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骨髓纤维化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骨髓纤维化症myelofibrosis

骨髓发生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叫骨髓纤维化症。骨髓纤维化可继发于各种骨髓病变,如白血病,化学物质中毒、转移癌瘤等,其临床表现等同各种原发病。其中原因不明性者又叫组织髓样变性、骨质硬化症、慢性非白血性骨髓增殖症等。临床表现可有贫血、消瘦、乏力、出血、脾肿大而坚硬、肝与淋巴结肿大等。本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查清原发病,并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骨髓纤维化症

骨髓纤维化症

骨髓纤维化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以及主要在脾和肝脏内的髓外造血。
病因和发病机理 骨髓纤维化症可继发于化学(苯、四氯化碳、氟等)中毒、放射病、慢性感染(结核、骨髓炎等)及癌肿(乳腺、前列腺和胃等)转移。但极大多数患者的病因迄今不明,称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以往也称为原发性髓外化生、骨髓硬化症或慢性非白血性骨髓增殖症。本条重点阐述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髓纤)。
髓纤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阐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晚期俱可发生髓纤,部分髓纤病人也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由此可见髓纤与其它骨髓增生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因而与其它骨髓增生性疾病一样,曾被认为是肿瘤性疾病,但无论从细胞形态或染色体检查尚缺乏有力佐证。近年来学者们倾向于认为髓纤是由于一种未辨明的异常刺激(例如化学或物理因素等)所致多能干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向原纤维细胞及其它造血细胞分化,导致造血细胞及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甚至新骨形成,侵及骨髓,终至发生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对纤维组织增生有些学者尚持有不同观点,认为系造血组织增殖的一种继发性反应,因为在脾或肝的髓外造血灶周围也可见有类似的纤维组织增生;在个别患者,应用染色体检查方法,发现原纤维细胞与其它造血细胞并不来源于同一干细胞。至于髓外造血灶的形成目前大多已同意系同一异常刺激所致的增殖性反应而不是骨髓纤维化的一种代偿性作用。
临床表现 髓纤多见于中年及老年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国内报道为46.5岁,男多于女。起病缓慢,起始多无症状,可偶然因脾肿大或血液检查而获得确诊。临床表现主要为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以及由脾大而引起的脾区疼痛或压迫症状。有些患者可有进行性体重减轻及全身衰弱,少数有出血倾向、骨胳疼痛或黄疸等表现。此外尚有因代谢增高所致的低热、盗汗与心动过速以及因高尿酸血症所致肾绞痛及痛风性关节炎。严重的贫血和出血是髓纤的晚期表现,出血多以紫癜及鼻衄为主。从症状开始到明确诊断一般常有较长一段时间,大多在18个月以内。
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脾肿大。巨脾常是特征之一,大多数病例在确诊时脾已平脐甚至下达盆腔,质多坚硬,表面光滑,并无触痛。脾梗塞及脾破裂均不多见。极个别患者脾可不肿大。肝脏肿大也较多,占1/2~3/4患者,多为轻至中度肿大,个别可达脐下,质坚而不痛,表面也光滑。因肝或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门脉高压症。因为淋巴结很少有髓外造血灶,所以肿大多不明显。临床偶见痛风性关节炎,但痛风结石很罕见。由于肝脾肿大,压迫下腔静脉,可导致下肢浮肿。此外个别患者因耳硬化症而发生耳聋,或因淀粉样变而致肾病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有以下方面。
血象: 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均有贫血,晚期可见严重贫血,通常属正色素型贫血。由于部分红细胞在脾脏内破坏,尚可出现溶血现象。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阴性。某些病例由于长期大量红细胞增殖,可继发叶酸缺乏,而致巨幼细胞贫血。此外,血浆容量相对增多,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及红细胞无效性生成,也为引起贫血的一些综合因素。周围血中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一及畸形,有泪滴形和椭圆形红细胞。少数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1~10%)经常存在。网织红细胞通常轻度增高,多在2~5%。
白细胞数正常或中度增加,一般很少超过5万/μl,个别病例可以减少至2,000~4,000/μl。白细胞增多时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也可见中幼和晚幼粒细胞(两者在10~20%),甚至出现原始和早幼粒细胞 (一般不超过5%)。所以血象呈幼白-幼红细胞贫血 (leuko-erythroblastic anemia),这与髓外造血有关。嗜酸及嗜碱粒细胞也轻度增多。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约2/3病例)或正常,但随病程进展可以减低。粒细胞动力学显示其在血管内的生存时间较长,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似。
血小板数波动较大,大多为正常或减少,约1/3患者可增多,甚至有高达100万/μl者。随着病程进展血小板也逐渐减少。外周血中可出现巨型血小板或畸形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碎片。血小板功能(如粘附性及第3因子释放等)也可异常。
骨髓: 多部位骨髓穿刺常不易抽得髓液(称为干抽)。涂片检查常表现有核细胞数很少,但有时也可抽到局灶性增生活跃的骨髓。骨髓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为本症确诊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的病程和部位,骨髓中所保留的造血组织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也不尽相同。骨髓病理改变可分为: 早期全血细胞增生伴轻度纤维组织增生; 中期骨髓萎缩和纤维化; 晚期骨髓纤维化和骨质硬化三期。
脾脏穿刺涂片: 除淋巴细胞外,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均增加,表明有髓外造血。晚期病例脾脏穿刺涂片所见与正常骨髓象类同。脾穿刺诊断价值虽大但有一定危险性,非不得已不轻易操作。
肝穿刺活检: 与脾脏相似,有髓外造血的现象,特别在窦中见有巨核细胞及幼稚造血细胞。
X线检查: 约30~50%患者有骨质硬化症表现;骨质呈普遍性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小梁变粗或模糊,并有形态不规则的透亮区。虽然骨膜外无反应,但在骨干的骨内膜可有不规则增厚,以致骨髓腔狭窄及边缘不规则,也可见有骨质疏松者。骨质变化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脊椎、盆骨、下肢长骨、肱骨、肋骨等尤为明显。一般认为在膝关节以下较少发病。部分病例也有颅骨变化。
其它如血清尿酸及基础代谢率可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维生素B12及血液组胺俱见增高。细胞遗传学检查显示C组染色体(大多为第9对)有复制,但未见有Ph1染色体。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年以上患者有巨脾及幼粒-幼红细胞贫血,如果多次骨髓穿刺呈现“干抽”现象,应考虑本症的可能。必须进一步做骨髓活检及骨胳X线摄片以证实之。髓纤须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脾肿大相鉴别,其中尤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较难区分。反复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结合染色体、活体组织切片及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等测定,可加以鉴别。此外,本症尚须与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与引起幼粒-幼红细胞贫血的其它疾病加以鉴别。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可从临床表现或特殊检查中获得诊断。有时需要多次或多部位的骨髓涂片及活体组织检查,才能除外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治疗 如病程已多年而进展缓慢,虽然有脾大及某些血液学异常,可以酌情处理,甚至不需积极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改善贫血及脾大引起的压迫症状。
输血: 严重贫血者可暂时用输血纠正,但数量与次数应从严控制。一般定期输给红细胞,使患者保持无症状即可。
激素治疗: 雄激素能提高体内红细胞生成素,从而加速骨髓幼红细胞的成熟及释放。当有骨髓功能衰竭,雄激素使用尤为恰当。丙酸睾酮每周200~300mg,肌内注射,通常3~4月或更长,可使红细胞数巩固在一个稳定阶段。口服康力龙(halotestone)及康复龙(oxymethal-one)也有效。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能减少输血的次数。
化疗: 烷化剂抑制骨髓增殖是有效的,尤其当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而骨髓造血障碍不明显时可以考虑。一般首先采用小剂量马利兰(2~4mg/d),长期服药可使脾脏逐渐缩小,随后有白细胞下降但红细胞数上升不明显。其它尚有环磷酰胺,但疗效较差。
脾切除: 多年来脾切除一直认为是禁忌的。但如果有明显脾机能亢进征象,而且部分骨髓功能尚保留完整,脾切除可能有效。有下列现象之一时,可考虑脾切除手术:
❶由于脾机能亢进所致的严重贫血,大量输血仍不能使血红蛋白维持在最低水平(约6g/dl左右),而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丙酸睾酮的治疗又都无效;
❷脾机能亢进致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出血;
❸巨脾引起严重压迫症状;
❹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但切除脾后可使肝脏迅速肿大,从而加重腹部症状。血小板数原来不低者,术后常发生血小板增多症,甚至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此外对晚期病例手术危险性较大。因此对脾切除应慎重处理。
病程和预后 病程长短不一,自1~20年,平均生存时间1~5年。约20%患者最后演变为急性白血病。死因多为贫血、心力衰竭、出血或反复感染。本病也有呈急性型者,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迅速,无明显肝脾肿大,异形细胞较少但外周血原幼细胞显著增多,与急性白血病甚难鉴别;病程多不超过一年。

☚ 骨髓增生性疾病   脾机能亢进 ☛
000074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