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针灸治法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多属肝胆疾病。胁痛的病因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外感湿热,体虚久病或外伤等因素有关。由于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胁,足少阳胆经络肝,循胁里,过季胁,故一般胁痛均与肝胆有关。它可见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等多种疾病中。
临床可分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和外伤胁痛三类。凡证见胀痛、刺痛、绞痛的,属实证;若证见隐痛、钝痛,绵绵不休,操劳更甚者,属虚证。针灸治疗胁痛有较好效果。
通治法 因病位在胁部,属于肝、胆经脉分布的区域,因此,针灸治疗以选用俞募和足厥阴、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如肝俞、胆俞、期门、日月、章门、支沟、阳陵泉、阳辅、丘墟和行间等,每次用其中3~5穴。实证,用毫针刺行泻法;虚证,用毫针刺行补法,并可酌加灸法。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肝气郁结 胁肋胀痛或牵痛,或左或右,走窜不定,甚至涉及胸背,兼有胸闷嗳气,心情不畅,脉弦,苔薄白。洽宜疏肝理气。以选足厥阴、足少阳等经穴和背俞为主,如肝俞、胆俞、期门、太冲、阳陵泉、丘墟等穴。用毫针刺行泻法,或平针法。
肝胆湿热 湿热蕴结肝胆,久之结为砂石,遂成胁痛,痛势如刺如绞,向肩胛放射,恶心呕吐,厌食油腻,食之辄易发作。重者发作时恶心战栗,高热,黄疸,口渴,苔黄,脉弦数,痛势剧烈时可引起肢冷、汗出、昏厥等危象。治宜清泄湿热,疏利肝胆。以足厥阴、手少阳和足少阳等经穴为主,选肝俞、日月、支沟、丘墟、阴陵泉和太冲等穴。用毫针刺行泻法,一般不用灸法。
外伤胁痛 跌打损伤导致气滞血瘀,胁肋疼痛,呼吸转则不利,甚至胁痛如刺,痛而不移,舌苔薄白或有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散瘀,理气止痛。选手少阳、足少阳和足厥阴等经穴及背俞为主,如膈俞、肝俞、期门、支沟、阳陵泉、行间和三阴交等穴。用毫针刺行泻法,并可配合灸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腧穴注射法 常选胆俞、足三里、中脘或胆囊穴等,每次1~2穴,每穴注射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5ml,或10%葡萄糖注射液10ml,每日治疗1~2次。
电针法 常选期门(右)、日月(右)、内关和阳陵泉等。疼痛剧烈,胆囊肿大者,酌情加胆俞、巨阙透腹哀(右)。每次2~4穴。单用期门、日月亦有效。一般要求较强针感,用电针仪通电(疏密波)60分钟。使用电流量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2次。起针后口服50%硫酸镁40ml,每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胸、肝、胰胆、耳神门等穴,用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