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龟兹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龟兹乐

 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玄奘《大唐西域记》给以它“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评价。龟兹乐是西域文化中最繁盛的艺术,是祖国音乐文化史上的伟大创造。它从公元4世纪兴隆,到7世纪已达到辉煌的盛期。它在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后,逐渐发展起来,后来又对中原、东亚、西亚、南亚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龟兹乐包括歌曲、舞曲和解曲(快速的乐曲,多作歌曲的结束)三部分,说明它是在乐器伴奏下,歌舞并举的。
 从古籍和龟兹石窟壁画中得知,龟兹乐中先后使用过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笛、箫、筝、笙、唢呐、铜角、羯鼓、腰鼓、答腊鼓、毛员鼓等二十四种乐器。这些乐器中,有些是古代龟兹人自己创造的,如筚篥、直径的五弦琵琶等;有些是从中原,或从南亚、西亚各地传入的。北齐乐师曹妙达和随阿史那公主入中原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都是龟兹琵琶的着名演奏家。曹妙达的龟兹琵琶技艺堪称国手,被北齐后主高纬封为王,一直到北周和隋朝时仍享盛名。苏祗婆把龟兹“五旦七声”音乐理论传到中原,演变成“旋宫八十四调”。
 依据《隋书·音乐志》所述,龟兹乐最流行的乐曲有四种,即《善善摩尼》《小天》《婆伽儿》和《疏勒盐》。实际上,它的乐曲远远不止这四种。连《旧唐书·音乐志》也说:“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按:是变龟兹声为之),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可知其数量还相当多。现可考的乐曲便有《苏幕遮》《太平乐》《北庭子》《胡饮酒》等等,都是大曲形式。古龟兹国一位着名音乐家在克孜尔千佛洞的“千泪泉”,那清脆优美的泉水滴落声、关于龟兹公主与青年的爱情悲剧,使他怦然心动,使他奔腾的乐思油然而生。他采撷了这优美绝伦的山泉音响,合着泉声,创作出一首永载史册的乐曲,起名为《滴滴泉》,又名《耶婆瑟鸡》。这首龟兹羯鼓曲后传入中原,成为唐代宫廷乐队中经常演奏的西域名曲。可惜唐末此曲逐渐失传。
 关于龟兹乐的舞蹈艺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描述道:“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或踊或跃,乍动乍息,𫏋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这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中有具体形象的资料,唐诗中也有不少此类的佳句。玄奘西行取经经过龟兹时,赶上了龟兹盛大佛教节日——行象节。龟兹的音乐舞蹈使他一饱眼福,其中有欢腾热烈的《乞寒舞》(又名《泼寒胡戏》《苏幕遮》《浑脱舞》)。只听城楼上鼓乐高奏,人们提来清水,赤脚露臂,手挽手围着水尽情狂舞,高唱《苏幕遮》歌曲,互相用水浇泼,并用绳索钩套来往行人。他们把水洒向天空,象征着水从天降,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乞寒舞》后传入中原,在唐代曾风靡一时。现我国云南傣族有“乞寒”风俗,有“泼水节”。在印度、缅甸及东南亚各国至今也仍保留着“泼水为戏”的风俗。它有洗涤污秽、万象更新的意义,又有祈求水源充沛,祝愿一年喜获丰收的目的。
 对龟兹乐的发展有过贡献的人中,弟史很值一提。她是汉代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的女儿,嫁给了龟兹国王绛宾。弟史曾到长安专门学习过音乐和古琴。汉宣帝派宫廷最好的乐师给她教授技艺,并时常亲耳聆听她弹琴。她学成后返回西域时就已是远近闻名的音乐家了。她当了龟兹王后之后,亲自掌管国家的音乐舞蹈机构。公元前65年,她同绛宾一起带着许多龟兹乐曲去长安朝贺,汉武帝封她为汉家公主。在长安住一年回去时,汉宣帝赠给她一个数十人的歌舞队,把中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带到了龟兹。这是西域与中原第一次大规模的音乐舞蹈的交流,对龟兹乐后来能久盛不衰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龟兹乐

龟兹国的音乐。东晋十六国时传入内地,在河西地区与秦声相结合,产生了西凉乐。到隋时,形成了3种龟兹乐。至唐朝,又成为十部伎之一。

龟兹乐

古乐舞名。为隋代九部乐中重要的一部。四世纪中前秦吕光首传自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主要乐器有弦鸣乐器竖箜篌、五弦、琵琶,气鸣乐器笛、箫、笙、觱篥、贝,膜鸣乐器羯鼓、答腊鼓、腰鼓、鸡娄鼓、毛员鼓、都昙鼓,体鸣乐器铜钹等。音乐结构包括歌曲、舞曲和解曲(歌曲的结束),即由声乐曲、舞蹈曲和乐器曲三段组成。乐曲有善善摩尼、婆伽儿、小天、疏勒盐(艳)等,其内容以本地音乐为主,并吸收中国内地、波斯及印度的音乐。乐调用五商调即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演出的舞蹈有“破阵乐”、“万斯年”、“五万狮子”等。演时”脚弹指,撼头(移颈)、弄目(送盻)”,歌舞并举。见《隋书·音乐志》、杜佑《通典·乐二》、段安节《乐府杂录》等。

龟兹乐

龟兹乐

隋、唐燕乐。《隋书·音乐志》:“《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鸡娄鼓、*腰鼓、*羯鼓、*贝、*铜拔等15种,为一部。乐工20人。《旧唐书·音乐志》: “《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乐器与隋同。

☚ 北庭乐   疏勒乐 ☛
龟兹乐

龟兹乐

隋、唐燕乐。《隋书·音乐志》:“《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鸡娄鼓、*腰鼓、*羯鼓、*贝、*铜拔等15种,为一部。乐工20人。《旧唐书·音乐志》: “《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乐器与隋同。

☚ 北庭乐   疏勒乐 ☛
龟兹乐

062 龟兹乐

见27056十部乐。

☚ 高丽乐   安国乐 ☛
龟兹乐

龟兹乐

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晋朝时,吕光据凉州,灭龟兹国 (今新疆库本一带),遂得其乐。北魏灭西凉,该乐派遂传入中原。其后,又有曹婆罗门所擅之龟兹乐曲,祖孙相传,曹僧奴、曹妙达先后以此显名,盛于北齐。而北周武帝与突厥联姻,又得苏祗婆一系之龟兹乐。至隋代,遂形成龟兹乐之三大派系。一为 “西国龟兹”,二为 “齐朝龟兹”,三为 “土龟兹”。隋文帝创七部乐,炀帝立九部乐,皆为其中之一部。唐代之九部乐、十部乐,亦皆有之。该乐部有乐工二十人,所用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横笛、箫、觱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羯鼓、铜钹等十五种。所奏传统乐曲,有《善善摩尼》、《婆伽儿》、《小天》、《疏勒盐》等。隋炀帝时,又曾用其曲调造新歌,如《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等,“辞极淫绮”,乐调则 “掩抑摧藏,哀音断绝”。唐代燕乐改为坐、立二部伎后,该乐派仍很盛行。如坐部伎所奏六曲中,即有《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破阵乐》等四部,为龟兹乐曲。而原来龟兹、西凉、高昌、天竺、高丽、安国、康国诸部乐,皆归入于 “胡部”,并以龟兹乐为诸胡部乐之首。至宋代,教坊下设四部乐,即有龟兹一部。所奏乐曲,皆为双调,有《宇宙清》、《感皇恩》等曲。所用乐器,已较唐代为少,仅有觱篥、笛、羯鼓、腰鼓、楷鼓、鸡娄鼓、鞉鼓、拍极等。宋代以后,其乐渐衰。

☚ 西凉乐   兰陵王入阵曲 ☛

龟兹乐

古代乐名。以源于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故名。后传入中原,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居胡部之首,称龟兹乐或龟兹伎,是西域音乐的中枢,为隋七部乐、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之一。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其乐曲有散曲和大曲两类。散曲又有歌曲、解曲、舞曲3种。也有宣传佛教的乐曲。主要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笙、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各一件共15种。该乐对于我国古代音乐有较大影响,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对外传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龟兹乐

乐曲名。产生于龟兹,为著名的西域乐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