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行为主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879—1958)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1930年起逐渐被一些新行为主义理论所代替。行为主义反对W.冯特的意识心理学和内省法,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认为心理学应采用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刺激和反应,强调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为外部的,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各种心理过程,感知觉及高级心理特征(如思维、情绪、性格等)都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华生说:“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孩,让我放在自己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孩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业界的首领,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华生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有人称他的心理学是“无头脑的科学”。行为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在50年代就已消声匿迹了。但做为一种倾向,仍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

☚ 叔本华   新行为主义 ☛

行为主义

即行为论心理学或行为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的主要学派之一。创始人是美国的华生(J. B. Wat-son,1878—1958)。该学派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两个时期: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以后逐渐为一些新行为主义理论所取代。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以来的理论传统,包括经验论、元素论、联想主义、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等。而19世纪中期以来,达尔文的动物行为研究和И·Л·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则是早期行为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行为主义者主张心理学应对环境操纵与人和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认为只有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们摒弃内省法,而代之以客观法,认为应象研究动物心理那样研究人的心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方法可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行为主义对各项行为的研究设计虽然没有成功地对有机体的行为变化做出全面说明,但在行为研究这股潮流推动下,却使一套行为控制方法得到发展,促使心理学研究具有精确性和可说明性。这些方法波及到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和艺术领域等许多学科。不过,由于其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而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将人的心理生物化,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因而引起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xinwei zhuyi

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的著作。第一版于1925年发行,第二版于1936年发行。作者系统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体系,论述了行为主义的定义及方法论,人体结构及功能,人的本能,情绪,肢体习惯,语言和思维以及人格等。第二版增加了关于双生子的实验研究等新内容。作者认为人乃是一种动物,人与动物的不同只在于表现出来的行为上。他企图把对动物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对人的实验研究,否认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作者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内省心理学在观点上是相反的,他反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所有行为的自然科学,这里所指的行为即有机体的行动或言语。华生提出,行为主义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实验家,心理学的方法是客观观察法。行为主义者重视的问题是能否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描述行为,并且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可以归纳于刺激与反应的范围。作者在本书中指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任务就是预测人类行为并控制人类行为,他认为当时对人类行为的了解和控制都是很不足的。华生不承认有意识,他把感觉、想象和思想等都看作是执行器官、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只是有外显与内隐的差别而已。本书还提出极端的环境决定论。

☚ 自卑与超越   《活动 意识 个性》 ☛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流派,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创始人是J ·B·华生,他于1913年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他的代表作《从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被公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梅叶尔、魏斯等人。1920年左右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达到顶峰。华生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应该把不可捉摸的心理现象 (如意识) 摒斥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而把人和动物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人与动物的行为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刺激和反应,并且断言:“我们能够将我们的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纳入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刺激—反应(S→R) 就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公式。华生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完全简化为肌肉腺体的一些活动和习惯,感觉变成了“视的反应”、“听的反应”、“痛的反应”,本能被“非学习的行为”所替代,言语和思维都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习惯,即语言习惯,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于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变成了完全抽掉心理内容的纯生理学,因而被称为“肌跳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从机械论的观点出发,孤立地去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抽掉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武断地臆测各种心理现象,致使理论上矛盾重重。一方面完全否定了心理现象,声称反研究行为,另一方面又承认某些心理现象的存在。使自己处于一种混乱的、进退维谷的境地。因而在1930年后,就出现了修改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华生的心理学不同之处在于: 承认意识的存在,开始重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公式中引入了中介概念,使行为公式复杂化: 如S→O→R,即从刺激到“有机体”,再到反应。不再与其它心理学派对立,并采用和吸收其他学派的心理家概念。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汤勒曼、赫尔、斯金纳等人。汤勒曼重视行为的块状概念,即行为的整体性,提出了“中介变因”的概念,认为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存在着中介因素,主要有动机与能力两种,以此来解释行为发生的“为什么”和“怎样”的问题。赫尔接受了汤勒曼的观点,并引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数理逻辑的一些原则,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他认为在一个行为活动中,从刺激到反应要经过9个过程,并制定了求得有机体完成某一行为的力量或“反应势能”的公式。斯金纳则强调从实验的观点来研究行为,他把反射分为应答性反射和操作性反射,并认为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所构成。目前,行为主义心理学已经趋于分化和改组,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已经发展得面目全非,但它对美国的影响还相当广泛和深远。(参见“刺激——反应模式”)

☚ 行政学   行为科学 ☛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1913年华生提出,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不可测量的意识而应是可以观察和记录的行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对刺激的反应,即S-R。心理学应是研究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主义在反对心理学中的唯心主义和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上是有贡献的。但它反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意识,把人的心理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运用行为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主张和方法。西方政治学流派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其主旨在于取代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传统政治学注重研究制度和机构,行为主义则注意研究个人在制度和机构中的实际行为。行为主义的特征是:寻求政治现象的规律;对有关政治规律的假设进行论证;重视科学方法和技术;强调定量分析;主张价值判断;采用系统方法;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纯科学;主张学科相互渗透,使政治学的研究科际化。主要创始人梅里安(C·E Merrian)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必须从新的角度研究政治的主张,20年代他曾提倡建立“科学主义政治学”。随后,拉斯韦尔(H·D Lasswell)、拉扎斯费尔德(Lazersfield)、杜鲁门(D·B Truman)、尤劳(H·Eulan)等人相继对行为主义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行为主义扩大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发展了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政治学的科学程度。但行为主义的一些过激主张,也产生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只注意个人行为的微观问题,不重视机构和制度的宏观问题;滥用统计数字和统计表格;借口“价值祛除”逃避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等。行为主义在产生之初和发展之中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现在这场争论已经趋于平息。人们普遍认为:行为主义和传统政治学在研究范围和方法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 伊斯顿   行政学 ☛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以研究行为为对象的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影响世界心理学界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基本理论观点:(1) 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显行为的纯客观的自然科学; (2) 摒弃主观内省法,代之以客观观察法、实验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 (3)把刺激(S)与反应(R)看做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因素,并以S-R为解释行为的基本原则; (4) 坚持环境决定论,忽视内发性的动机和个体的自由意志,强调外在控制的训练价值。其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 (1) 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称古典行为主义,包括第一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霍尔特、魏斯、亨特、拉什特等。他们基本上都主张放弃意识改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1930~1960年初为新行为主义。狭义的新行为主义,通常指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等。这样第二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理论体系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已不像早期行为主义者那样完全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开始注意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而广义的新行为主义,还包括第二代行为主义者的助手和学生对新行为主义的发展,又称为新的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有K.斯彭斯、R.波利斯、O.宾德拉、J.多拉德、N.米勒、A.班杜拉、W.米契尔等。虽然这些第三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没有根本摆脱经典行为主义的理论构架,但是他们已经大胆地把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之于门外的心理学概念,诸如意识、思维、心象等,回归为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以趋向认知、整合吸收、突出社会内涵和人文倾向为其主要特征。行为主义的主要贡献:摒弃心灵主义与内省主义,使心理学走上客观的科学研究道路,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重大成果,促进心理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但仍存在客观主义与还原论(生物学化、机械决定论)的倾向。20世纪50~60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行为主义逐渐衰微。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以华生为主要代表。从1913年创立至5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反对心理主义。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纯客观的实验学科,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心理或意识。主张排除内省法,代之以客观观察等方法。因主要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故又称“刺激反应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新行为主义形成之后,又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 克莱因学派   心理学第一势力 ☛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美国华生著。美国纽约诺顿出版公司1925年出版。共12讲。是阐述行为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外显的行为,反对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致力于将心理学变为一门纯自然的学科。用刺激的反应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在研究方法上坚决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法。中文版由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 条件反射演讲集   理解人性 ☛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以华生为主要代表。反对心理主义。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纯客观的实验学科,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心理或意识。主张排除内省法,代之以客观观察等方法。因主要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故又称刺激-反应心理学;20世纪40—50年代新行为主义形成之后,又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 个体心理学   古典行为主义 ☛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书名。华生著。1925年美国纽约诺顿出版公司出版。共12讲。是阐述行为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主张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出刺激-反应公式。介绍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和技术。

☚ 社会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史 ☛
000002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