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腺癌
甲状腺腺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年长者,但年轻女性中也不少见,甲状腺癌的病发数,在单结节中远比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多见。质地坚硬、不规则、固定、不痛。显有邻近颈淋巴结转移。其病理分型为分化癌、甲状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
分化癌 此型最常见,约占70~80%,大多数无症状性单个甲状腺肿块,少数为多个,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规则,质地坚硬,其中包括:
❶乳头状腺癌,为分化癌中主要类型,恶性程度较低,其外形可随肿瘤的大小而异,小的肿瘤病变局限隐匿又称隐匿硬化型癌,大的乳头状腺癌边缘不清,有时伴有囊性变,内含褐色稀薄水样液,或者肿瘤中心呈现纤维化、钙化,甚至骨化 其特点是容易侵犯淋巴管并向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达50~76%,双侧淋巴结受累者也有10%以上,血行转移的发生率为4~8.6%,远处转移少见。
❷甲状腺滤泡状癌,单纯的甲状腺滤泡状癌较少见,多数是与乳头状腺癌夹杂而形成混合类型,早期的滤泡状癌易与滤泡型腺瘤相混淆,须借镜检鉴别。其恶性程度较低,肿瘤分化程度也各有不同,可浸润至颈前肌群、气管、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组织,肿瘤体积较大时,切面呈灰白色、中心区呈纤维化或钙化,出血及梗塞等病变也颇常见。滤泡状腺癌除同样能致淋巴转移外,还容易产生血行转移,转移灶以肺部居首位,骨胳次之,还可转移到肝、脑等器官。
甲状腺髓样癌 由甲状腺“C”细胞发生癌变而来。约占甲状腺癌5~10%,男女患病率相近,女稍多于男。成年以前即可起病,成年后发病者较多。10~15%为家族性,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恶性程度中等,为无症状性两侧甲状腺不规则之结节,半数有邻近淋巴结转移,血行及远处转移也较常见。病程进展缓慢,常伴有腹泻,脸潮红,同时可伴发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甲状腺髓样癌可分泌降钙素、前列腺素、血清素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因此测定血清降钙素,5-羟吲哚醋酸(5-HIAA)可协助诊断。放射性核素扫描时,肿瘤(单个或多个)为冷结节,但直径小于1cm的肿瘤在扫描时不易发现,颈部X线片检查,可显示特征性的密度很大的不规则钙化阴影,如转移至颈淋巴结或肝脏时,也可发生同样的密度甚高的钙化阴影。甲状腺功能检查无异常。
未分化癌 恶性程度高,可分为几个亚型,其中以小细胞癌及巨细胞癌为最重要。未分化癌常表现为一侧甲状腺肿块,无压痛,表面不规则,坚硬,固定不动,边缘多不清楚,有明显压迫症状,常有周围组织、淋巴结、血行及远处包括肺、骨等转移。病情进展快,以年龄较大且多年甲状腺结节而恶变者为多见。未分化癌中也有混合型存在,包括不同亚型的未分化癌与分化良好的癌肿夹杂竞存。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视病理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较大的差别,分化良好者发展缓慢,小的病变一般无症状也不易触及,多数病例都因出现颈部肿块或颈部淋巴结肿而被发现。有下列情况者提示有甲状腺癌的可能性:
❶既往有颈部的放射治疗史;
❷甲状腺结节增大较快,形态不规则,质地较硬或固定者;
❸伴有质硬的颈淋巴结肿大;
❹有周围侵犯现象;
❺甲状腺扫描为冷结节,而75硒-硒蛋氨酸扫描为阳性者;
❻血清降钙素及组织胺酶升高提示为髓样癌。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131I摄取试验正常,血清甲状腺素测定正常,部分患者甲状腺抗体测定可获阳性。以131I或99mTc行甲状腺扫描,多示冷结节,国内外大量手术病例的统计,20~30%的冷结节最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癌肿,热结节中癌肿发生率仅4~5%,以75硒-硒蛋氨酸扫描中呈正相显影者,则病变为癌肿的可能性接近50%。
甲状腺癌应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伴结节者,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相鉴别,暂时不能确诊者可短期试服甲状腺片0.03~0.06g,每日三次,或/和强的松5mg,每日三次,共2~3周。如肿块明显缩小,可暂不必手术,继续治疗观察。如肿块无明显变化或变硬增大则应手术探查,并争取做冰冻切片,以确定是否需作根治术。手术中应警惕甲状腺出血,呼吸道阻塞,喉上、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被切除或受挫伤等并发症。术后均应长期服用适量甲状腺素,一方面补充本身甲状腺激素的不足,又可抑制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从而防止或延迟甲状腺癌肿的复发或发展。通常,在术后6周,可给予患者较大示踪剂量(1~2mCi),然后以扫描术在甲状腺及转移病灶中搜索放射活性。如发现尚有病变残留,即可使用大量放射性碘,一般在50mCi以上,数日后继以甲状腺激素充分抑制治疗,甲状腺素每日300μg以上,患者每2~3月详细检查一次,如无复发继续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直至下一次扫描检查前4周,改用三碘甲腺原氨酸,后者在扫描前10天停用。故手术治疗后的处理,主要是放射性碘和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