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道法自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取乎自然。语出《老子》。老子认为“道”是无目的、无意识地生长万物,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听任万物自然的发展。

(文)

☚ 集腋成裘   温故知新 ☛

道法自然

 道家关于宇宙及人性本质的命题。《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 “自然”一词,与现代汉语中 “自然” 的含义基本一样,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天道自然”是道家的基本观念,由此便可以推出 “人道自然” 的结论。《老子》还有一句名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自然无为,无所谓仁与不仁,让万物自生自灭。由此推到自然人性,也无所谓善与不善,善与恶都是人性的 “异化”。庄子发展了老子的 “自然”观,将自然人性称为 “真性”。庄子曾打过这样的比方: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啮草饮水,奔驰跳跃,这就是马的真性; 不料有个伯乐,自称善治马,给马蹄钉上掌,给马头套上笼头,给马背架上鞍鞯,然后训练它驱驰,其实就是改变了马的真性。人性也如此。人的真性是什么?是无知无欲,是 “素朴”。据庄子描述,在上古之时,山中没有路,河中没有船,禽兽成群,草木丛生,人与禽兽相处同游,不知干什么,也不知往哪里去,“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更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君子小人之分。这便是具有 “真性” 的人。圣人发明的仁义礼乐等等,就正如伯乐铁掌笼头鞍鞯一样,是对自然人性的雕残,用现代哲学术语说,就是“异化”。因此,道家主张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消灭一切伦理规范,以 “全性保真” 和 “返璞归真”,这就是魏晋间嵇康说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古词语“道法自然”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


 【评】老子最先提出“道法自然”,认为道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它是以自己为法的。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谓天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
 

汉·王充《论衡·自然》


 【评】王充认为天道自然,万物的产生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批判了天有意志、有目的的唯心论。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夫峭法刻诛者,非霸王之业也;棰策繁用者,非致远之术也。离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不能见渊中之鱼;师旷之聪,合八风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是故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数。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评】《淮南子》明确主张不易自然,因顺自然,这是对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道之为物,无形无状,无心无意,不忘不念,无知无识,无首无向,无为无事,虚无澹泊,恍惚清静。其为化也,变于不变,动于不动。反以生覆,覆以生反。有以生无,无以生有。反覆相因,自然是守。
 道高德大,深不可言。物不可富,爵不能尊。无为为物,无以物无。非有所迫,而性常自然。
 

汉·严君平《道德指归》卷九(《道藏》)


 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
 

汉·严君平《道德指归》卷八(《道藏》)


 天地之道,生杀之理,无去无就,无夺无与,无为为之,自然而已。
 

汉·严君平《道德指归》卷一二(《道藏》)


 【评】严君平认为道即是自然,它对于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是无心、无意,以自然为守的。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龠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章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二十五章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二十九章


 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六十章


 【评】王弼“天地任自然”的主张,是在注释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否定神学目的论的意义。

“道法自然”注释、译文和感悟 - 可可诗词网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
 【注释】 ①法:效法,以什么为榜样。自然:自己那样,并非我们现在所谓的“大自然”。
 【译文】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以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
 【感悟】 广厚的地无言无私地承载万物,高远的天无言无私地滋养万物,公正的道无言无私地化育万物、又任物自然。我们人类不应该向天、地、道学习吗?

道法自然

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自然法观点。《老子》一书第二十五章概括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国法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老子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道”之所以能够生养和主宰万物,并不是它对万物有所作为或横加干涉,而是让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变化,正因为它自然无为,所以才具有化育万物的巨大威力,统治者要想保持自己的统治,必须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不能背道而驰。参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载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的宇宙观。引申为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说人对自身生命的维护和保养也必须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在老年养生保健中,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❶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保养和调摄。如春天自然界阳气升发,气候转暖,生机盎然,人们应该适当到外面活动,以调畅自己的情志;冬季自然环境严寒,万物伏藏,人们就要适当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老年人,要避寒冷并可适当进服补品。
❷要顺乎生理之自然。人虽为万物之主,但也有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老年期,各方面的机能都在减退。因此,老年人要积极养生保健以防老化,亦要正视现实,主动适应老年期的生理特点,安排生活。比如老年退休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颓丧和寂寞无聊的感觉;视觉、听觉和感觉辨别力以及肌肉和运动功能的障碍,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因此在养生保健中,首先要正视老年期的各种现实状况,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活动。活动面可宽一些,但运动量要适当,不可过度。
❸在一些特殊的保健方法中,应顺乎自然,循序渐进,力戒急于求成。如习练气功,意守要似守非守,自然而然;杂念之来,不必惊恐;美景之去,不必强留,顺其自然,否则即要出偏。

☚ 达观为本   术贵圆通 ☛

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学命题。《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谓效法、取法,意为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所谓“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没有外来干预。老子“道法自然”之论,是把“自然”看作“道”的本质特征。这一哲学认识的确立,是建立在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了解基础之上,其积极意义是直接否定了上帝创世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流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