是官修正史,其地位还是难以取代。 《元史》《元史》
《元史》是记载蒙古族所建元朝始末的一部重要史籍,为纪传体史书。全书共计210卷,其中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次年开修,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讳为总裁,赵埙等16人为纂修,历时半年,修成159卷。三年,再度开修,纂修官除赵埙外,另更换14人,历时4个多月,续补出元顺帝一朝史事53卷。两次编修共为212卷,经宋濂等人合濂成210卷。《元史》以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等史料为依据,也比较广泛地参考了从各地征集到的各种资料,因而该书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十三朝实录、《经世大典》等一些资料只能凭借《元史》才得以保存下部分内容。此外,《元史》对史料的剪裁、去舍上不同于他史,一般只对原始材料稍加改动,较少润饰,所以史料的价值更具真实性。再则,书中本纪、志的篇幅占全书的一半,其中一些蒙古人物由于元朝史馆资料不足,今天已难寻觅其事迹,而《元史》所收录的史料则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些特点使《元史》作为研究元朝历史的基本史料,在史学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但此书前后仅用331天修成,成书仓促,谬误甚多,《四库总目提要》指出:“书始颁行,纷纷然已多窃议,迨后来递相考证,纰漏弥彰。”此书编修出自众人之手,未进行认真的考订、互校,致使内容重复、脱漏、自相矛盾,译名不一,一人两传,姓名不全,张冠李戴等等问题屡出,严重影响此书的质量。钱大昕评述道:“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正因如此,《元史》成书后,学者、史家便作了大量的校勘,其中有朱右的《元史拾遗》、解缙的《元史正误》等。此外还有一些重修的《元史》,如明人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人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曾廉的《元书》、民国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劭忞的《新元史》等。《元史》最早于洪武三年刻版刊行,嘉靖年间又有南、北两种监本,清代有武英殿本等。1935年商务印书馆将洪武残本与南监本合配,影印成百衲本《元史》。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元史》标点校勘本,进行了大量的校补订正,吸收了前人考订的成果,是目前较好的一部版本。 元史 纪传体断代史。二百一十卷。明宋濂、王祎等编撰。成书于洪武三年(1370年)。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生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卒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浙江浦江人。元末至正年间聘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赴任。后隐居东明山著书。朱元璋起兵反元,广招天下有才之士。宋濂经推荐以五经师应聘,为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叶琛、章溢称为“明初四先生”。朱元璋即皇帝位之后,宋濂为太子朱标授经,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主修元史。成书之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洪武十年改仕,洪武十三年,因长孙宋慎受“胡惟庸党”案之牵连,全家谪茂州。宋濂死于发配途中。宋濂著述甚多。授命编撰《辨奸录》,修《大明日历》、《皇明宝训》,还著有《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潜溪集》、《宋学士文集》、《龙门子》、《篇海类编》等。 王祎字子充。生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卒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浙江义乌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元末隐居著书。朱元璋起兵攻下婺州时,应聘为中书省掾吏。后入礼贤馆,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升侍礼郎,同知南康府事。后因罪降为漳州通判。明初与宋濂同主修元史为总裁官。成书之后,升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后以招谕云南遇难。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修《元史》,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官,招聘赵埙等十六人纂修元史。次年二月于南京天界寺置立史局开始工作。资料主要以元十三朝实录和元朝官修的《经世大典》为依据。同年八月完成了元太祖到宁宗列朝的史书一百五十九卷。因顺帝一朝无实录,资料不足,修史工作暂停。此后派人广泛征集顺帝朝史事资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再开史局。同年七月顺帝一朝历史又纂修完成。后经宋濂等合并整理,完成了全书。该书两次编纂仅用了三百三十一天,编写了从成吉思汗到元朝灭亡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这是官修的大史书中,用时间最短的一部。完成之后,立即交付刻印,只花了约三个月的时间,洪武三年十月出版,刻印速度也是最快的。 《元史》是研究元代历史最基本的资料之一。本书撰述采用纪传体,内容包括本纪、表、列传。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直至元朝灭亡的历史。 《元史》本纪,记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明宗和世㻋、文宗图帖睦尔、宁宗懿璘质班、顺帝妥歡帖木耳共十四朝的历史,共四十七卷。其中多记载诏令、奏疏,以及重大的事件,比较详尽。但各朝的记载也不尽同。如《世祖纪》,因世祖朝时间长,史实多,资料丰富,共记有十四卷,最后一朝《顺帝纪》的分量也大,有十卷。仅世祖本纪和顺帝本纪就占了本纪四十七卷的一半。因蒙古早期未设史官,记录不全,所以元史中的太祖、太宗、定宗、宪宗的本纪就过于简略;太宗纪、定宗纪合为一卷;蒙古前四个汗的本纪,仅占了三卷。《太祖纪》记述了十三世纪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国家,对外军事扩张等,偏重于军事,其他方面记载的就少。《世祖纪》详述忽必烈南征,采用汉族的各种法制,建立元朝,灭金灭宋,最后完成统一,各种典章制度的建立等,记载颇详,这是本纪中最详也是最重要的部份。世祖以后顺帝以前诸帝的本纪,主要反映元朝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情况,城市商业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内各族人民的政治生活、阶级状况等。《顺帝纪》材料丰富,内容多,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元朝末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农民大起义等情况。 《元史》的志,共五十八卷。天文、历两志,多取材于郭守敬的《授时历》,反映了元朝天文历法的水平,说 明了当时我国在科技文化方面仍居当时世界的前列。《地理志》反映了元朝辽阔的疆域和地理建制。“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中书省统山东、山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还有行省的设立,开我国行省制的先河。《元史》的志,多取材于元官修的《经世大典》,它是记载元代典章制度的书。其中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六篇内容丰富,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所以,《元史》的职官志、兵志、刑志、食货志等内容比较充实,对研究了解元朝的典章制度是有较高的价值。《元史》表八卷,记后妃,宗室世系、诸王公主、三公宰相,这部份比较粗陋。元初世系比较简略,后妃表中常有把孙媳与曾孙媳、妻妾辈份搞错的;诸王表有的有封号无人名,宰相表中有姓无名的大约有三十人左右;有的左右丞位置颠倒、年份错误,如忽都察尔应为中书左丞,表为右丞,应为至元三年,表为至元二年;又如赵璧,至元十年至十二年为平章政事而表为右丞;再如成宗大德十一年,右丞阿忽台三月伏诛,可是表上当年八月还为相。还有同姓的两人相互混淆的,如张惠与张文谦,如此的错误很多。《元史》列传九十七卷,取材于历朝实录、《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以及私人文集、碑碣、墓志等资料,材料比较丰富。另外,《元史》的观点,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卷十七对元世祖评价,书中说:“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又卷一五七对世祖时名臣刘秉忠,说他“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当然《元史》中的缺点问题也不少。有的重要人物表上有名而无传,例如,元朝开国功臣中,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等四人号称“四杰”,但《元史》中赤老温无传;博尔忽有名而无史实;另外“开国四先锋”之一的大将哲别、忽必烈的名相和礼霍孙等也无传。又有的一个人两传。如列传八卷速不台,即九卷雪不台,一人两传;十八卷完者都,即十九卷完者拔都,一人两传;三十七卷石抹也先,即三十九卷石抹阿辛,也是一人两传。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再者自身记事相互矛盾。如史天泽传与塔察儿传,同记太宗三峰山之战,二者有分歧;又宪宗二年征大理之事,本纪与郑鼎传所记不同。《元史》人名不画一。如完颜合达,雪不台传作合鞑鞑;郭德海传作哈达;李冶传作合答。又雪不台又作速不台,而按扎儿传又作唆伯台;帝师八思八有本传,而本纪及阿尼哥传作八哈八,萨理传又作八哈思巴。南平王秃鲁作兀鲁;还有地名的错误,如误把扬州附近的瓜州当甘肃的瓜州。 《元史》的编纂,在正史中,它是着手早、花费时间少、出版最快的一部。故其错误粗陋之处较多,是不可避免的。再者,两次参加纂修的三十多人中,参加全部纂修过程的,仅有宋濂、王祎和赵埙三人。他们全非有专长的历史家。他们不懂历史掌故,不习蒙古语言文字,再加上仓促开馆修史,对于资料的收集准备不足,对于很有价值的蒙古典籍档案,由於翻译条件差,又不能充分利用。如当时《元朝秘史》已经问世,编纂者都未能参用,实为遗憾。 尽管《元史》中的错误较多,但是,如果因此而抹煞了它的重要性,也是不恰当的。它的文字有旧文,有白话,正反映了当时的纂修者大量摘抄列朝实录和《经世大典》的结果。故《元史》中保留了大量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所记比较真实,有重要史料价值。现在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等,已大都失散;在修史时参考过的某些资料,如《元朝名臣事略》和一些私人文集,现在也大都散失无存。这些资料、书籍,现在只能从《元史》中能够见到。这也应该说是《元史》的功绩。对研究元代历史,这部史书也是绝不可少的。 《元史》的版本很多。最早的版本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刻成,称洪武本,这是《元史》的祖本。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京国子监编刊完成的称南监本。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北京国子监完成的重刻版《元史》,称为北监本。到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称之为殿本,这一版本质量最差。道光四年(1824年),又对《元史》重新刊刻,做了一些改动,校订,称之为道光本。后来又有各种翻刻重印的版本,其中比较好的,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百衲本是以九十九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配在一起影印的,接近洪武本的原貌。一九七六年四月,中华书局以百衲本为底本,参照各版本进行校勘,出版了新标点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本书收入《二十一史》(南监本、北监本)、《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百衲本二十四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一九五八年商务书馆缩印本)、《二十四史》(武英殿本、同文书局景武英殿本、中国图书集成局排印本、竹简斋景武英殿本、涵芬楼景武英殿本、五省官书局本)、《二十五史》(开明书店铸版)、《四部备要》(排印本、缩印本)等丛书。 元史书名。明代官修,以李善长为监修,先后参与者30余人。210卷。本书初刊于洪武三年(1370)。后有明南、北监本,清殿本、百纳本及197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纪传体史书。记铁木真称成吉思汗至元顺帝北亡(1206—1368)160年间蒙古帝国和元朝历史。为研究元史的基本史料之一。其中涉关东地理、民族、风俗,记事者颇多,如记元初军民万户府,以及开元、肇洲、拉林、水达达路等地所居各民族情况等。 《元史》记载元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1368年,朱元璋令宋濂、王祎为主编,另16人为纂修编写元史,只用188d便修成159卷。1370年,又用143d修了53卷。然后两书合并为210卷,全部工作用时仅331d。此书共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1370年刻印成书。全书记载了以蒙古族兴起到元朝灭亡的历史。 元史 190 元史断代史史书。210卷,本纪47、志58、表8、列传97,明代宋濂等奉敕撰。记载元太祖之立(1206) 迄顺帝之卒 (1370),14帝,165年史事。《元史》前后修撰两次。洪武二年(1369)宋濂王祎等奉诏修元史,八月告成。因顺帝朝史料未备,洪武三年二月至七月,再次开局,修完全书。该书依据元实录和虞集、赵世延等《经世大典》为蓝本,吸收文集、碑传和采访所得,修撰而成,前后费时不到一年,编次多有疏漏舛误之处,因其成书早,保存史料较多。后人修元史成绩较著者,魏源《元史新编》、屠寄《蒙兀儿史记》和柯劭忞《新元史》 等。 ☚ 金史 明史 ☛ 元史 元史纪传体元史。二十四史之一。二百一十卷。明宋濂、王祎等奉敕纂修。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早年从学于闻人梦吉、吴莱等。元末应朱元璋召,任江南儒学提举,改起居注。入明后,历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学士承旨知制诰等。晚年致仕家居,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受株连,举家谪徙茂州(今四川茂汶),卒于途中。有《宋学士文集》。王祎(1323—1374),字子充。义乌(今属浙江)人。元末被朱元璋召为中书省掾史,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二月,诏修《元史》,与宋濂同任总裁。史局以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至八月,修成元宁宗以前纪、传、志、表一百六十一卷。因顺帝时无实录可徵,复命欧阳佑等至北平(今北京)采集有关史料。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以宋、王二人为总裁,纂修除赵埙外,另召朱右等十四人。同年七月,修成顺帝一朝纪、传、志、表五十三卷,与前次所修,略加归并为此书。 ☚ 庚申外史 明会典 ☛ 元史 《元史》Yuanshi是明宋濂等修撰的纪传体元代史书。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浦江(今浙江)人。明初任江南儒学提举,后迁起居注,曾两次受命为总裁,修撰《元史》。《元史》共210卷: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述了自元太祖铁木真被尊成吉思汗(1206),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168年的历史。明朝开国伊始,太祖朱元璋为了总结元朝统治的经验,于洪武元年(1368)下诏修《元史》,宋濂、王祎出任总裁官,当年八月修成。但这次修史由于材料缺乏,暂缺元顺帝一朝的历史。于是朱元璋又派员到北平、山东等地搜集史料。洪武三年(1370)二月重开史馆,到七月间续成《元史》全书。《元史》保存了系统、丰富的历史材料,是我们研究元代历史的基本文献。《元史》大量取材于元代官修的十三朝实录,同时朱元璋指示要“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大批真实可靠的原始史料得以保存下来。《元史》最可贵的部分是它的志。这些志所依据的底本,像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郭守敬著的《授时历》、岳铉的《大一统志》等等,本身史料价值就很高,志中收录的宝贵材料,反映了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它的缺陷在于,全书史料来源还不够丰富,因而遗漏了许多重要的史料。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为读者扫除了不少障碍,是目前较为方便的版本。 ☚ 金史 明史 ☛ 元史纪传体正史。明宋濂等撰。全书二百一十卷,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本书主要取材元实录及元虞集主修《经世大典》、《元朝名臣事略》等,保留了较多的原始资料。但因成书仓促,未加详考,编次混乱芜杂,错讹颇多,列传中有名而无史实者,有重大人物未列传者,有一人二传者,地名、人名错讹更多。后人曾改作,清魏源《元史新编》、屠寄《蒙兀儿史记》、柯劭忞《新元史》等均对此有所补充。 元史yuán shǐ《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3)。纪传体史书名。明代官修。明宋濂等撰。修于1369~1370年,共210卷。本书保存了较多史料,但以匆促成书,没有详加考核订正,有些重要资料未曾利用,译名,史实也有不少错误,分别立传,编次混乱芜杂。后人于此书不无遗憾。 元史二一○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 (1310—1381)、王祎 (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辅助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谥并称为“四先生”。著有《宋学士文集》。王祎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 《王忠文公集》。因 《元史》成书仓促,且出于众人之手,纰漏甚多,历来为学者们所非议。他们对《元史》的批评主要是:抄袭旧文,失于剪裁;内容重复,史实疏舛。因此,魏源 《拟进呈 <;元史新编> 表》认为《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尽管《元史》存有上述缺点,但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元史》的本纪部分,除顺帝一朝外,均是摘抄列朝实录而成,而元代实录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货》、《选举》、《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时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这部著作在明朝永乐年间即已散失,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得见。只有少量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又因颠倒割裂,无法重编。这些不存或遗散的史料,幸赖《元史》将其内容保存下来。《元史》的列传,取材于元代官修的传记和元人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等。官修的传记已经不存,某些家传、墓志等也已不复存在。后人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资料。前人指责《元史》成书草率,对原始资料多有摘抄,这是因为纂修者违反了封建史书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其实,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这种编撰方法而被记载,保留下来。另外,作为史料来说,《元史》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比经过大量加工润饰的正史更有价值。《元史》 于洪武三年(1370)冬刻成,这个最早的版本被称为洪武刻本。嘉靖时南京国子监用洪武旧版重刷,补刊了损坏的版页,为南监本。从万历二十四年 (1596)开始,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为北监本。清代乾隆四年 (1739),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称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 (1781),又重刊《元史》,并对书中译名进行了错误百出的妄改,是《元史》各种版本中最坏的一种。道光四年 (1824),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改动,重新刊刻,这是道光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百衲本《元史》,是以99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影印的,在各本中最接近洪武本的原貌,但其中有描修的错误。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元史》的标点校勘本,以百衲本为底本,校对了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44卷残洪武本及其他版本,并参考前人成果,从而使许多史文的讹误倒脱得以校正,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元史》书成后,曾有朱右作《元史拾遗》,解缙作《元史正误》,可惜今已不传。之后不断有人重修《元史》。先后成书的有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代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民国以后有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绍忞的《新元史》等,但都不能取代 《元史》的地位。 《元史》yuan shi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宋濂 (Song Lian) 元史书名。记载元朝兴亡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明初官修,宋濂、王炜任总裁。210卷。洪武二年(1369)开纂,三年成书。内本纪47卷,纪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史事。除顺帝纪外,余多取材于元十三朝《实录》。前四汗(太祖、太宗、定宗、宪宗)本纪甚简略,详于世祖、顺帝本纪,共24卷,占本纪篇幅一半以上。志58卷,其中《百官》、 《食货》、《兵》、《刑法》诸志,主要取材于《经世大典》,详记元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典章制度,史料丰富;《天文》、《历》两志,多取材于郭守敬《授时历》,反映元朝天文历算之学的进步;《地理志》记元朝辽阔版图及地理建置特别是行省的设立,亦有特色。表8卷,记后妃、宗室世系、诸王公主、三公、宰相,均甚简略。列传97卷,一部分采自元13朝《实录》、《后妃功臣列传》、《元朝名臣事略》等书;一部分主要依据《元文类》所载私人家传、神道碑及墓志铭等。因自起纂至成书未足一年(331天),多是对原始材料直接摘抄,不及润色修饰,后世史家对此书颇多讥评,有的认为“其文芜,其体散,其人重复”,有的则说多是碑志之语,案牍之文,“并无溶范”。然自今视之、《元史》所据大量原始资料的面貌反因此得到较多的保存,其可靠性和史料价值仍然较高,非其他同类新作所能代替。此书祖本为洪武三年(1730)刻印本,俗称洪武本,后相继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清殿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本,道光四年(1824)本等。1935年,商务印书馆将99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相配影印而成百衲本。1976年中华书局又在百衲本基础上旁徵博引,详加校勘,出版《元史》点校本。是目前通行的最佳版本。 元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明朝官修的史书,宋濂等撰。二百一十卷。明洪武元年(1368)奉朱元璋令筹备编修。二年,正式开局,仅用一百八十八天便修成自成吉思汗到宁宗时部分。顺帝部分是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修的,也仅用了一百四十三天。由于成书时间仓促,纰漏甚多,历代史家、学者多所指责其史实错误、脱漏、重复等谬误。但从史料学角度衡量,由于它主要照抄各朝实录、《经世大典》、《功臣列传》等典籍,改动甚少。所以价值较高,其中天文、历法、地理、河渠等材料更为珍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