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由化脓菌感染所致。其入侵途径大多为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液循环传播至骨内;其次,可从伤口直接侵入,常见于开放性骨折;此外为从附近的软组织感染蔓延而来,如指端感染所引起的指骨骨髓炎等。骨髓炎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护理 本病80%见于儿童,好发于管状骨的干骺端,如股骨、肱骨和桡骨等。此处的血液循环较丰富,且血流较缓,有利细菌生长繁殖。幼儿股骨上端骨髓炎常合并化脓性髋关节炎,而引起股骨头破坏或脱位。当人体抵抗力降低,同时大量细菌侵入即可发病。起病时先有全身不适,无力,继而寒战、高热、头痛、脉快、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者可有谵语、神志恍惚、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压痛明显,一般病人拒绝作患肢的被动和自动运动。搬动患肢时则患儿哭闹不止。从压痛处穿刺往往可抽出脓液而找到致病菌。X线片晚期可见死骨形成。全身治疗以抗炎和消肿镇痛为主。同时根据病情可给少量多次输血和注射球蛋白,其他如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维生素等。局部治疗: 早期可外敷中药消炎。局部穿刺证实有脓肿时,需立即行切开排脓并行骨皮质钻孔或开窗减压,伤口缝合并行药物灌注负压引流术。方法是在骨髓腔内或骨膜下留置2根细塑料管,1根持续点滴注入盐水及抗生素,另1根用负压吸出脓液等引流物。这种冲洗应持续进行,避免阻塞不通。开始每日滴入液体4000ml以上,3~4天后减至2000~3000ml,直到冲洗液清澈,而且培养无细菌生长为止,一般需2周左右。
急性炎症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状时,如寒战、脉快、头痛等,首先要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和病情的变化。疼痛剧烈时可给镇痛药物,加强对高热的护理,体温高于39.5℃时可给物理降温。如用药物降温可大量出汗,应及时擦洗并更换清洁干燥衣裤以免受凉。用大剂量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必要时送小便常规化验。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停药的指征为体温正常,血沉及白细胞分类正常,肿胀与疼痛消失。一般在体温正常2周后停药。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者,要注意局部清洁和使引流通畅。如分泌物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注意对伤口的隔离和敷料的处理。骨质破坏严重时,应将患肢用石膏托制动,以免发生病理性骨折,并保持患肢关节的功能位置(因剧痛不易保持)。护理操作应细心,剧痛而翻身困难者,更要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注意肢体的休息以防炎症的扩散。下肢伴有关节挛缩者,应用皮牵引以矫正畸形,减少肌痉挛及缓解疼痛。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护理 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有窦道者可出现反复流脓或排出小块死骨,窦道外口时好时犯,长年不愈。由于分泌物的慢性刺激,窦道口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常形成坚硬而粗厚的瘢痕,甚至发生恶变,形成鳞状上皮癌。由于骨骺受到刺激和破坏,影响骨胳生长发育。除伤口换药和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外,常用病灶清除术,彻底摘除死骨,清除肉芽组织和脓液、切除瘢痕组织和窦道。如病骨在功能不重要的位置,如腓骨、肋骨等,可考虑病骨切除、窦道搔刮术。如死骨较小,可从窦道口刮除死骨和坏死组织,以利愈合。
慢性骨髓炎病人一般体质较弱,伴贫血。首先考虑如何增强抵抗力,鼓励病人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必要时输血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为再次手术做好准备。局部伤口及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备皮要彻底。术后要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复发感染的征兆。如发现有寒战、发热、脉快、局部红肿并有压痛等,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