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gusui xibao xingtai jiancha该项检查是从骨髓采取骨髓液进行形态检查,有助于对血液系统及其有关疾病的诊断,在血象变化不能明确诊断时尤其适用。对某些血液病,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 ☛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系从骨髓腔采取骨髓液进行形态检查,有助于血液系统及其有关疾病的诊断,在血象变化不能明确诊断时尤其适用。对某些血液病,如各型白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癌瘤骨髓转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和多种代谢障碍性疾病等的诊断意义更大。而对其它一些疾病,如类白血病反应、多种增生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也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细胞形态检查时,骨髓吸取量以0.2ml为宜。吸取过多易为血液所稀释,如吸取量超过1ml,则标本肯定不能反映实际血细胞的密度。将吸取的骨髓液制成厚薄适宜的涂片,以Wright或Giemsa染色,先作全片巨核细胞计数,然后在油镜下作细致的细胞形态观察。区别各类和各期细胞。
粒细胞系统 各期细胞分述如下: 原粒细胞: 直径10~15μm,核圆,核染色质构造为纤细网状,含核仁1~3个不等。胞浆少,呈淡蓝色,晚期阶段可含少许紫红色颗粒,正常情况仅在骨髓内看到,占0~1.8%,白血病时常超过5%。在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血液中可大量出现。有时含有Auer小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除原粒细胞比例可轻度增高外,同时尚有其它阶段粒细胞增多。 早幼粒细胞: 比原粒细胞大,约20μm。核圆而大、偏位、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开始有浓集倾向,核仁少而小,胞浆蓝染,可见淡染区,浆内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染色不同、分布不均的嗜天青颗粒。晚期阶段同时可见特异性颗粒。正常骨髓中占0.4~3.9%,在某些严重感染、癌瘤转移、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时,虽在末梢血内可少量出现,但在骨髓内常<10%。粒细胞性白血病时,血及骨髓内可>10%。 中幼粒细胞: 12~18μm。核圆,核染色质构造粗糙,核仁消失,胞浆增多,嗜碱性渐消失。此时,胞浆中出现细而多的均匀之中性颗粒,或粗大、均匀、鲜红的嗜酸颗粒或大小不等,分布不匀、染紫黑色的嗜碱颗粒。按含颗粒性质不同,将中幼粒细胞分为中性、嗜酸、嗜碱三种(以下各阶段粒细胞也同)。中性中幼粒细胞正常时不出现于末梢血内,在骨髓中可占2.2~12.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或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常超过25%。末梢血内出现时,多数为白血病,但在白细胞明显增多时也可见到,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癌瘤转移等。幼儿的骨髓反应能力较成人强,在受到较强刺激如严重感染、溶血时,更易于呈现类白血病血象。嗜酸中幼粒细胞存在于骨髓,比例<3%,明显增生可见于少数粒细胞性白血病,正常情况下末梢血内不出现,唯在白血病时偶可见到。嗜碱中幼粒细胞在骨髓中极少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或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可增加。 晚幼粒细胞:11~16μm,核凹陷呈肾形,核染色质趋向粗而浓集。胞浆成熟,含特异性颗粒。中性晚幼粒细胞在正常骨髓内较多,约占3.5~13.2%,一般不见于正常人末梢血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血液及骨髓中可大量出现。重症感染时可出现于末梢血中。 杆状核粒细胞: 直径11~16μm,核呈杆或细带状,故称杆状核或带状核粒细胞,核染色质粗而浓集,胞浆含特异性颗粒。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是骨髓中最常见的细胞,占16.4~32.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通常有明显增生。正常情况下,在末梢血液中一般不超过6%,严重感染时可达50%以上。 分叶核粒细胞: ❶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1~16μm,核分2~4叶或更多。核大小、形态及排列不一,叶间有细丝相连,核染色质浓集成块,染深紫色。浆内有均匀、细小、淡红、紫色颗粒。正常骨髓内占4.2~21.2%。末梢血液白细胞分类中约占50~70%。在病理状态可出现多种形态异常(参见“白细胞形态检查”条); ❷嗜酸分叶核粒细胞:11~16μm,核常分二叶,在淋巴肉芽肿、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细胞核分叶较多,核染色质致密、呈紫红色。胞浆布满粗大、均匀嗜酸颗粒。正常成人骨髓中占0.2~3.9%。儿童正常数值偏高。在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嗜酸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和其它应激状态时减少; ❸嗜碱分叶核粒细胞:比中性粒细胞略小,核分叶常不清楚,胞浆中含有大小不均紫黑色颗粒,有时可见小空泡。正常人骨髓与末梢血中不超过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病人骨髓和末梢血中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可达10%左右。 红细胞系统 各期细胞分述如下: 原红细胞:20μm左右,核圆,核染色质构造为均等的纤细点状,颗粒状排列,核仁1~3个,胞浆呈嗜碱性蓝色,核围有淡染区。正常骨髓内占有核细胞的2%以下,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症、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时增多。早幼红细胞:9~18μm,核圆,核染色质构造较原红细胞粗密,颗粒状排列,无核仁。胞浆呈很深的嗜碱性蓝色,细胞分裂活跃。正常骨髓中较少,约占有核细胞的0.2~2.6%。当骨髓造血活跃或骨髓严重受损时增多。中幼红细胞:8~15μm,核圆。核染色质呈粗大之碎墨块状,无核仁,胞浆因含有不等量的血红蛋白而常呈灰蓝或灰红色。在正常骨髓内占有核细胞总数的2.6~10.7%。在新生儿末梢血内常可找到。 晚幼红细胞: 7~10μm,核圆。核染色质大多致密坚实无结构,无核仁。胞浆与成熟红细胞呈同样的色泽。它是骨髓内主要的幼红细胞,占有核细胞的5.2~17.5%。正常时出现于末梢血者仅见于新生儿,病理情况下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失血、溶血或其它一些严重的贫血、恶性贫血和红血病;也见于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癌转移时,且常同时出现中幼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或偶见原红细胞。巨幼红细胞:为异常幼红细胞(见“正常和异常骨髓象”条)。 成熟红细胞: 在病理状态下可出现各种形态异常 (见“红细胞形态检查”条)。 淋巴细胞系统 各期细胞分述如下: 原淋巴细胞:11~18μm,核染色质呈纤细网状,有1~2个核仁。胞浆较少,染透明淡蓝色,无颗粒。白血病时,由于核浆发育不平衡,核可出现凹陷、弯曲、切痕、不规则等畸形改变,这种细胞也称Rieder型原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正常骨髓中极少见到,只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才大量出现。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后期也可在血和骨髓中发现。 幼淋巴细胞:9~18μm,一般较原淋巴细胞大,核圆,染色质尚不紧密,核仁缩小或消失。胞浆仍呈透明淡蓝色,可有核环带,有时可见粗大、深紫色嗜天青颗粒。正常情况下,骨髓内幼淋巴细胞约0~2.1%,末梢血中无幼淋巴细胞,只在婴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液内偶可见到。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则大量出现于骨髓和末梢血中。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骨髓内幼淋巴细胞增多,同时也可在血液内找到。 淋巴细胞: 有大小两种、大者12~14μm,小者5~10μm,核圆,有时呈肾形,也可见有切迹,核染色质浓集,无网状结构,无核仁,但有时可见核仁痕迹。胞浆为透明淡蓝色,边缘部位较蓝,近核处常淡染,无颗粒,少数细胞有嗜天青颗粒。骨髓内占10.7~43.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血液与骨髓内均大量增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除淋巴细胞数增多外,且有形态异常,称不典型淋巴细胞。(参见“白细胞形态检查”条)单核细胞系统 各期细胞分叙如下: 原单核细胞:15~20μm,核圆或类圆,核染色质纤细如网状,核内含核仁2~3个,颇清晰。胞浆较蓝,随细胞成熟而变淡,无颗粒。正常情况下,在骨髓中不易找到。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血及骨髓中可大量出现。幼单核细胞:18~24μm,比原单核细胞大。核呈肾形或不规则,偶有核仁,核染色质呈纤细网状。多数细胞在核周围有微细颗粒。正常情况下骨髓内偶可见到,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可大量出现。 单核细胞:14~21μm,核形不规则,核染色质呈较细的网状结构,无核仁。胞浆较丰富,呈淡蓝灰色。在核周围有较多微细颗粒。单核细胞在骨髓内占1.0~6.2%,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明显增多,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结核、淋巴肉瘤、何杰金病和播散性红斑狼疮等患者骨髓和血液中都可增高。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感染、中毒、烧伤、晚期癌瘤等患者的血液内,可见到退化的单核细胞,胞核有时呈分叶状,浆内颗粒粗,可见空泡。巨核细胞系统 各期细胞分述如下: 原巨核细胞:15~30μm,圆形,核常偏于一侧,呈圆或肾形。染色质较其它原始细胞粗,排列不规则。核仁2~4个,淡蓝色,不明显。胞浆量较多,深蓝色,不含颗粒,边缘不整齐。这种细胞在正常骨髓涂片中不易见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较多见。在巨核细胞性白血病时明显增多,可出现于末梢血片中。 幼巨核细胞:20~70μm,外形圆或不规则,核呈肾形或可分叶,染色质粗而浓集,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增多,染深蓝色,可有伪足,近核处常有颗粒。正常骨髓中很少见到,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增多。 巨核细胞:40~100μm,是正常骨髓中最大的细胞,边缘常不整齐。胞核呈不规则或分叶状。染色质粗密,常呈条纹状,无核仁。胞浆多,呈均匀的淡红或淡蓝色,内含细而多的紫红色颗粒,此为颗粒型巨核细胞。胞浆内出现分界膜,形成血小板,即为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正常骨髓中多数为后者,前者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形态常不典型。当胞浆完全脱落,仅剩巨大胞核者,称裸核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常分布于涂片之边缘或尾部,其数量占有核细胞1%以下,一张涂片上(1.5~3cm2面积)约有7~35个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部分红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比例减少)和急性失血等。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和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血小板:由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而来,直径2~4μm,呈圆、椭圆或不规则状。胞浆中有细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在涂片上常聚集、成簇分布。病理情况下可有形态异常(见“血小板功能检查”条)。 浆细胞系统 此系统细胞均呈圆或卵圆形,10~20μm。核偏位,核染色质粗而浓集结块,原浆细胞常有一个核仁,胞浆丰富呈深蓝色,核周常淡染,无颗粒。在正常骨髓中见不到,只能见到少量浆细胞。浆细胞也偶在末梢血液中出现,有时还可见到形似浆细胞的Turk刺激细胞,乃是淋巴细胞演变为浆细胞过程的中间状态。浆细胞在骨髓中明显增多,见于浆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在肿瘤、麻疹、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及慢性感染、肝病时也常增多。 除上述各系统细胞外,尚有为数很少的网状细胞或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组织嗜碱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退化细胞等。病理状态下,还可出现各种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和异常组织细胞等。 ☚ 骨髓液有核细胞计数 正常和异常骨髓象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