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赵清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赵清献

 赵清献公未第时,乡之户家陈氏,延之教子。其母岁与新履。公乡荐,陈厚赆其行。随以家贫,而用告乏,复赆之亦然。陈乃赍行囊送入京,一举及第,仕浸显。
 陈之子后因人命事系狱。或曰:“尔家昔作馆赵秀才,今显宦于朝,可以为援。”陈乃谋诸妇。妇曰:“翁当亲行,我仍制履送之。”翁至汴,阍人不为通。翁俟朝回,揖于马前。公命之入,即送其履。公持而入,良久,乃濯足穿以出。叩其来意,翁言其故。公曰:“且留书院。”经旬余,不容所言。乃申之,唯唯而已。月余告归,公曰:“且宽心。”两阅月,公以翁家闻示之,其子已贷命矣。公但使亲仆至衢, 日送饭狱中。主者闻之,得从末减。衢士至今言之。

 赵清献,衢州人,名抃,字阅道,清献是他的谥号。他在北宋仁宗、神宗朝作官,历任朝官与地方知州,官至参知政事、太子少保。为政清简,在当时有“铁面御史”之誉。作者盛如梓为元代人,与赵清献同乡,这个故事是作者根据乡里士人传闻的有关赵清献的一则佚事而写,讲的是“铁面御史”并不“铁面”的情况。
 小说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赵清献及第之前在乡里陈氏家里作教书先生,很得陈翁照顾。作者举出两例事来说明陈氏对其的厚待:一件是陈妻“岁与新履”,说明赵清献馆于陈家非止一年,双方相处甚洽。另一件是赵清献受到“乡荐”入京赴试时,陈“厚赆其行”,资助他赴京赶考。当盘缠“告乏”时,又“复赆之亦然”,并派人“赍行囊送入京”。赵清献在陈翁的接济下,“一举入第”,仕进后官位日渐显赫。作者在这段先介绍陈翁对赵清献的厚恩,为下段赵清献报答陈翁作出交待。
 第二部分,作者先用一句话讲出事出之因:“陈之子后因人命事系狱。”然后讲陈氏家中为了儿子走赵清献门路的情形。有人提醒陈翁,过去在家作馆的赵秀才“今显宦于朝,可以为援。”于是陈翁与妻子商量。妻子让陈翁亲自去京,而她“仍制履送之”。虽然用一“仍”字表示送履之事,意义却与以前送履大不相同,救子求情的心意都寄托在这履上了。而这时的赵清献,已是“显宦”,陈翁寻到京城府上,守门人还不予通报。“翁俟朝回,揖于马前”,才得以相见。进府以后,陈翁别话不说,“即送其履”,将凝聚着全部希望和代表着以往情义的“履”首先送上,要说的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了。对于这一意味深长的表示,赵清献是“持而入,良久,乃濯足穿以出。”一个“持”字,以及“濯足穿以出”,表现了赵清献对这番情义的领受、恭敬、不忘旧恩的态度。“良久”则表明他对陈翁来意的忖度、考虑。写法上虚实得当,双方的谈话作者用笔极为精简,只用了八个字“叩其来意,翁言其故。”随即带过,然后着力描写赵清献对于此事的措置。对于陈翁,他安排在书房暂且留住,过了十多天,仍不给陈翁求情的机会,陈翁一提起此事,他就含糊地应承过去。这样过了一个多月,陈翁心中惦记,又不得其解,要求告归。赵清献却让他“且宽心”。过了两个月,赵清献把陈翁家信拿来给他看,“其子已贷命矣”。免除了死罪。原来赵清献只是派亲从到衢州家乡,每天往狱中给陈氏子送饭。执法官听到这件事,按此罪最轻的处罚条款发落了。
 这篇小说通过一件轶事突出地勾画了赵清献的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深刻。无疑,陈翁找上门来替犯罪之子求情,对于以“铁面御史”称誉于朝的清官来说,是一项难处之事:拂袖不管,有忘恩负义之诽;报恩疏情,有干预司法之嫌。赵清献却利用自己在朝“显宦”的特殊身份,巧妙地对下属判案施加了影响,却又不露痕迹,可见其对官场人情深谙其道,手法极高,难怪乎“仕浸显”。然而赵清献毕竟是清官,不愧“铁面”之誉。并没有往家乡下级施加压力,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员显官,确也为之不易了。
 小说的艺术水平很高,语言极精练,而意蕴丰涵。如陈翁和妻子商量进京求情,其妻只一句话:“翁当亲行,我仍制履送之。”其心理情状,所思所想犹若在目。又如“经旬余,不容所言。乃申之,唯唯而已。月余告归。”一段,仅十八字,将陈翁忧心牵挂,坐卧不安,既要求情,又被对方官位、态度拘局不得畅申所言的情态,乃至拖延月余不得已告归的心理,和赵清献办事严谨有略的心机态度刻画得很传神。情节安排上也很见作者匠心,赵清献听了陈翁来京目的,只是让其“且留书院”。一待数旬,不露声色;让读者也似陈翁一般摸不着头脑,不知所解。直到陈翁之子贷命的消息传来,才最后揭示出赵清献所用之计,解开谜团,这种运用悬念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小说的魅力。

《赵清献》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赵清献》

赵清献公未第时,乡之户家陈氏,延之教子。其母岁与新履。公乡荐,陈厚赆其行。随以家贫,而用告乏,复赆之亦然。陈乃赍行囊送入京,一举及第,仕寖显

陈之子后因人命事系狱。或曰:“尔家昔作馆赵秀才,今显宦于朝,可以为援。”陈乃谋诸妇。妇曰:“翁当亲行,我仍制履送之。”翁至汴,阍人不为通。翁俟朝回,揖于马前。公命之入,即送其履。公持而入,良久,乃濯足穿以出。叩其来意,翁言其故。公曰:“且留书院。”经旬余,不容所言。乃申之,唯唯而已。月余告归,公曰:“且宽心。”两阅月,公以翁家闻示之,其子已贷命矣。公但使亲仆至衢,日送饭狱中。主者闻之,得从末减。衢士至今言之。

(《庶斋老学丛谈》)

注释①乡荐——被地方上举荐到京城去参加进士考试。②赆(jin)——赠送给人的路费或财物。③赍(ji)——送人东西。④仕寖(qin)显——宦途逐渐显达。⑤汴——北宋京城开封府。⑥阅——经。⑦闻——在此指书信。⑧贷命——赦免了死罪。⑨末减——从轻定罪量刑。

赏析赵抃是北宋时衢州人。清献是他死后的谥号。仁宗、神宗两朝历任地方与中央官职,官至参知政事。据云为政清廉,曾获铁面御史之美誉。然而此篇却是揭露他利用职权徇私之丑事。

赵抃未中进士前,在同乡陈家坐馆,东家与西宾相处甚厚。陈家女主人每年赠给他一双新鞋穿。后赵抃参加进士考试,因家贫,不止一次受到陈家的厚赠。这开始一段虽非正文,但却是赵后来为救陈家子徇情枉法的根由,因而是不可缺少的铺垫,并非无用闲笔。

在叙述陈家求情、赵抃徇私的过程中,作者突出了两个细节:一是送鞋,一是送饭。虽是日常生活细节,却是当事人用心选择、安排的,人物性格尽见其中,因而颇具小中见大的特色。

陈家子因人命官司被系狱中。陈妻让陈翁亲自前去求助现在已是显宦的赵抃,并特意做一双布鞋相赠。然而,为什么相求有关人命的大事却赠此微物?陈妻的心意不难明白。她是要以此勾起赵抃的怀旧之情,并点醒他不要忘记往日陈家在贫中相助的恩惠。而此时双方地位相差悬殊,两家关系已今非昔比,用微薄之物动之以情,也许比厚赠金银财物更能奏效。因为有清廉之名的赵抃,接受旧交的一双布鞋,不会有受贿之嫌,他是乐于接受的。可见陈妻送鞋,可谓用心深矣!送得有情义,有分寸,不卑不亢。这个妇道颇有见识,实非等闲之辈可比。

事情果然不出陈妻所料。赵抃不仅接受了,而且还马上洗干净脚,穿上新鞋,出来和陈翁相见。此举也非同一般。如此得意这双鞋,也是用行动表明,他是重视往日情谊的。然而,他对陈翁为子求情的事却态度不明朗,不仅十多天不给陈翁求情的机会,就是陈翁再次申说之,也只是含糊答应。但以后事态的发展表明,陈翁临别时,他告之“且宽心”不是随便说的,此时他心里已决定帮忙,但是,就是对有多年交情而且是当事人的陈翁,他也不给他露底。因为他既要徇私情,又要把事情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不露痕迹。以后他正是这样做的,他并不亲自去见或写信给地方官,仅仅是派自己亲信的仆人,远赴衢州,每天到狱中去给陈的儿子送饭。其目的是以此向衢州主事官员暗示他和陈家非同一般的关系。当地执法者,也果然心领神会,宽赦了陈家子的死罪,按从轻定罪的条款发落。赵抃就是这样不动声色、不留一点把柄,只是靠自己的地位,利用“送饭”这一区区小事给自己的下级施加影响和压力,就达到了徇情枉法的目的,其人对官场三昧体味可谓深矣!说他老奸巨滑不为过分。如此“铁面御史”,真耶,假耶……

全文用笔平实,只是淡淡地如实叙来,不夸饰,不渲染,而人物性格与含蓄的讽刺都耐人寻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