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劳动互助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劳动互助社labour mutualaid team

中国农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按自愿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以换工互助,调剂劳动力的劳动互助组织。在换工中不能相抵的部分,用现金或实物补足,对红军家属则实行义务帮工。

劳动互助社

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农民自愿组织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一般是以村为单位或以乡为范围的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社员分组进行换工互助,以调剂劳动力。它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原名劳动合作社,1931年首创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上杭县才溪乡。
劳动互助社的任务是帮助红属与群众互助。具体办法是:“一村中,劳动有余之家,帮助不足之家; 一乡中,有余的村,帮助不足的村; 一区中,有余的乡,帮助不足的乡,这样以区为单位调剂劳动,做劳动工作”。至于“工钱,红属帮助红属,每天一毛半,红属帮助群众,每天二毛,群众帮助红属,不要工钱。” (《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上册,第399页)群众帮群众,实行互利原则。
劳动互助社以社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在每个农忙季节前后各开大会一次,由社员大会选举三至五人组成社务委员会,负责全社的生产安排、劳力调配及处理日常事务。劳动互助社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劳动互助社

劳动互助社

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农民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具有社发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性质。最早出现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上杭县才溪乡, 原名“劳动合作社”。1933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鉴于参加红军人数激增,农村劳动力减少,颁布了《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后, 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的发展。坚持入社自愿, 帮工自愿, 以村或乡为单位组织生产协作, 调剂劳力。具体办法是: 优待红军家属, 自带食物、工具帮助红军家属耕种收割, 无报酬; 帮助孤老, 饭食之外, 无其他报酬; 社员互助, 实行互利原则, 即工数对除, 少做方付给多做方工钱。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社员大会。由社员大会选举3—5人组成社务委员会, 分工负责处理社内事务。社务委员会统筹全社生产,统一组织和调剂劳动力, 组织社员开展劳动竞赛。是比较合理的生产互助组织, 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 耕田队   减租减息 ☛
劳动互助社

劳动互助社

指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农村调查中发现并提倡的农业劳动互助组织。其目的是为使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调剂劳动力,便于进行生产。这种组织实行互利的原则,即大家自愿结合,互相帮助做工;结算时,工数对除,少做的要按工算工钱给多做的。劳动互助社优待红军家属,帮助孤老。帮红军家属做工是尽义务的劳动,帮孤老做工只吃饭不要工钱。互助社的规模不等。有的地方,凡有劳力的,十分之八都加入。有的互助社,设有委员五人,内有主任、组织、宣传各一,受乡的秋收秋耕委员会指导。毛泽东高度称赞劳动互助社的作用,指出,劳动互助社在农业生产上的伟大作用,在长冈乡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劳动力的有组织调剂,成为生产上的中心问题,因此,群众热烈地欢迎劳动互助社。因为这种劳动互助组织对于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办法也很合理。这种农业劳动互助的办法,在后来各抗日根据地内也得到了广泛沿用,有的地方仍叫劳动互助社,有些地方叫“变工队”、“扎工队”等,一直到全国解放,土地改革后成为农业合作化的雏形,对农业集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耕田队   革命根据地合作社 ☛
劳动互助社

劳动互助社

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劳动农民以个体经营为基础,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其前身“劳动合作社”1931年首创于江西省上杭县才溪乡,1933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颁布《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后,劳动互助社得到广泛发展。此社以乡为单位组织,一般是一乡组织若干社,规模较大的则一乡一社。社员代表大会是社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它选举组织委员会,负责处理社务。社内划分若干小组,作为劳动的基本单位。劳动互助社活动的范围包括: (1) 社内一般成员之间的换工互助; (2) 社员为孤老农户帮工; (3) 社员为红军家属帮工。活动的形式和要求是:(1) 参加互助社的农民通过换工互助,调剂劳动力的使用,换工中不能相抵的部分,用现金或实物补足; (2) 社员为孤老农户帮工,由该农户供给饭食,不另取报酬;(3) 对红军家属实行义务帮工。劳动互助社不仅对根据地农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也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 变工队   扎工队 ☛
劳动互助社

劳动互助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农民在生产中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由于敌人烧杀抢掠,以及青壮年农民大批参军,普遍存在着劳力、耕牛、农具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农民于1930年春以村为单位组织耕田队,帮助红军家属耕种。后来因参军人数不断增加,加之不是红军家属的农民中也存在劳力不足的问题,又于1931年夏扩大为以乡为单位的劳动互助社。1933年3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总结劳动互助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对如何组织劳动互助社作出具体规定。从此,劳动互助社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广泛发展起来。劳动互助社一般以村为单位,最大的以乡为范围。主要任务是调剂农村劳动力,开展农民互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坚持自愿入社和互利原则,工时对除,少做的按工找算工钱给多做的。除社员互助外,还优待红军家属,帮助孤老。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还建立过一种合作程度较高的互助合作组织,也称互助合作社,有的地方叫做劳动互助合作社。社员除换工互助外,还实行耕畜、农具折价入社,共同使用。

☚ 南泥湾屯垦   “组织起来”的号召 ☛
000111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