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49梁惠王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49梁惠王 上

【梁惠王 上】

凡七章
何必曰利?
注:‘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恐未安。夫利者,便益之謂也,自求便益即害於物而不暇恤也,非特物我相形而後利心乃生也。
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君為民而植其生、安其業,則民得其樂矣;民為君而為臺為沼,則君得其樂矣,此所謂偕樂也。上下偕樂,故能保其樂而無傾敗之憂也。
予及女偕亡。
猶云以頸血濺大王,可亡,則雖身與俱亡而亦為之也。
王道之始也。
始之為言,猶本也。王道之大,本不出於養生喪死而已。下文所言,特推其詳而言養生之事耳,非此為始初,彼則為成也。又云‘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愚謂王道在於養民,若先有意於得民心,則是霸者之為,恐非王道也。
鷄豚狗彘之畜。
小者為豚,大者為彘,故曰鷄豚狗彘。如‘蒸豚’,如‘豚肩不掩豆’、‘操一豚蹄’、‘豚子食於其死母’、‘兒子豚犬耳’,皆指小而言也。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注:‘至此則經界正,井地均。’恐不宜如此説。此但言使民無失業耳,非論正經界也。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惠王言移粟而孟子之對如此。注謂‘所移特民間之粟’,恐當時但如此也。
願安承教。
言不為他説所動而安定其心以聽教也。
此率獸而食人也。
奪人肥獸以從欲而不恤人之死,是身率獸與共食人也。○注:驅獸以食人,恐未安。曰驅則疑於使獸而食人,‘率獸’之云謂身先之也,猶‘率天下以仁’之‘率’。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獸食其同類,人亦惡之。人而食人,父而食子,又何如哉?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刻木象人用之以殉,仁者猶不忍為,君而忍令其民之死以殉己之欲乎?○此又明為君者不可害人以殉己也。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制,裁也。制木為梃以鞭撻秦楚之戰士,而彼之堅甲利兵不足以當吾之梃者,其義如下文所云:‘施仁政於民則民皆效死,陷溺其民則民皆離叛。以效死之士而攻離叛之卒,雖甲兵之堅利,其奈無鬥心何?既無鬥心,則撻之以梃而有餘也。’
孰能與之?
與,猶授也,注以為‘猶歸也’,恐未安。襄王唯知攻伐之力可以兼并六國,混一天下,孟子乃謂不嗜殺然後天下可一,則襄王之惑愈甚,故云云。其意蓋以為凡吾所為争地争城,使人民肝腦塗地而不知止者,欲一天下而已。今若不攻不戰,人即可以免於殺矣,孰能無事而舉此天下以與我乎?若以‘與’為‘歸之’之義,則不喜殺而民歸之,乃理之易見者,襄王雖極昏愚,不應至此。但其所不悟者,民之所歸即為與之,天下之民莫不歸之,則是天下之民莫不與也。民莫不與,則欲天下之不一於我,不可得也。孟子答萬章之問亦曰‘天與之,人與之,天下莫不與’,與所謂‘人與之’者又豈異哉?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注:‘言以羊易牛,其迹似吝,實有如百姓所譏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恐失本旨。此蓋言百姓果有以我為吝者乎?吾非吝牛而然也,特不忍牛之死耳,故下文孟子之言云云,而王之言亦云云。若如注所云,則王既自謂以小易大,其迹似吝,百姓之譏我也,實無足怪,但吾之心有不忍焉故耳。説明其心已無遺恨,何以又有下文之問答耶?曰‘是誠何心’,曰‘非愛財而易之’,曰‘宜乎謂我愛’,詳味此三言,即可審其未嘗思量及是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孟子問王,若果愍其無罪而死,則牛羊同耳,又何擇焉至是?而王乃怳然自失,不自知其初心之為何而有此謬戾,故孟子從而釋之曰‘是固不害於義而乃為’。為仁之方何者?鄉之所見者牛之將死,而羊實未之見也,見其將死則心有所不忍,不見則不然,故以羊之死易牛之死而無傷於義。夫仁人之於禽獸也,恩止於是而已,則雖遠庖廚而亦不廢牲殺也。○術,猶方也。注:‘術,謂法之巧者。’恐太拘滯。
於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自傷之意。注謂‘心動貌’,未見其為必然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力之及物也,先輕而後重;明之及物也,先大而後細;恩之及物也,先親而後疏。固未有能舉重而不能於輕,能察細而不能於大,能及疏而不能於親者。不用力,不用明,不用恩,三者無異,知彼即可以知此,足見不王之非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
嘗見他書中,偶舉此一句云‘折枝者,按摩支節也’,其説甚有理。蓋折草木之枝,不待長者之有命而後為,不難也。此段但以明夫不為與不能之異而已,猶上文‘千鈞、一羽’之喻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所謂‘舉斯心加諸彼’者也,於此見其為之之無難而功效之至大,古人之善推恩不過如是而已。王當以此心推之民,又以及民之餘而及諸物,亦可也。今則不然,恩能及牛,而顧不反推之民者,獨不知其故何也?亦無他,不為而已。舉斯心加諸彼,豈人之所不能也?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物之輕重長短必待權度而後知,人心趣舍尤有甚焉。其不為不能之形,苟自度之即可見也。為之則恩足以及禽獸,不為則功不至於百姓,非其力之有能有不能也。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牛則欲其生,民則欲其死,即非人心之所然。然則危吾士臣,構怨諸侯,王豈以此為快足於心而為之不已耶?固知王之素心本不如此,猶且為之者,必有所以也。又發問以觀王之所自言者如何也。○注:‘必其以是三者為快也。’人心豈有以此為快者耶?此特舉其非所快者,以詰其所以為之不已之故耳。又‘興甲兵,危士臣,構怨諸侯’,分為三事,恐亦未安。興甲兵乃戰争之事,其危士臣而構怨諸侯則為戰争之害,惡可分而為三乎?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之所欲,孟子非不知,必待歷問更無可適,然後始發其意而箴砭之。古人於問答之間,其不苟如此。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攘奪無恥為放,貪欲不已為辟,肆為奸偷則邪,苟圖愉樂則侈。民無恒産,則迫於飢寒而陷此四罪,皆在上者之過也。
終身飽,終身苦。
上則言若逢樂歲即得飽此生,下則言雖值樂歲猶喫苦一世,皆舉終其身於樂歲之中者,以明苦樂相遠之甚也。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前言‘蓋亦反其本’者,謂以此所為求此所欲,必無可得之理而徒自為患。今必欲求王之所欲,蓋亦在於反其本而已。反本者何?仁政是也。仁政所以為莅中國、撫四夷之本者,王道之本在此故也。天下之民皆歸之,雖欲不王,得乎?此言‘盍反其本’者,謂王果欲行吾之言,則何不反本而施仁政於民也?王既曰‘願夫子明以教我、請嘗試之’,故孟子答之如此。所以反覆前言以發下文之意也,非制民産又為仁政之本,本之中又有本也。今試略論問答之指,‘發政施仁’一段但言仁政之效而已,未嘗及仁政之詳也。其下三段言在上者苟不為民而植其生,則民心離散,易以為惡。故古之明君發政施仁,必先立民之産,使無失其生,所以能得民之歡心而唯上是從。今王之於民也,乃不能然,功且不及於吾民,今其離散而莫之保,況於秦楚之强,中國之大,四夷之遠乎?此亦但言仁政之實在於植民之生而已,未及乎其詳也。其下一段又但守反本之説而申復之,以引發最下一段。至最下一段,方及仁政之詳,植民生之事。蓋舍此更無所謂仁政者矣。若曰發政施仁為王天下之本,使民有常産又為發政施仁之本,則不知所謂發政施仁者果為何物也?該而言之,發政施仁,名也;使民有恒産,實也。實固為名之本,名又為誰之本也?

☚ 10_148孟子思辨録   10_150梁惠王 下 ☛
000022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