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雅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雅述 哲学著作。二卷。明王廷相撰。成书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撰者事迹参见“《王氏家藏集》”条) 《雅述》体例为论说式。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论题: 一、批判宋儒的“理”本原论,阐述自己的一元论宇宙观。该书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宋儒把“理”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书中对此进行了批判:“老庄谓‘道生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此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愚谓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雅述》认为,宋儒把理作为万物的本原与老庄把道作为万物之本原是同出一辙的。不论是“理”还是“道”,都是精神性的东西,把精神性的“理”和“道”作为自然界的本原与客观事实不合。“理”“道”不能脱离物质性的元气而单独存在,毋宁说它们是寓于元气之中的。书中还说:“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有变,万有不齐,故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世儒专言理一而遗理万,偏矣。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各差别。统而言之,皆气之化,‘大德敦厚’,本始一源也;分而言之,气有百昌,‘小德川流’各正性命也。”这说明,万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不同的事物所受的元气不同,而后者又决定了不同的事物具有不相同的理。不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颠倒。所以说,元气产生了天地、万物,而不是理产生天地、万物。其产生过程为:“天地未形,惟有太空,空即太虚,冲然元气。气不离虚,虚不离气,天地日月万形之种皆备于内,一氤氲萌孽而万有成质矣。是气也者,乃太虚固有之物,无所有而来,无所从而去。” 二、《雅述》中的认识论思想。《雅述》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体。它说:“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自圣人以下,必徒此而后知。故神者,在内之灵;见闻者,在外之资。”说明认识是“神”的作用。“神”指的是意识,是心的一种作用,而“心”则是物质性的东西。认识的起点是人的感觉经验,即所谓见闻之知。人的认识对象是“物理”,“物理”是在外的,如果没有“见闻”这一环节,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对于“物理”的把握的。书中还说:“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不能索而知之。使婴儿孩提之时,即闭之幽室,不接物焉,长而出之,则日用之物不能辨矣;而况天地之高远,鬼神之幽冥,天下古今事变,杳无端倪,可得而知乎?”这说明不接触事物,是无法认识和把握它的。但仅仅停留在见闻之知还是不够的,应该由见闻之知向理性知识过渡:“夫神性虽灵,必籍见闻思虑而知,积知之久,以类贯通,而上天、下地,入于至细至精而无不达矣,虽至圣莫不由此。……夫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合而已。”即将“见闻”与“思虑”相合,长期积累,就能把知识扩展至“上天下地”的广度,推进到“至细至精”的深度。 三、关于“人性论”的论述。《雅述》讲到:“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焉,今曰‘性与气合’,是性别是一物,不从气出。人有生之后,各相来附合耳,此理然乎?人有生气则性存,无生气则性灭矣。一贯之道,不可离而论者也,如耳之能听,目之能见,心之能思,皆耳、目、心之固有者,无耳、目、无心,则视听与思尚能存乎?’这说明性与气不是分开的,而是合而为一的。宋儒把性与气分开,在理论上是谬的,犹如把视听与目耳相分之可笑。在这一基础上,该书认为,“性”有善、恶之分,圣人之性为善,众人之性为不善。原因是“以圣人之形气纯粹,故其性无不善耳;众人形气驳杂,故其性多不善耳”。 《雅述》所阐述的宇宙论、认识论、人性论思想为明清思想家批判、总结前人的哲学成果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因此该书成为宋明、明清之际哲学史上承先启后的环节。 《雅述》一书后收在《王氏家藏书》中。又见《王廷相哲学选集》。 雅述 雅述明代批评理学的著作。上、下篇。明王廷相(生平见《慎言》条)著。 ☚ 慎言 明道编 ☛ 雅述明王廷相著。分上、中、下篇。集中阐述元气自然论学说。主张“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认为“天地之先,元气而已”,“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反对老庄“道生天地”之说与邵雍的“象数”说。后收入《王氏家藏集》、《王廷相哲学选集》等。 雅述yǎ shù《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哲学书名。明·王廷相撰,分上下两篇。着重阐述“元气之上,无物(指主宰者)、无道、无理”的命题,反对“老庄谓道生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吕才的无神论著作《阴阳书序》倍致推崇,批评了邵雍的“先天图”说。 雅述二卷。明王廷相 (1474—1544)撰。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王廷相博学好议论,对哲学、自然科学较有研究。平生有关哲学著作颇丰,代表作有《雅述》、《慎言》、《答天问》等。《雅述》书中批判了宋以来的理学思想,谓“宋儒才情有限,沾带泥苴,使人不得清澄宣朗,以睹孔门之景”,因此作者“于读书之暇,时置一论,求合道真,积久成卷,分为上下二篇,名之曰雅述”,作者并自谓其述中正经常,足以治世。在宇宙观上,王廷相认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根源,“天地之间,元气而已矣。”提出 “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的命题,反对老庄“道生天地”和宋儒“天地之先只有此理”的唯心主义观点。在认识论上,认为人虽有认识能力,但必须依靠感官与外界接触,“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强调“思与见闻之会。”批驳了宋儒的“德性之知”和王守仁的“良知”说。在人性论上,指出人性必须以形气为基础,即“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焉”,反对先天人性论。推崇吕才的无神论著作《阴阳书序》,批判邵雍的《先天图说》。此书为研究王廷相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有明嘉靖《王浚川所著书》刻本,1959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侯外庐等编《王廷相哲学选集》本,1965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王廷相哲学选集》本等。另有《雅述》一卷本,收入闵景贤辑《快书》 (明天启六年 (1626) 刊本) 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