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展的差异假说zhuyi fazhan de chayi jiashuo
由科亨等人(1973)针对保持注意的机制提出。他们认为:3个月前的婴儿的注意主要是出于感知的对比效应。比如,这时的儿童的注意更多倾向轮廓密度大、相对较复杂的模式。而3个月以后的婴儿,其注意则来自当前的刺激和已有经验中的知识的不一致,即二者之间的差异。关于差异与注意的关系,又存在两种观点:
❶“直线差异假说”。认为差异越大,越能保持注意,即差异量与保持注意的时间是成正比的。
❷“倒U型差异假说”。认为中等差异程度能保持最大注意。现在,许多研究结果更倾向于后者。例如索帕尔(soper,1972)对2~6个月婴儿的研究:每天在家里向婴儿展示一些物体,然后在实验室向他们展示一个标准物。结果发现:对标准物的注意依赖于它与婴儿已熟悉物体的差异程度。当婴儿看到物体的相似处时,即既有相同,又有差异。注意达到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