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製擊針式後裝單發鎗。1867年江南製造總局首先生産,係仿美國林明登(後多譯爲林明敦)邊針後膛鎗製造。此爲中國自製最早用撞針發火裝置之近代步鎗。口徑十三毫米,鎗長(除刺刀)一·八六米,鎗重(除刺刀)四·九公斤,膛綫六條,初速四百三十米/秒,表尺射程一千〇五米。較前裝鎗增設閉鎖機(亦稱鎗機或鎗閂),安於機槽内,以其前後運動推子彈入膛及退出彈殼。子彈入膛後,閉鎖機頭,與鎗管尾部密接,使火藥氣體不能後洩,以增大初速及彈丸動能、提高命中精度及侵徹力。子彈改進爲以彈殼將彈丸、發射藥及火帽聯爲一體,既便於裝填,又提高射速,每分鐘可發射六至八發。初裝時彈殼有紙與金屬兩種,前者發射後留有殘屑,且易受潮。1884年,改爲全用金屬彈殼,並適當縮短鎗長,改邊針爲中針。爲清軍步兵裝備之一。清·李鴻章《奏稿·籌議海防折》:“洋鎗一項,各國改用後門,以其手法靈捷,放速而及遠。其舊製前門鎗,賤價售於中國,每爲外人所輕……其後門鎗……林明登、士乃得二種,近年已運入中國,臣處及沈葆禎均購存林明登數千枝,上海機器局亦能仿造。”參閲魏允恭《江南製造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