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法cerebrospinal fluid immunofluorescent inspect method
又称“荧光抗体法”。是CSF细胞学主要检测方法之一。它是把血清学方法和显微镜示踪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技术,1942年由Coons等首创。其基本要求和原理一是荧光色素,二是抗体球蛋白。前者即荧光染料,其经短光波照射后可吸收光能发射荧光。用于抗体标记的荧光染料,必须能和抗体球蛋白结合,而不影响其免疫活性。目前常用的荧光染料有,异硫氰酸荧光素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及罗丝胺罗达明B200。将特异性抗原多次注入动物体内使之产生抗体,将此从血清中分离出来,即为抗体球蛋白,用荧光色素标记抗体球蛋白,便产生了荧光抗体。用该抗体作为特异性试剂,浸染含有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标本,借助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在抗原或抗体的存在部位呈现荧光,从而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组织细胞内相应抗体或抗原。其方法有4种:
❶直接法-即用荧光抗体直接与标本中的抗原结合,通过抗体存在部位呈现荧光直接证明标本的抗原物质。根据荧光的分布、形态确定抗原的性质和部位。
❷间接法-本法是利用抗球蛋白试验原理,以荧光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来鉴定未知抗原或未知抗体。其中有双层法:即抗原直接显示法,该法须用两种不同免疫血清,一种免疫血清(抗体I)不标记,另一种免疫血清(抗体Ⅱ)即第二抗体或称抗一抗体用荧光色素标记。染色分两步,第一步用已知未标记抗体,与标本内相应抗原起作用,或用未知的未标记的抗体加到已知抗原上,这样则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第二步是经水洗后以标记的荧光第Ⅱ抗体(多为人或羊抗免疫球蛋白的荧光抗体)染色,成为产生荧光的抗体复合物,其中未标记的抗体Ⅰ起着双重作用,对标本内抗原来说,是起抗体作用,但对标记的抗体来说又是抗原,该法既可定位和鉴定抗原,还可测知未知抗体,缺点是易出现非特异性荧光。
❸夹层法:即细胞内抗体间接显示法,由于一个抗原单位可沉淀许多抗体单位,因此细胞内的抗体与同种标记抗原仅由直接法是不易显示的。因为所形成的反应物只含一小部分抗原。因而在荧光显微镜下难以检出或不被检出。采用夹层法,用已知相应的特异性抗原作用于标本,抗原仅和标本内特异抗体相结合,再加用荧光标记的相应抗体,使之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合而显示荧光,间接证明细胞的抗体成分。
❹补体法:该法首先由Goldwasser等(1958)建立,实质是间接法的一种变型。系利用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以荧光标记的抗补体抗体鉴定未知抗原或未知抗体。染色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将未标记的抗体和补体加到标本上,一定时间后,水洗。第二步加上标记的抗补体抗体。抗补体抗体与补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而被结合到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上,成为发荧光的复合物。本法除具有间接法的一些优点外,还有一个独特优点是只需要一种标记的补体抗体就可以检出所有抗原、抗体系统。缺点是易出现非特异性荧光,操作方法也较繁杂。然而上述免疫荧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病原微生物、病毒等病原体的鉴定,还用于激素的定位、免疫细胞学、免疫病理学及CSF细胞学等,CSF细胞的免疫荧光检查方法,是CSF细胞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较新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尚不多,但从目前的检测结果看来,这项技术在CSF细胞学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有着广阔的前途。特别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等方面更是具有相当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而CSF淋巴细胞亚群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荧光分类,则是近代细胞免疫学研究的新方向。在CSF细胞学领域中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在协助阐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学特殊性和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以及指导免疫治疗的开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