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和方式zhongguo gudai de jiaoyuneirong he fangshi
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就学校而言,主要有“六艺”、“五经”、“四书”及蒙学课本。
❶“六艺”。是奴隶社会时期学校的六门教育教学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渐进的,并且有小艺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礼、乐是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礼重在约束外表行为,乐重在调和内在感情。射、御是军事体育,又和礼、乐紧密联系,射、御训练要配合礼、乐活动,符合礼、乐要求。
❷“五经”。即儒家的五种经学典籍《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基本上是经过孔丘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相传孔子整理了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只留下了“五经”。汉武帝独尊儒术,“五经”立于学宫,取得了统治思想的最高地位。此后,直至清末,“五经”均为学校主要教材。两千多年来,很多学者对它们进行研究,形成了很多流派,写了很多注释和发挥其意义的书。西汉时代的人始把孔子所编定的书叫做“经”,认为它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而把战国以后相传的解释叫做“传”。东汉时代的人给经、传文字作注解,叫做“注”或“笺”。唐代又有人为注、笺作解释,叫做“疏”,作疏不能违反注文的意义,所以疏都遵守汉人的说法。到了宋代,学者研究经学的风气有很大改变,他们抛开了汉儒注疏的传统,不在名物训诂上多用功夫,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学观点来解经文。“五经”的文本,经过秦代焚书散失无存,汉初有人凭记忆重新编撰,汉成帝时刘向校订“五经”,灵帝时刻“熹平石经”,以为天下经文标准,唐编《五经正义》并也刻石经,宋以后朱熹学派的解释定为标准,明永乐年间编《四书五经大全》作为标准,清代基本依明。“五经”作为教材在产生以后不断发展,唐代将《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增为《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粱春秋》是为“九经”。明清时加上《孝经》、《论语》、《尔雅》、《孟子》是为“十三经”。
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把这四种书加以注释,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原文不过五万多字,但儒家所宣扬的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伦理思想、哲学观点都包括其中。南宋末年开始作为学校课本,元朝始定为科举考试的范本和根据。自此,“四书”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官办和私办的一切学校的最基本的课本。
❹蒙学课本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童的教材,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它不包括蒙学中学习的儒家经书如《孝经》、《论语》等。(参阅“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的产生和发展”一条)
中国古代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❶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历代官学,私学系统实施的,是古代教育的主体。中国古代完备的学校系统和学校教育对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参阅历代教育条及“中国古代学校的形式”条)
❷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天下之本在家”(荀悦《中鉴·政体》)。因此,以封建家庭的所有成员为对象,教诫他们遵守封建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的家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家庭教育的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家训”、“家范”、“家教”一类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颜氏家训》。这些著作反映出古代家庭教育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家庭教育思想:其一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应始自“正本”与“胎教”,可说是古代的优生思想。其二认为教育儿童应尽早自为“赤子”时就开始,因为“少成若性,习惯为之常”。其三十分重视周围环境和人事的影响。其四认为对孩子需既知爱又知教,“爱而不教”必沦于“不肖”。其五认为教子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应有正道。其六认为教育子女不应操之过急,应“量资循序”等。
❸“教化”(即社会教育)对中国古代统治者来说,既是政治,又是教育,因而一直是十分重视的。相传有巢氏教民宫处巢居,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渔猎,神农氏教民稼穑,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原始的社会教育。约在战国时代的《周礼·地官》记载有“聚民读法”的规定,由大司徒、州长、党正等官员于每年正月、七月、十一月的初一日,集合所辖人民,诵读邦法,进行政治教育;在春秋社祭日,行饮酒乡射之礼、尊敬长老,表彰有德以进行道德教育;还以所谓“乡三物”即:“知、仁、圣、义、中、和”六德,“孝、友、睦、姻、妊、恤”六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人民。其后,宋明的“乡约”制度,明清初期颁布的“圣训六谕”、“圣训六十条”等都是进行社会教育。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内容中心主要是儒家的伦理纲常,此外还有时令邦法及劝教农桑、组织生产时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