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的货币数量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的货币数量说 中国古代的货币数量说先秦时期,《管子》一书的作者即提出并主张货币数量说。《管子》一书作者认为“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什倍”(《管子·山国轨篇》);“一国之谷资在上,币资在下,国谷什倍,数也。”(《管子·山至数篇》)所谓“上”,指货币退出流通界而为封建国家加以收藏,“下”则指货币在民间流通。如果流通中的货币由封建国家收回百分之九十,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为原有的十分之一,则币值上升而物价大跌。此时,如封建国家投放货币大量收购万物,则万物之绝大部分退出流通界由国家收藏,于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为增加,而流通中的万物大大减少,货币价值大跌而物价大涨。所以,物价的变动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而单位货币的价值也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寡而降升。此外,《管子》书中尚有许多地方可见其颇重视货币数量变动对物价产生影响的地方。由于《管子》作者没有明确的价值概念,对金属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不甚了然,所以自会误入货币数量说的歧途。《管子》一书作者还曾意识到流通中须有必要的货币量:“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余,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余。”蓄余是贮藏中的货币,《管子》主张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蓄余,旨在用以调剂流通中的货币。蓄余的具体办法是在各个地区设立“公币”,作为调剂货币流通必要量之用。而“公币”之多寡,根据“人若干,田若干……谷重若干,终岁度人食其系若干”及“终岁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等因素来决定。(《管子·山国轨篇》)但因《管子》无正确的货币价值论,其货币流通必要量这一概念遂成为其货币数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 南北朝的货币自由铸造思想 唐宋思想家关于“钱荒”的议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