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货币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我国古代的货币产生于殷商,春秋战国时有很大发展,统一于秦朝。中国古代货币主要分三种: 金属货币、实物货币和纸币。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大为发展,在交换过程中出现了货币。这一时期的货币主要是实物货币,如牲畜、贝、布帛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业繁荣。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分散,形成了不同的货币形态和流通区域。其共同特点是以铜币为主,杂用金、玉、帛、贝币等。各地自由铸造,体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币制,建立了比较明确的货币制度。他以政府法令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珠玉、龟贝、银锡为器饰宝藏,不能作为货币。黄金和铜钱是同等的钱币,金铜并用。秦朝统一币制以后,使过去长期以来在各地流通的庞杂混乱的物品货币,遂完全废止,这给商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黄金以二十两之 “镒” 为计算单位。钱为铜铸币,成色重量由法律规定,形状采用外圆内方孔。中国的主要货币铜钱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行了两千多年。
西汉货币沿用秦制,金铜并用,偶用布帛。汉武帝时以国用不足,曾创制白金和皮币,虽行用不久,但影响颇巨。西汉黄金改以斤为单位,一斤黄金值一万个铜钱。汉时黄金很多,用金之广后世所不能及。铜钱为铸币,汉代铜钱,制度不定,兴废无常,朝铸夕改,形制繁多。西汉先后计有荚钱、四铢、八铢、三铢、五铢、赤仄、三官钱等七种。东汉时经西汉末战乱,社会经济凋弊,货币亦沿用黄金与铜钱,但用金日少。没有发达的商业,就不可能有进步的货币制度,不仅对黄金没有需要,连对铜钱也是若有若无,于是货币的一切功能便只能由布帛谷粟担任。东汉时期实物货币抬头,光武帝时对于应否行钱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到章帝时明文废止铜钱,规定以布帛为货币。这样铜钱的地位越来越弱。
曹魏时期,金属货币在流通领域已作用甚微,正式以政府法令废止铜钱的货币资格,并规定布帛为法币。公元221年,魏文帝置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制为市。这个法令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法令,它宣布了以实物货币取代金属货币,是货币经济的大倒退,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衰落凋弊的情况。
使用布帛谷粟为货币实际上是物物交换,布帛谷粟之所以能表现货币的职能,是由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效用的使用价值,都是直接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品,虽然被用作货币,但却缺乏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所具有的性能,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和储存过程中使这些东西的原有效用为之损坏、降低或消失,也就是当损坏了这些东西的使用价值时,同时就损坏了或降低了这些东西的交换价值。当时“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竟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布帛谷粟等实物货币一旦代替了金属货币并取得主币资格后,其本身就是金属货币复兴的一个强大阻力,再加上铜钱本身的兴废无常、钱质恶劣、价值不固定等,就越发使铜钱 “自致于废”,金属货币直到唐初才又登上历史舞台。唐初正式恢复了铜钱的铸造和流通,但实物货币仍存在。布帛谷粟仍以货币的主要形态照旧流通,与铜钱并驾齐驱。黄金有时亦作支付手段。唐代铜钱形状与前代相同,但名称改称 “宝”,如 “通宝”、“元宝” 等。中唐以后,实物货币逐渐走向衰亡,金属货币的地位日益巩固。这时除铜钱外,白银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样的历史变化由晚唐历五代至宋代完全确立。从此开始了以铜钱和白银为主要货币的历史时期。
宋代的钱币完全恢复了金属货币,结束了长达600年的极端落后的货币制度。宋代币制仍以钱为主,但白银和纸币已逐渐取得重要地位。从北宋开始,真正流行“年号钱”,差不多每换一次年号,都要铸一次钱。宋代的币制非常不完善,首先是货币制度不统一,名义上是以钱币为主要货币,而钱币却非常复杂,名目繁多,且频繁改制。其中有铜钱、有铁钱、有铅锡钱,铜钱中又有折二、折三、当五、折十等,币值不同,流通区域亦不同。总之,任何一种都不能通行全国。黄金白银作为贵金属,有利于大家支付,到两宋以后,黄金成为富豪之家的贮藏手段。白银则成为一般通货,与铜钱平行使用。赋税折银征用,军政开支杂用银两,对辽金的岁币用银,南宋常用白银去收兑会子,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从此中国的银本位制度遂完全确立。
中国除了金属、谷帛货币外,也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汉代的白鹿皮币可以说是纸币的滥觞,唐代的飞钱则是兑换券的变相,但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开始的。交子是北宋发行的纸币。北宋商业发达,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加上北宋军政费用开支庞大,财政困难,发行交子亦可以弥补财用不足,所以发行了大量的纸币。宋朝纸币有交子、会子、关子、钱引等。由于大量发行纸币,造成通货膨胀。
元朝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在此以前,蒙古国已广泛使用白银。建立元朝后,不但贸易和借贷用银,物价用银表示,且每年对于诸王勋臣和将士赏赐也用金银。初期的国统钞以银为本位。元朝主要行使不兑换纸币,初期废止铜钱,唯民间用钱者仍多,元钱币数量上、种类上均比其他朝代少。从元朝起,铸造银币,把银锭叫做 “元宝”。为了保障纸币行用,禁止金银在民间流通,金银严禁出口。元代建立后,忽必烈改革币制,实施不兑换纸币政策,制钞权始专属于朝廷,并在发行新钞时,用新钞如数收回旧钞。元朝主要发行了五种纸币: 中统丝钞、中统元宝宝钞、至元通行宝钞、至大银钞和至正交钞等。元代钞法比较严密,如设平准行用库于各路,给钞一万二千锭为钞本,用以调剂物价,不利于钞法的推行。它不限期不限地域,没有定额准备金,纸钞无限发行,终于导致通货膨胀日趋恶化,造成钞价大跌,各地恢复物物交换。
明代铸钱比元代多,明初规定钱制,在南京设宝源局铸 “大中通宝”,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与历代钱币通行。明中叶停止铸钱,后因宝钞不用又恢复铸造铜钱,明末趋于滥铸。明朝征税仍收白银,民间交易始终用银钱并用,宝钞推行不久,价格大跌,壅滞难行,到英宗时白银正式成为法定通货。明代用银仍以银锭计重使用。自明中叶以后,中国始正式成为用银本位的国家。
清代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钱比价规定为每银一两合铜钱一千文。但自清中叶后,钱与银的比价逐渐变化,官方比价形同虚设。清代所铸铜钱,仍沿袭我国过去两千多年的传统,圆形方孔,主要由工部 “宝源局” 和户部 “宝泉局” 鼓铸。清代重视白银,官府、民间以银为重。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普遍用银锭,称重计用。自嘉庆后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光、宣年间也自铸银元,银元与银两并用,直到1933年废两改元为止。
我国历史上有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为了巩固起义军的政权和适应根据地的经济需要,很多农民起义军都曾铸造过自己的货币,这些遗留下来的实物,是我国货币史上的瑰宝。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农民起义军的铸币是 “应运宝” 钱,这是北宋初李顺攻克成都,号大蜀王,建元应运时 (994) 所铸。此后元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都铸过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