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古代的国家信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古代的国家信用

中国古代的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的借贷行为。近现代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借入方面,具体体现为国家的内债和外债;而国家的借出一般是通过银行进行,而体现为银行信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制度及信用机构,国家信用既有借入,也包括借出,而且借出——政府对民间的贷款是比借入更重要的国家信用形式。近现代的“信用”一词作为经济学的概念,一般是指货币的借出与借入。但货币的存在,对于借贷行为不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因为借贷不一定要用货币,也可以是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此,古代国家信用的产生可以是在货币产生之前,而与国家的产生差不多有同样久的历史,它既包括货币的借贷行为,也包括其他物品的借贷行为。中国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以封建社会为主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受历史局限所决定,中国古代的国家信用形式与现在的国家信用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国家债务、国家贷款和政府办理的汇兑。
国家的债务 中国古代也有帝王向民间和王公贵族借款的事例,但这种借款往往带有某种强迫性质,且不能保证按期归还,因而是不完全的国家信用。如《史记》载,汉初吴楚七国之乱,因缺乏经费,长安将领出征时向子钱家借款,因战局成败未定无人肯借,有一毋盐氏冒险贷款千金,以十倍的高利放出去,三个月后吴楚平定,使毋盐氏大发其财。再如《后汉书》记载,东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对羌人作战,兵费大增而又连年欠收,官方积欠私人借款达几十亿之多。东汉顺帝永和6年(公元141年),“诏贷王侯国租一岁”,“诏假民有赀者户钱一千”,说的也是皇帝向王侯和平民强迫借钱的事情。
政府对民间的贷款 《周礼》中有关于“泉府”的记载,泉府相当于近代国家的财政部和国家银行的混合体,办理各种征课及稳定物价的工作。泉府的信用业务是所谓“赊贷”,人民向政府赊借,期限随用途而定,如果是作祭祀用,只准借10天;如果为丧事用,则能赊借3个月。政府对于放款收取利息,以供国用。每年年底结帐一次。泉府的这种赊贷业务,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国家信用形式。以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也举办类似的政府贷款。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曾派遣博士大夫等人分巡国内,对鳏寡废疾或有不能谋生者,予以贷款救济。汉元帝于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曾下诏“赦天不所贷贫民勿收责(债)”。王莽始建国后,更是明令恢复《周礼》中所讲的赊贷业务,赊物不收利息,赊钱月息三分。隋唐各朝都有由政府拨款给各级机构运用牟利的作法,这种资本金叫做公廨钱,这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民间贷放的另一种形式。公廨钱的营运或作放款取利或作别种经营,营利所得用于政府官员的供费(即薪金)。这种放款与“赊贷”有所不同,赊贷以及历代政府对于农民的贷款种籽耕牛,都带有某种救济性质,有时虽收利息,但政府的目的不在营利。公廨钱的收息办法则完全是以营利为目的,靠利息收入来作为供奉百官的费用。宋代王安石制定的市易法和青苗法都是有关政府信用的法令。市易法规定:人民以田宅金帛为抵押向地方政府赊贷财货,年息三分。青苗法则是一种农业贷款,春天发放秋天收回,利率二分(期限半年,合年息四分)。但这两种法令都未能实行多久。
政府汇兑 中国古代国家信用的形式还有唐宋各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举办的汇兑业务,唐时称为“飞钱”,宋时称为“便换”。各地商人在京师把钱交给政府设立的有关机构,取得证券,就可凭券到各地相应机构领取现款。宋、元、清等各朝发行的纸币则是中国古代国家信用的另一种形式,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但也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封建性质,使之不能长久实行与进一步发展。

☚ 贷款项目评估   古代高利贷信用 ☛
000003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