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之一,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农学家,从这些农业生产经验中,总结和概括起来的农学思想、理论、原理和原则,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学思想体系,其中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哲理,不仅对古代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今的农业生产,仍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和理论是:三才农学理论、阴阳五行农学理论以及耕道论、粪壤论和风土论。“三才农学理论”是传统农学思想的哲学总纲,是传统的农业哲学,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农学理论”是传统农业科技的理论思维工具或说理工具。“耕道论”,阐述的是土壤耕作的原理和原则。“粪壤论”,论述的是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以及多粪肥田、增肥改土的道理,为后来的“地力常新论”奠定了坚实基础。“风土论”为农作物的异地引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异地引种扫除了思想障碍。
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生物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之间,即天、地、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它们研究的是采取何等调节、控制、干预的措施,来协调天、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夺取农业丰收。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思想。因为它是把农业生产过程看作是在天、地、人、物四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有机的系统的运动过程。只有使天、地、人、物四大要素协调一致,功能迭加,才能使其成为高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清代陆世仪在《论区田》中所说的:“既得天时、既得地利,而又能济之以人和,则所获更与他人不同”,就是对各项因素协调一致,使其功能迭加,获得最佳效果这一思想的表述。明代马一龙《农说》中关于“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的思想,正是对农业生态系统中各项因子,协调一致,功能迭加,产生“事半功倍” 良好效果的准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