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国词学论文集》
王水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和保苅佳昭(日本学者)合编,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
作为当代日本汉学的一个分支,词学研究力量不算雄厚,但却取得了不少成绩。本书一方面选编讨论中国词学旧题的论文,另一方面选编日本学者根据本国文化背景和汉学研究传统,所写出的视角独特、见解新颖深刻的论文。例如,青山宏的《中国诗歌中的落花与伤惜春的关系》(1975年),从整个中国诗史的背景上来考察“落花”这个主题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认为,借落花咏叹伤春、惜春的悲哀,就其主题的集中和表现的鲜明来说,已成为宋词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宋词的纤丽和哀叹之美。田森襄的《词曲所表现的女性美》(1981年),通过对中国仕女图和题仕女图诗的考察发现,仁女图中“只能看到手指和胸口一段,到足下为止整个地用衣裳遮掩住了”,这与词曲中对女性形体的描绘仅只偏重于“皓腕”、“纤指”等是一致的;而“划袜”的描写,在足部全都隐遮的习俗下,会产生娇艳违礼的心理效应。这些看法颇能帮助人们理解词曲某些意象的深层意蕴。村上哲见是日本中国词学研究的中坚,所作《对于“词”的认识及其名称的变迁》(1971年)和论张先、柳永、苏轼、周邦彦等词人的几篇论文,后来构成了其《宋词研究——唐五代北宋篇》(1976年)一书的基础,书中体现了作者词学研究中的历史发展观念、诗词贯通观念和雅俗价值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也正是日本不少词学论文中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日本学者除了吸取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外,还运用了不少新的研究方法。青山宏论《花间集》作者温庭筠、韦庄等的一组文章,主要采用统计方法,从定量分析进而作定性分析。字野直人的《李后主词境》(1985年),则用历史追溯法探讨李煜词境的形成原因。青山宏的《秦少游词论稿》(1978年)等文,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同一作家的诗词异同和不同作家的同题之作。中原健二的《温庭筠词的修辞——以提喻为中心》, (1983年),则以修辞学派的文学批评方法探求温词的意蕴和特点。
为了供中国词学界借鉴,上海古籍出版社特约国内外词学专家编选了这本论文集。该书选译日本学者词学论文二十余篇,并附有《日本词学文献目录索引(1868——1988)》,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日本学者词学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