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浙江省农业改进所,1951年改为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60年扩建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全院现有职工1 032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212人,中级255人。下设13个研究所和中心。近年又成立了生物技术、东南沿海蔬菜无土栽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甘薯综合利用、华东鹅育种处、软科学等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任务:粮食与经济作物育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南方红壤丘陵、海涂农业持续发展综合实验;持续农业的肥料结构及化肥增效技术研究,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商品瘦肉猪等畜禽高效生产综合技术研究; 饲料配方和饲料添加剂及其质量监测技术研究;提高蚕桑、蚕茧产量与质量配套技术研究;蔬菜、果树配套技术研究;农牧产品产后技术研究;核技术、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农业资源、区划、农村发展、农业科技信息等软科学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已取得科研成果600余项,育成新品种120个。有278项成果获国家、部、省奖励,其中早稻新品种——“原丰早”、全国豇豆新主栽品种——“之豇28-2”分别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 《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禾谷多粘菌介体内的发现及增殖研究》获农业部一等奖,并在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地址: 杭州市石桥路48号
邮政编码: 310021
浙江省农科院下属研究所 (中心):
1.作物研究所。全所现有职工106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7人,中级科技人员37人。下设水稻育种、水稻栽培、麦作、旱粮、油料、棉麻、农产品加工等7个研究室(中心)和1个农业试验场。“七五”以来先后育成“浙852”、“浙733”等早稻主栽品种和“黑宝”特种米品种、“浙9248”早籼优质米新品系,“浙春1号”、“浙春2号”大豆新品种,“浙优油1号”、“浙优油2号”等油菜品种,以及“浙薯2号”甘薯、利丰蚕豆,“浙棉9号”等一批新品种。该所的水稻“稀少平”、“三高一稳”高产栽培技术已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出“浙IS”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研制成功了粗粮细作的甘薯系列开发产品。
2.植物保护研究所。全所现有职工60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7人,中级科技人员20人。下设农虫、农病、农药3个研究室,并成立了秋实科技开发服务部,开展了植保新产品、新制剂及相关农用机械的开发经营和技术咨询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所已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35项。筛选了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抗稻瘟病抗源,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提出了水稻“三病三虫”的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种子带菌检测技术和应用性信息简化棉红铃虫的测报方法。还先后与国外20多家公司进行了农药残留及药效的合作试验研究,开发了“蚜光星”、“一熏灵”、“扑虱灵”、“芦笋青”、“ST4多功能种子处理剂”及“烯效唑”等一批高效低毒新型农药。
3. 园艺研究所。全所现有职工90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26人,中级科研人员21人。下设果树、蔬菜、食用菌3个研究室,建有东南沿海地区蔬菜无土栽培研究中心、园艺试验场、园艺科技开发公司、园艺加工实验厂等科研基地和实体。近十几年来,已有41项成果获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豇豆新品种“之豇28-2”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七五”以来,育成了12个大白菜、番茄、四季豆、水蜜桃、黄桃、杨梅等新品种,以及12-1蘑菇新菌株,F7金针菇,“浙AG-H1”高温蘑菇等食用菌新品种。研制了普及型的无土栽培设施及配套技术,芦笋夏收高产新技术,开发了低盐榨菜等加工产品。
4. 土壤肥料研究所。该所主要进行红壤、海涂等土地资源治理研究、肥料应用研究及土壤、肥料、农副产品的理化指标测试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全所现有职工65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6人,中级科技人员19人。下设土壤研究室、肥料研究室,中心实验室和成果开发室,以及国家计委定点的水稻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监测基地站。该所已取得部、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22项。近年又提出了南方红黄壤综合改良及粮食、经济作物、果树持续增产配套技术和加速新围海涂垦植利用技术。该所低丘红壤磷钾诊断及计量施肥机理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稻萍鱼共生高产、绿萍喂鹅周年供饲等技术和棉茶果专用肥研制开发等已开始走向市场。
5. 畜牧兽医研究所。全所现有职工127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18人,中级科研人员29人。下设家畜遗传育种、家禽、动物营养与饲养、家畜传染病、家畜寄生虫病等5个研究室,以及畜牧试验场、特种动物养殖总场、实验动物室等科研基地,并建有畜牧兽医经营服务部,开展了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全所先后有40项科技成果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培育了瘦肉型猪配套新品系——父系杜洛克 (SI系)和母系浙江中白猪(D Ⅲ系); 选育成高产蛋鸭配套系——江南Ⅰ号、Ⅱ号; 在我国较早研究建立了湖羊胚胎显微简易切割及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研制成功87系列全价饲料,填补国内猪用系列全价颗粒饲料空白,获1992年农业博览会银奖;在国内首次发现螺旋形梭状芽胞杆菌。研制的家畜病虫诊断盒和制剂,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6. 蚕桑研究所。全所现有职工55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17人,中级科研人员20人。设有栽桑、蚕种、养蚕、蚕病、制丝等5个研究室,并建有家蚕遗传育种、蚕种繁育、蚕的生理生化、桑树育种及生理生化、蚕病、计算机应用等实验室。近年来该所共取得部、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26项,其中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等桑树良种已成为我国主要蚕区的主栽品种。研制的家蚕新品种已覆盖全省70%以上,蚕的基因工程、蚕病早期诊断、评茧新技术等多项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DS-8410型茧丝检测机、GD-ST系列数控成绞机已得到广泛应用,新开发的蚕药“蚕座净”、“蚕菌清”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微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农用畜用抗生素的筛选、土壤有益微生物的选育、酶及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微生物食品开发等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全所现有职工65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13人,中级科研人员15人。设有4个研究室和一个具有中试规模的实验工厂及综合服务公司。1978年建所以来,共取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7项。该所研制的试剂酶——植物细胞脱壁酶的质量指标和应用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脱壁酶技术为国内外首创;另一试剂酶——植物细胞离析酶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进行的作物根系联合固氮菌的分离和监定,选育的高活菌种及酶解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研制的饲用酸性蛋白酶制剂和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对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畜禽的防病增重有明显的效果。
8. 农业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全所现有职工87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19人,中级科研人员20人。下设辐射遗传育种、同位素示踪、辐照应用、辐照及剂量等4个研究室和1个农试场。拥有5万居里的铯-137和15万居里的钴-60辐照装置。1978年建所以来,已有9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水稻良种“原丰早”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近年来,通过辐射诱变和激光育成了一批优良稻麦新品种。还取得了大麦离体诱变技术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钴源、铯源的商业化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 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全所现有职工25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9人,中级科研人员12人,下设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和农业信息4个研究室。1979年建所以来,已有8项成果获省人民政府、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农业部的奖励,设立了全省农业资源和区划数据资料库。编辑出版《农业开发与决策》(季刊)。1993年增挂“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所”牌子,开始从事有关农村发展方面的软科学研究。
10.科技情报研究所。全所有职工27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8人,中级科研人员7人,下设图书馆、期刊编辑部、文献检索室、情报研究室、农村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和情报技术服务部。收藏有各类图书和合订本期刊10万余册,有各种中、外现期期刊900余种,拥有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CABI)的农业与生物学科文摘只读光盘。
11. 病毒实验室。该室由农业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于“七五”期间建成。主要从事农作物、畜禽、水产病毒种类鉴定及其利用,病毒检测技术和生物技术,畜禽病毒免疫预防技术,农作物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真菌遗传植物病毒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全所现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9人,中级科研人员16人,并拥有较为完备和先进的研究设备。建室几年来,已取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7项,其中《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禾谷多粘菌介体内的发现及增殖研究》率先解决了国际上30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首次探明了我国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毒性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在我国首先建立了猪水泡病毒单克隆抗体,并研制成功了单抗诊断盒,研制的XCY-1型线性测长仪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2. 萧山棉麻研究所。主要从事陆地棉、红麻新品种选育,棉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下设5个研究室,还建有科技开发实体。
地址: 萧山市城厢镇惠路塘湾
邮政编码: 311217
13. 东阳玉米研究所。主要开展玉米的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以及甜玉米、糯玉米、笋用玉米、爆裂玉米等鲜食型、特用型玉米的开发工作。
地址: 东阳市吴宁镇
邮政编码: 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