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沿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沿革

(一) 沿革

朝阳区历史悠久,秦至隋唐,隶于广阳郡,后属幽州蓟县,辽时归属南京(即燕京)道析津府,金时属中都路大兴府,自元大都建城以来,历来为京畿腹地,1925年在这里设东郊区。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首都北京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行政区划曾多次变更。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郊区更名为朝阳区。至此形成现今规模。
1995年,全区设有街道办事处21个,乡政府24个。为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加速城乡建设进程,1993年,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区政府在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大屯、太阳宫、将台、高碑店、南磨房等5个乡同时设地区办事处,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兼有城市管理的职能。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所属的双桥农场(里庄户、三间房、长营、豆各庄、管庄乡)、东郊农场(孙河、南皋、黄港、崔各庄乡)、东风农场(东风乡)管理辖区农村经济。
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朝阳区人口快速增长。1949年,全区只有23万多人,城乡人口之比为1:1。1995年全区总人口已达158.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39.1万人,人口密度2 955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中,城区人口96.5万人,占69.4%;农村人口42.6万人,占30.6%;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21.9万人,农村劳动力近9.1万人。
1995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2.4亿元,其中,农村国内生产总值24.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2.5亿元,农村经济纯收入21.9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18亿元,有两个乡收入超过10亿元,5个乡收入超过5亿元;街道经济总收入39亿元,街道经济利润2.2亿元,全区财政收入10.3亿元,其中各项税收7.0亿元。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海淀作为地名,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是元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1644年清兵入关后,袭用元、明城池、宫殿,而把重要力量用于开发西郊园林,建筑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建筑群,使海淀成了园林之海、殿阁之林,成为皇帝听政、游玩、休憩和大臣打歇饮酒的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使海淀遭受洗劫,皇宫御苑焚掠一空。
1949年1月,北京市在此地方设十八区,驻地海淀镇。1950年8月后十八区先后改为十六区、十三区,1952年9月1日改为海淀区。
到1995年,海淀区总土地面积425.9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33.92平方公里,山地9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79公顷。全区总人口159.8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9万,有52个民族,汉族占95%。辖城区17个街道办事处,辖农村四季青、玉渊潭、海淀、东升、永丰、苏家坨、北安河、温泉、东北旺、上庄、聂各庄等11个乡,80个行政村,162个村民小组。农业户54 950户、143 440个人,农村(实有)劳动力56 201人。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丰台区历史悠久。商、周时为蓟和燕国之地。秦属广阳郡蓟县。东汉时为幽州,治所仍在蓟。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设幽都县同为幽州辖地。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改为宛平县。自辽以后丰台区大部分属宛平县。1948年12月丰台地区解放,划为北平市郊区。1949年1月丰台区成立。后几经扩大与调整,到1967年所辖范围确定至今。
1995年丰台区辖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全区农村6个乡中有81个行政村。全区有户籍常住人口7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万人,非农业人口60万人。
经过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丰台区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变,由一个纯农业型的区发展成为以二、三产业为主,产业门类齐全的区。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9亿元,其中农村国内生产总值15.9亿元,占60.7%;农村工农业总产值26.7亿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3.2%。农村集体经济收入67.1亿元,比1978年增长40.9倍。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石景山区因境内有石景山而得名。石景山区历史悠久,夏商时属古燕国,秦代属广阳郡,东汉称蓟,明清为宛平,直至中华民国时期。1948年以前,本区现境大部分属河北省宛平县,北部属北平市郊五区。北京解放后,1949年3月划归北平市第二十七区,同年7月改为北平市第十九区,1950年8月改为北平市第十五区,1952年9月命名为石景山区。1958年5月撤销石景山区建制,其辖地分别划归丰台区、海淀区和门头沟区。1963年7月从丰台等区分出,成立相当区级政府的石景山办事处,1967年8月正式恢复石景山区建制。
到1995年,石景山区设8个街道办事处和直属的农村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辖12个行政村(农工商联合公司)。根据外事需要,1958年命名的中苏友好人民公社,1993年4月改称石景山中俄友好农工商总公司。
1995年全区常住人口312 5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6 207人, 占94.8%,农业人口16 305人, 占5.2%,农村劳动力9043人。
1995年石景山区国内生产总值7.97亿元,农村国内生产总值1.7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87亿元,农村完成税收3 328万元。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门头沟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东胡林人”。在清水镇燕家台村的西龙门涧里,出土过商代贝币;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亦有发现。门头沟地区汉代属蓟县,唐属幽都县。唐末至辽末的二百年间属玉河县。金初并入宛平治下。元初,山区存在过一个“大周朝元年”政权。明代宛平县在此派典吏。清道光二年派县丞。1928年成立北平特别市,宛平县划归河北省,门头沟镇、城子镇属北平市,其余部分属宛平县。新中国建立后,门头沟先后是北京市属的二十八区、二十区、十六区。1952年成立京西矿区,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辖界,改称门头沟区。1995年底,门头沟区共辖7镇、3乡、1个地区办事处和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户籍常住人口242 945人,其中农业人口93 999人,农村劳动力46 376人。年末耕地面积7 391公顷。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房山区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据史书记载,房山区最早属于西周燕国,秦统一中国后属于上谷郡,汉朝设置良乡县属广阳郡。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良乡县改为固节县,后在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元),复称良乡县。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在良乡西设置万宁县,与良乡分治,属于中都路涿洲。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万宁县改为奉先县属河北涿洲。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奉先县更名为房山县,隶属涿洲,良乡属大都路总管府。明、清两代良乡隶属顺天府,房山归涿洲。民国时期,房山属河北省京北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房山是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8日,根据晋冀察分局和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指示,成立房(山)良(乡)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6月房良联合县与涞涿联合县合并,成立了房涞涿联合县;1944年10月平西地委撤销房涞涿联合县,单独设置房山县、涿县和宛平县。解放战争时期,房山、良乡单独设置,先后隶属于十一地委、四地委、二十二地委、三地委及平西地委和通县地委。新中国成立以后,房山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区划沿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房山、良乡二县分置,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8年划归北京市,撤销房、良二县连同京西矿区一部分成立周口店区,1960年1月周口店区改为房山县;1967年在房山境内建立东方红炼油厂,1980年10月设立燕山区;1981年,将房山县所属的河北、班各庄、南窖、大安山、黄山店五个乡及周口店乡的车厂、良各庄、官地、西庄、山口村,史家营乡的金鸡台村划归北京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管辖,致使原房山县形成三个行政区域。1986年11月11日,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建房山区,1993年1月,将工农区办事处的5乡、6村划归房山区。至此,房山三块版图重新合一。
1995年,房山区共辖3个地区办事处,6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13个乡,464个行政村。全区户籍常住人口7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万人,农业人口50.0万人,农村劳力总计22.6万人。
1995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6亿元,其中农村国内生产总值40.5亿元;社会总产值134亿元;农村经济营业收入118.2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10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亿元。职工平均工资5 7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485元。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昌平历史悠久,从南口雪山村出土文物考证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有考证的可上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尧、舜时期。据文字记载,周初属蓟国,后归燕国,西汉始置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迁县治所于永安城(现昌平县城)。正德元年(1506年)升为昌平州(辖怀柔、密云、顺义三县),明末为昌平治道所,1913年改州为县,先后属京北区、河北省,1956年划入北京市,为北京市昌平区,1960年初,复称昌平县。长城三大关口之一的居庸关位于昌平境内。昌平县是历代王朝的畿辅重镇,历史名城。被称为“股肱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的美称。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顺义古属幽燕。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聚落。在公元前283年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天下贤士”时,齐鲁学者邹衍就曾在顺义东北山区“吹律而使温气至”,使五谷不生的寒谷山变成五谷丰登的黍谷山。留下了邹子祠遗址和锁风洞等古迹。到公元39年的东汉时期,顺义地区属渔阳都的狐奴县和安乐县。渔阳太守张堪曾在狐奴山下“开稻田八千顷,教民种植,使民殷富”。后人曾在山下的前鲁各庄修建张相公庙,为其供奉香火,还曾编唱“桑毛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的歌谣,为其歌功颂德。直到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朝设置顺义县,顺义的建置才确定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到1995年底,顺义县共辖16个镇、11个乡和一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5.4万人,户籍常住人口5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7万人(农业统计为44.5万人),农村劳动力18.9万人,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8.41亿元,其中农村40.4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1.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0亿元,其中各项税收1.5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17亿元。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通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牛堡屯镇三间房村发掘出土的石斧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从事农牧业生产。西汉初年(约公元前206年)正式建县,始称路县。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为纪念降五幡铜马等部众于潞水,改称潞县,属渔阳郡。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取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济”之意,设刺史州,称通州。1914年改州为县,称通县,隶属京兆尹。1928年改属河北省。1948年12月分置通县、通州市。1958年3月县、市合并,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称通州区。1960年2月撤区复称通县至1997年。
1995年底,通县共辖11个镇、12个乡、1个区、7个街道办事处、61个居民委员会、476个行政村。全县户籍常住人口有59.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84万人,社会劳动力23.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8.2万人。改革开放后,通县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3.76亿元,其中农村实现28.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5亿元,其中各项税收1.0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91亿元。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大兴县建制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称蓟县。宋辽时于公元938年,改称蓟北县;又于1012年更名析津县。金贞元二年(1154年)始定名大兴县,沿用至今。大兴县金时为中都倚县,元时属大都路,“大兴、宛平同为赤县分治大都丽正门以东、以西各坊”,明时属北平府(后北平府改为顺天府),清仍属顺天府,民国三年(1914年)属京兆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始划归河北省定为特别县,新中国成立初大兴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8年划归北京市。
大兴无县城,元、明、清均“附郭东城”,有“天下首邑”之称。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今东城区大兴胡同内设大兴县署,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迁至北大红门,日伪时迁南苑,新中国成立初县政府设在青云店镇,1954年迁至现址黄村镇。黄村在清代为“京南福地”。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都卫星城。黄村镇距北京南三环路14公里,规划城市建设面积为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人。现已完成2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大兴县人民政府在兴政东街。1994年通天然气。1995年通了无轨电车,已有四路公共汽、电车通往北京市区。1995年大兴县电视台建成开播。在黄村的中央及市属企业达70家,大专院校5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1992—1994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强县。1995年评为农民人均收入先进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突出成绩,是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之一。留民营生态农场在中国第一个获得“全球500佳”称号。长期保持“全国平原绿化县”荣誉。曾为明、清贡品的“庞各庄西瓜”和“金把黄鸭梨”近年来实行科学栽培,品质提高,驰名全国。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平谷县历史悠久,远古即有人类生息。上宅文化属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平谷县设置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至今已两千多年。因战略地位重要,史称“幽冀之户牖,京师之边障”。抗日战争时期为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这一带建立起密平蓟、平密兴、平三蓟等几个联合县抗日民主政权。1946年撤联合县建置,恢复平谷县,隶属河北省。1958年,划归北京市管辖。
1995年,全县有6镇15乡,279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户籍常住人口38.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5万人(农业统计为31.6万人),全县社会劳动者16万人,其中农村实有劳动力14.4万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8.6亿元,其中农村国内生产总值22.4亿元,社会总产值7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9.7亿元,农业总产值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3.09亿元。外贸出口交货总额12.1亿元。财政收入1.46亿元,各项税收0.6亿元。城乡储蓄余额18.93亿元。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怀柔县历史悠久,县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和石器。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秦汉属渔阳郡。晋分属安乐、昌平、狐奴。隋唐见立名。唐·颜师古注云: “怀,来也,柔,安也。”后来演变为安抚少数民族为怀柔,今则演绎为民族团结与和睦。明洪武元年始建今怀柔县,属北平府;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怀柔成为京师畿辅要地。清代在怀建立行宫后,成为“翠华经临驻跸之重地”。1948年12月,怀柔全县解放。1949年9月,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8年4月属河北省承德专区。同年10月,划归北京市。
怀柔县的行政区划,明代时设8里社,辖58乡庄。清代时设一市八里,辖100个村庄。民国初年设9区,辖115个村。1949年全县设7个区,辖167个行政村,2.2万户,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万人。1958年全县13个乡合并为5个人民公社,下设34个管理区,262个行政村,201个大队,3.4万户,16.2万人,其中农户3.3万户,15万人。1965年全县改为22个人民公社,274个大队,1 203个生产队。1984年全县22个人民公社改为1镇21个乡,以行政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取消了生产队。1995年,8镇13乡,辖287个行政村,16个居委会,户籍总人口26.7万人,常住人口2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怀柔县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1995年,怀柔社会、经济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阶段的历史跨跃,基础设施与资产存量已具有了适应工业化初期至中期的基本需要,经济结构已跨越了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处在国内先进水平。1995年与1949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65.8万元增长到57.4亿元;财政收入由60.5万元增长到2.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由261.8万元增长到1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7万元增长到14.6亿元;农民人均劳动所得由1963年的69元增长到2276.6元;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由157元增长到6 177元。1995年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70台、电冰箱56台、摩托车18辆。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使怀柔县成为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和优质农业食品生产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城郊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成为京北一流的国际、国内会议中心,风光秀丽的旅游观光中心,环境优雅的休闲度假中心及全方位服务的展览交流中心。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密云县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西部黄花顶山的原始森林和东部的清水河畔,就有人类栖息的踪迹。密云之称始于北魏,据《魏书》载:“皇始二年置密云郡。领密云、白檀、要阳三县。”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密云旧城,至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扩建新城。清代密云县属顺天府北路厅。1928年后,隶属河北省。1947年2月以潮河为界密云县划分两个县,西部为乙化县,东部为密云县。1948年12月5日,密云县解放,1949年8月17日,潮河东西两县合并,恢复密云县建制,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8年4月划属河北省承德专区。1958年9月28日划入北京市至今。
1995年,全县总人口42.8万人,户籍常住人口42.3万人,比1949年的20.1万人增长1.1倍;其中,农业人口34.8万人,农村劳动力16.6万人。人口分布,北部和东部深山区较稀,西南部平原区较密。全县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0人。

☚ 一、概况   (二) 资源 ☛

(一) 沿革

(一) 沿革

延庆县古领朔漠,历史悠久。秦时属上谷郡。汉上谷郡领县十五,属居庸县和夷舆县,在县境西部与东部。东汉撤夷舆合于居庸。唐末又改为缙山县。元延祐3年(公元1316年)因仁宗生于境内香水园,仁宗继位后即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避穆宗年号,遂改为延庆州。从此,延庆一名沿用至今。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属察哈尔省,1952年撤察后属河北省,1958年划归北京市。
1995年,全县共辖8镇、17乡,417个行政村,总人口27.14万人,常住户籍人口26.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03万人(农业统计为22.05万人),农村实有劳动力9.69万人。居民中汉族人口占96%以上。199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亿元,其中农村国内生产总值10亿元,财政收入1.28亿元,各项税收4 527万元。

☚ 一、概况   (二) 资源 ☛
000022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