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美女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美女篇

美女篇

魏诗篇名。曹植作。见《曹子建集》卷六。《文选》卷二七选录。《乐府诗集》收入卷六三《杂曲歌辞·齐瑟行》。是曹植自制的乐府新题,取诗首二字名篇。郭茂倩《乐府诗集》“题解”曰:“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是一首托喻抒情之作。以美女盛年未嫁为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忧伤和苦闷。诗篇脱胎于汉乐府《陌上桑》,用铺陈、衬托、渲染等多种手法对“美女”作了刻画,模仿痕迹显著;然文辞华丽,描摹精致,诗尾“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收束点题,含蓄简练,显示了诗人较高的艺术创造能力。

☚ 名都篇   白马篇 ☛

美女篇

 题解
 《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用开头二字为题。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志士怀才不遇,借此表现诗人虚度年华、报国无门的哀怨之情。
 
原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注释
 ①美女:以比君子。用“美人”、“美女”比喻君子,是屈原以来文人诗赋中常用的手法。妖且闲:艳丽而且文静。 ②翠:碧绿色。琅礐:一种似玉的美石。 ③重关:两道门栓,极言门户之严紧。 ④媒氏:媒人。营:经营,做事情。
 赏 评
 这首诗,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品貌双全、德才兼备的绝世佳人。全诗共分为两部分,上半篇写美女的丰姿艳态,即人物形象的外在美。开头两句“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总写美女容貌妖艳。接下几句,描写美女在路边采桑,但见枝条纷纷摇动,桑叶翩翩落下,动作优美,又写其手腕圆润,玉臂素手与金环黄白相映,美艳绝伦。“头上金爵钗”以下六句,通过描写美女的服饰,来衬托其美。与采桑紧密相连,因采桑之手高举过头,所以描写顺序是从上写到下。从手写到戴在头上的雀式金钗,再到明珠玉体,极力铺排其服饰之美。在这个基础之上,“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两句便水到渠成地展现了美人的风韵。这样的佳人,“行徒用息架,休者以忘餐”两句便自然而然地真实地表现出观者目瞪口呆的“息架”、“忘餐”的效应了。
 “借问女何居”以下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展示其形神兼备的内在美。“借问”以下八句写美女出身名门,照应上篇,再次描写美人的容颜令人心动,光彩照人。但如此美貌,出身高贵的美人竟无人行聘,为什么呢?“佳人慕高义”做了解答。美人仰慕的是崇尚道德和具有远大理想的人,这样的贤人,实在是难找。一般人只知嗷嗷乱叫,谁能明白美人的心呢?“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两句,写美女在青春鼎盛之时独处于室,长夜难眠,徘徊叹息。诗人至此,用美人盛年不嫁来比喻自己盛年时节,抱负、才华难以施展,治世安邦的愿望难以实现的主题才得以完全表露出来。
 这首诗构思巧妙,剪裁合理,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富于层次、格调华丽、辞藻优美,隐晦曲折地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
 


乐府诗《美女篇》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美女篇

 

[魏]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篇》为乐府《杂曲歌辞》。诗中借美女因未遇理想的佳偶而盛年不嫁,比喻志士怀才不遇,反映了诗人才大见妒的怨愤之情。
 全诗三十句,开头两句统摄全篇,是全诗的画龙点晴之笔。 “妖且闲”对美女艳丽娴雅的体态和性格作了精辟概括。 “岐路间”三字更是匠心独运,它既是美女活动的特定环境,也是过往行人的必经之地,这就为后面“行徒”、“休者”为之倾倒埋下了伏笔,给诗人下文的描写、议论找到了糅合在一起的契机。
 “柔条纷冉冉”以下十句对采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体态进行精心的正面刻画:柔嫩的桑枝纷纷摇摆,采下的桑叶翩翩起舞。这时人们自然看到的是她挽起袖子露出的洁白手臂,接着又看到她白嫩的手腕戴着金镯子。 “攘”、“见”两个动词连用,自然贴切; “素”、“皓”形容她肤色的晶莹,又与绿色的桑叶相映衬,从色彩上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写肌肤。然后诗人尽情泼墨,铺写美女的穿戴服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翠绿色的玉石佩挂腰间,明珠点缀着如玉的身体,红珊瑚与碧色珠交相生辉。罗纱的上衣时时荡起,轻盈的裙子随风翻卷。在这里诗人对少女的观照极其精微。因少女正在采桑,手高出人头,故从手到腕,从头到腰,从肌肤到服饰,铺排有序,惟妙惟肖,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接下来又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少女消魂醉骨的神采:回头看仿佛秋波流慧,呼出气好似兰花吐香。这种井然有序的正面描写,把一个神采奕奕、清馨淡雅、 “妖且闲”的少女丰姿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正面描写无以复加之时,诗人笔锋陡转,又巧妙地采用侧面烘托的透视法,进一步渲染其貌美: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这两句是从汉乐府《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六句浓缩脱化而来的,却又比《陌上桑》更为洗练,更为精彩。它不但通过“行徒”、 “休者”这些旁观者见到少女时的如痴如醉的神态,从侧面映照出她的昳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自由想象的空间,而且“息驾”、 “忘餐”与上文的“遗光彩”“气若兰”紧相呼应,足见少女的容貌、丽质处处动人,简直达到了美的极致。
 这些正面和侧面对美女的描绘,其目的在于为下文少女的青春怨旷蓄势,为她盛年不嫁、郁郁寡欢的境遇作铺衬,也为诗人的抒怀、议论奠定了感情基础。这才是全诗的灵魂和主旋律。
 “借问女安居”四句以设问方式起笔,交代少女的身世居处。她的家就在城的南端,豪华的楼房临着大路,高高的大门紧闭森严。青楼,涂饰青漆的楼,原指权贵人家的闺阁和楼房,与后人以青楼为妓院的意思不同。“青楼”、“高门”、“重关”都是用来显示其家庭的豪富显赫,进一步引导读者对于出身如此华贵的少女前程驰骋想象。
 “容华耀朝日”两句承上启下,极言少女容光焕发如朝日光辉照人。这是古代诗赋里常见的比喻,如宋玉的《神女赋》里就有“耀乎若朝日初照屋梁。”“谁不希令颜”,即谁不羡慕她美好的容貌呢?上句应前半首所写之美,下句直逼此女未嫁之故。这一反诘句的运用强化了抒情色彩,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议论,过渡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感情的潮水,情不自禁地责问媒人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及时来行骋定婚?此时,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不但泄怨愤于媒人,而且大有为少女没有找到理想的配偶而深感焦灼和不平,同时也使读者顿生疑团:少女容貌如此之丽,门第如此之高,却没有出嫁,真是令人费解!诗人之所以步步蓄势,旨在借用少女美而未嫁的反差,以泄胸中壮志未酬的愤懑。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点明少女未嫁的原委,进一步揭示出她的内在美。原来她敬慕的是品德高尚之士,但要寻觅这样的人实在太难。所以,她虽有天香国色,却终无佳偶知音相遇。而一般人又不理解她,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可有谁知道她的志向和抱负呢?
 最后,诗人用“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辍笔,哀叹少女青春妙龄而独居闺房,辗转反侧而不能成眠,深夜起身叹息的寂寞尤怨之情。
 全诗描绘了一个美女的悲剧,但字里行间翻滚着诗人感情的波澜,少女实质上是诗人自我的投影,从少女的求贤不遇中折射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刘履曾说: “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受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情焉。”此言一语中的。

历代诗词精品之《美女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美女篇

 

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本篇用美女的盛年不嫁喻志士的怀才不遇,郭茂倩云:“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乐府诗集》刘履云:“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在寓怨慕之情焉。”(《选诗补注》关于这一点,向无异辞何也?这是因为诗中着重表现的是美女盛年不嫁这样一个观念,而非《陌上桑》那样具体的生活事件,美女的形象是概念化的,其中亦可见《陌上桑》的影响——如“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等,也有类于《洛神赋》的描写——如“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与“攘皓腕于神浒兮”),“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与“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味,气若幽兰”)。虽然十全十美,但缺少生活的具体生动性,前人推崇备至,近于溢美。全诗大体分为两段。从开篇到“谁不希令颜”,极写其人服饰、容色之美,以及出身的高贵;从“媒氏何所营”以下,则写美人欲嫁无媒,与其求偶标准之高,及盛年不嫁的苦恼。政治寄托是十分明显的。

古代爱情诗词《》美女篇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 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 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曹植善于向民歌学习,《美女篇》便是拟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而成就的一篇。
 题名《美女篇》,势必着力写其美。故第一句乃全诗之总纲。妖,美,指颜色;闲,雅,指品质,既有外表之美,又有内在之美,这个美女可谓二美兼俱,完美无瑕了。外美者如何?作者运用了三种手法加以刻画。一是以物拟人。“采桑歧路间”承《陌上桑》之“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两句而得,为下面描写桑树提供了一个过渡。“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似为写桑,而意在拟人。春天来了,丽日和风,桑枝袅袅,桑叶款款,桑林阿娜葱蒨,美女窈窕姣好,二者互相映衬,使人赏心悦目,不免产生联想。这两句好似一个全景镜头,勾画了美女的整体形象。接着,作者又用正面铺陈的手法展开特写。手是素手,腕是皓腕,见出美女肌肤之洁白;手上戴着金环,头上插着金爵钗,腰间佩着翠琅玕,明珠,珊瑚,木难,种种宝石珠玉,遍布全身,又见出美女佩饰之豪华;罗衣飘飘,顾盼遗彩,气息若兰,再见出美女身姿之轻盈,风神之流动。这一段虽也移自《陌上桑》之形容罗敷,但雕之更精,绘之更细。写到这里,美女的外表之美应该说刻画无遗了。作者却意犹未尽,又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示了美女之美的观视效果。这个美女太美了,以至于行路的为了看她而停了车,休息的为了看她而忘了吃饭。这里的写法还是取自《陌上桑》,但篇幅更短,意思也更为精炼。
 刻画外表之美的目的,在便于进一步揭示美女的内在之美,以及用兼俱二美来突出美女盛年不嫁的遗憾之深。下面便就这两个方面展开交叉描写。“借问女安居? 乃在城南端”,这自问自答,乃是民歌体常见的写法,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在承上启下。青楼,涂着青色油漆的高楼,指显贵之家,和后代以青楼代指妓院意思有别。“青楼临大路”,说明美女出身之高贵;重关,几道关。“高门结重关”,可见美女所居,端的豪华清幽,难与外界交通。这又隐含着美女家教很严的意思。美女品质之闲雅,可以从此得到些许解释。“容华耀朝日”四句,是作者代美女发出的感叹。意思是说,这么一个美丽闲雅的姑娘,按照常理应该是人人倾慕,人人追求的呀,有谁不爱美呢?可是,她却仍然待字闺中。那些媒人们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及时地用聘礼(即玉帛。玉帛,古代订婚所用的钱物)将她的婚事定下来呢?看来,美女的盛年不嫁,应该归咎于媒人的有眼不识珠玉了。但是,如果作者仅仅立意于此,那就很是浅薄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从抒写遗憾转到表现美女的内美。美女子所以盛年未嫁,乃在于美女的择婿标准,是追求一个具有高尚行为的人。而众生芸芸,一直找不到可心的人儿。一方面是美女的择婿理想与现实有冲突,一方面是美女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美女的内美所在,也是美女的遗憾根源所在。最后几句,再次就美女的内美及其遗憾落笔,用以收束全文。嗷嗷,议论纷纷是也。说“徒嗷嗷”,既写出了世人的庸俗,又赞颂了美女的坚定。世人只知道飞短流长,又怎么可以了解美女的见识!这一鄙视,一赞颂,把美女的内美提高到新的层次。但是,女大当嫁,美女盛年而未嫁,毕竟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故美女也不免中夜难寐,起而长叹。
 中国古代爱情诗创作有两个传统,一个是纯粹写爱情,一个是表面上写爱情,而其实质则具有更深的喻意。《美女篇》便属于后一类。《曹集诠评》说:“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曹植一生,建功立业之志始终不衰。但是,却又一直郁郁不得志,空有满腔抱负而无时无处可一展宏图。自从父亲曹操死后,文帝曹丕当政,他受打击排斥;明帝曹叡掌权,他愈加陷入连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障的悲惨境地。所以,诗中的美女,无异于曹植自已的写照。所不同的是,美女两美兼俱而盛年不嫁,其遗憾是生活道路上的不足;曹植则是一腔抱负而屡受打击,其遗憾是政治理想的落空。

名诗《美女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美女篇》

《美女篇》

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11),高门结重关(12)。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13)?媒氏何所营(14)?玉帛不时安(15)。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注释】 ①妖:艳丽。闲: 同“娴”,娴雅。②攘袖:捋起袖子。③约: 束。④金爵钗: 一端作雀形的金钗。⑤琅玕: 一种似玉的石。⑥交: 络。⑦间: 隔。木难: 一种绿色宝珠。⑧还 (xuan旋): 通“旋”,转。⑨啸:蹙口出声,吹口哨。⑩行徒:行路的人。息驾:停车。(11)青楼:饰以青漆之楼,指显贵之家,与后代以青楼代指妓院不同。(12)重关: 两道闭门的横木。(13)希令颜:慕其美貌。令,善。(14)营:营媒。(15)玉帛: 指珪璋和束帛,古人作聘礼用。安: 定。

【诗大意】美女容貌艳丽,神情闲雅,在路旁采桑。柔嫩的枝条纷纷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飞下。她捋起袖子,露出雪白的手,金镯戴在洁白的手腕上。她头插金雀钗,腰佩翠色琅玕石,身上络佩明珠,其间点缀着珊瑚与木难。她的罗衣轻盈,衣襟随风飘旋。她的目光有神采,长啸一声,吐气如香兰。行路的人因观看美女而停车不走,休息的人也因看得着迷而忘了吃饭。若问这位美女的住处,就在城的南端。她家地位高贵,高楼临街立,大门更森严。她的容貌如此之美,有谁能不羡慕?可不知媒人在忙什么,为什么她还不及时行聘定婚?原来美女敬慕品德高尚之士,却难于找到贤良之人。众人不理解她的胸怀,只会横加责难。美女正当青春盛年却独处深闺,夜无法入睡,感慨长叹。

【赏析】 《美女篇》是一首新题乐府诗。从诗的立意上来说,它继承了《楚辞》以来以美人迟暮比喻高人贤士怀才不遇的诗歌传统,通过美女盛年不嫁而受冷落的遭遇来抒发作者自己抱负不得施展的胸襟。这首诗当属于曹植后期的代表作。从曹丕即位到曹叡当政,曹植屡受猜忌、排斥,不得参予政事,但他又总是怀着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抱负,一再要求自试都未能得到允许,他的心情一直处于愤激、抑郁、矛盾之中,《美女篇》就表现了他的这种复杂心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明显受到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但在具体描写上又比 《陌上桑》 更细腻传神,更注重言外之意的表现。“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开头两句是对美女容貌、活动场所的总的描写。妖,形容她艳丽的姿色;闲,形容她高雅的风度。下面“柔条纷冉冉”两句紧承采桑而来,明为写物,其实却是以物衬人,描写美女采桑的动作。这两句想象生动,富于暗示性,淡淡几笔,便把美女采桑的优美姿态写得如在目前。

“攘袖见素手”以下十二句,是以浓墨重彩的局部特写具体刻画美女的容貌服饰,渲染她的风韵神采。这几句和《陌上桑》的写法很相似,都是从美女的服饰之盛上下笔。但《陌上桑》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多属静态描摹,且笔法缺乏变化,而曹植则注重画面色彩的搭配、人物神情的勾画和动态的描写,极力描绘出一个神采飞扬、婀娜多姿的美女形象来。如 “素手”、“皓腕”、“金环”、“金爵钗”、“翠琅玕”、“明珠”、“珊瑚”、“木难”等描写,色彩斑斓,炫人眼目,显示了美女的美丽高贵;而 “攘袖”、“见”、“约”、“佩”、“交”、“间”等动词的穿插,则化静为动;特别用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写服饰,用字生动优美,使人透过这随风飘飘的罗衣仿佛可以看到美女步履轻盈、身影翩翩的样子。对美女情态神采的描写,着墨不多,也能呼之欲出。

至此,美女形象之美已写得笔酣墨饱,故下面“借问”四句便转换了角度,从美女的身分地位上再作波澜。“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是借民歌常用的问答方式作为过渡,引出下文来。青楼、高门、重关都指显贵人家所居之地,这就是说美女并非出身寒门,而是居住在高楼深闺的显贵之家。这里特意点明美女的身分地位,当不单纯为了突出其美与贵,更是为下文蓄势,埋下伏笔。

“容华耀朝日”四句,在全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已极力渲染了美女之美、身份之高,在她那灿若朝阳的容华面前,谁能不动爱慕之情呢!可是,现实却那么无情:如此一位美女竟没有良媒前来及时行聘定婚。“媒氏何所营?玉帛不相安?”两个问句,尖锐地揭示了无人求婚的反常现象,字句中蕴含着强烈的不平之气,显然是为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一吐郁闷。

但接下六句,却不从对媒氏的怪怨上继续生发,而是换了一副笔墨,从正面表现美女的高雅脱俗,卓尔不群,说明美女盛年不嫁,并非她落落寡合,而是她“慕高义”、“求贤”难,她的理想不能实现。这就从美女具有的内在美德上进一步表现美女形象,使内在美与外在美相互勾通、汇合,同时也使美女形象得到升华,显示了作者对崇高美的追求。

美女形象,实际上凝聚了作者全部美好的人生理想,而这种美却偏偏注定要被毁灭,注定不能为社会所容,这怎能不使她“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呢! 这个结尾有强烈的悲剧效果,它写出了美女与社会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写出现实的不合理与不得不中夜长叹的慨然,笔触凝练,一唱三叹,意犹未尽。

这首诗全用比兴、象征、寄托的手法,明写美女,实写诗人自己,却又写得不露痕迹,姿态天然,含蓄隽永。正如叶燮《原诗》所说:“《美女篇》意致幽缈,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

美女篇

乐府诗篇名。《乐府诗集》六三三魏曹植《美女篇·序》:“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

美女篇

美女篇

陈思王曹植后期的重要作品。全诗三十句一百五十字,借美女的不幸来抒发作者抑郁不得志的心情。诗上半篇从开头“美女秋且闲,采桑岐路间” 至“行徒用息驾,休息以忘餐” 从美女的装束、肌肤以及在旁观人心目中的容貌,描写出一位“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的惊人美丽的女子。诗的下半篇从“借问女安居? 乃在城南端” 至全诗结束,写美女的出身、门第的高贵、内质的美好,然而却嫁不出去的不幸与苦恼。全诗正是通过美女的高贵、美丽与不幸的强烈对比,写出其“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的不合理与悲哀。不难看出作者精心描绘这位美女的蕴含深意,正是为了表达他自己受其兄曹丕的冷落与压迫的抑郁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难言之苦在巧妙的借助描绘美女形象之中,被不露痕迹地含蓄而有力地表现出来,确是构思绝妙。清初文学评论家叶燮认为此诗“意致幽渺,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见《原诗》外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 白马篇   洛神赋 ☛

《美女篇》mei nil pian

Chapter of the Beauty→魏收 (Wei Shou)

美女篇

曹植自制新题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齐瑟行》,并注曰:“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此论不错,《美女篇》是曹植后期代表作,以美女盛年独处不嫁寓寄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诗首两句总括“美女妖且闲”,末两句点明主旨“盛年不嫁”,中分两部分,一部写其妖,即外在美;二部分写其闲,即内在美,全诗秩序井然,层次清晰。先看其妖。美女采桑歧路间,未睹其人,先目其态,“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桑树枝叶婆娑,原是美女在采桑,于是绿叶丛中,但见她“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戴着“金爵钗”,腰间佩着“翠琅玗”,身上带着珊瑚和木难这样的明珠,罗衣飘飘,轻裙随风翻展。她神彩飞扬,顾盼生辉,吐气若兰,芬芳无比,以至于行路的人“息驾”,而休息的人“忘餐”,他们都为她的美貌迷住了。以“借问女安居”过渡到美女的闲。她在城南端,门第很高贵,有“青楼临大路”而且“高门结重关”。她“荣华耀朝日”,所以满城的人“谁不希令颜”,可是媒人在干什么呢?为什么订婚的玉帛还没有送到美女的家里呢?原来不是媒人不在,而是“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所以众人虽然嗷嗷徒叹息,怎知道美女的理想所在。结句“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盛年不嫁独守闺房长夜徘徊叹息,喻君子才学富博,抱负高远而无处可施,点明怀才不遇的主旨,表现了深沉的感慨和不平。曹植《求自试表》中言“微才弗试,没事无闻,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见鸟视,终于白首,此圈牢之物,非臣之志也。”以其之才而君不见用,则“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非虚发也。《美女篇》借鉴了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人物形象的经验,保留了民歌活泼清新的韵味,同时变静态描写为动态刻画,摇曳生姿,生气盎然,由质朴趋向华美,笔法细致精工,反映了文人乐府在创作上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清叶燮称这首诗“可为汉魏压卷”,并说“《美女篇》意致幽妙,含蓄隽永,音乐韵度皆有天然恣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千古绝作。”(《原诗·外篇下》),未免有些过誉,却不无道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