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庾子山集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庾子山集注

庾子山集注

诗文集注本。十六卷。北朝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倪璠,字鲁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有《神州古史考》、《方舆通俗文》等。《清史列传》卷七一有传。本书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书前有年谱、《北史》本传及滕王逌原序。本传、序均加注释,注释与年谱对庾信的生平作了详细考证。此书用明屠隆本作底本,唯屠本乐府类有《从军行》一首,倪注本归入诗类,作《同卢记室参军》;屠本赋十五篇为一卷,倪本分为两卷,各卷分合也稍有不同。在校勘方面,对原文的错误作了一些订正,如指出《伤心赋》“任延”当作“任咸”,“二王”当作“二何”,并分别在总释和注释中说明理由,皆颇精审。遇有重要的异文,注明于正文该字之下,供读者参酌,但例不交代版本根据,仅用“一作×”表示。在注释方面,此书最大的优点是征引广博,阐释诗意,常能探幽发微。例如,《拟咏怀诗二十七首》题注云:“昔阮步兵《咏怀诗》十七首(按指《文选》所录),颜延年以为在晋文代虑祸而发。子山拟斯而作二十七篇,皆在周乡关之思,其辞旨与《哀江南赋》同。”既交代其渊源所自,又点明了诗旨,颇便阅读。又如《哀江南赋》的注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时事,尤为典核”,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当然,倪注也有一些缺点,如引书、引典偶尔有误,有时也存在着流于臆测、不合原意的情况。但总的说来,此书不失为一本比较精审的庾信集注释本。书后所附总释对注中未尽之处作了补充。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钱塘崇岫堂刊本,后《四部备要》即用此本排印。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许逸民校点的《庾子山集》,校订了原文和注释的不少错误,并将总释部分分置于各篇之末,又辑集了庾信的若干佚作,附录于书后,使本书质量大有提高。

☚ 徐孝穆集笺注   庾开府集笺注 ☛
庾子山集注

庾子山集注

许逸民校点。用倪氏原刻校点,并辑此本未收庾信佚作、残句。有校勘记。1980年10月中华书局版,1985年5月重印。

☚ 庾子山集   庾信选集 ☛

庾子山集注

 诗文别集注本。十六卷。北周庾信撰。宇文逌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编定,清倪璠注。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庾信,字子山,小字兰成。生于梁天监十二年(513年),卒于隋开皇元年(581年)。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出身于江南望族。博通子史,尤工诗赋。十五岁为梁昭明太子萧统讲读。与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都是著名的宫体诗作家,世号“徐庾体”。曾官梁御史中丞,右卫将军,散骑侍郎。北周代魏后,被封为临清县子,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故世称“庾开府”。倪璠字鲁玉,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见闻博洽,好为骈体文,又长于史学,有《神州古史考》一百五十卷、《方舆通志文》一卷及《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等。
 本书十六卷,有诗、赋、碑、志铭各二卷,乐府、歌辞、表、连珠、赞、铭各一卷,表、启合为一卷,还有一卷,包括数、文、序、传等。卷首有周滕王宇文逌序,庾信年表及其本传,后有总释。
 庾信生于乱世,经历坎坷,这对其创作极有影响。以入仕北朝为界,其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作品约有诗三十余首,赋七篇、铭六篇。赋多为抒情咏物的小赋,如《春赋》、《灯赋》、《镜赋》等,虽仍嫌绮丽、纤弱,但避免了堆砌习气,有真情实感,刻画一些妇女的心理也较为细致,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这些赋中用了大量五、七言句,与初唐歌行很相似。诗多为奉和之作,大都描写歌声舞影及留连光景,一般说没有摆脱“宫体诗”影响,内容贫乏,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则比较讲究,常有写景佳句。此间还有一些诗用典过多,缺乏真情实感,如《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一诗,八句中用了四个典故,其他各句也多化用前人句意。
 代表庾信文学创作最高成就,并使他高于同时代人的主要是他后期的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虽仍然保持着喜用典故和注意对仗的特点,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前期迥然不同。生活上由南入北的转折,使他饱尝亡国之恨和离乡之苦,给他的作品增添了新的内容,从表现风花雪月与醇酒美人转向描写时代的悲剧和个人的身世悲慨,乡关之思是贯穿这一时期作品的主题。在艺术上,北地民歌又使他开阔了眼界,以致把南朝文学积累的艺术技巧同北地民歌的流丽与清刚之气结合起来,在原有的清新流丽之中,更显出苍凉、沉雄的气概。《拟咏怀》二十七首皆为感叹身世之作。其三倾诉了诗人迫于时势不得不羁留北方的悲愁;其四流露出乡关之思和对南朝故国的怀恋;其五亦写沦为“关外人”的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不得南归的忧思和悲伤;其十一在故国覆亡的感伤中,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愤懑,更对梁王朝内部争权夺位,表示了极大愤慨。另有一些诗,不但真切地吐露了内心的痛苦,而且流露出对北周统治者的不满。其乐府歌行,亦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后期诗也有一些写得清新可喜,对唐人五律有深刻影响,如“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上益州上柱国赵王》);“野戍孤烟起,春山百鸟啼”(《至老子庙应诏》);“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等等,几与唐人律句无异。其赠别友人的小诗都是五言绝体,很少用典,往往写得亲切感人,为历来读者所喜爱。如《寄王琳》,又《燕歌行》、《杨柳歌》、《秋夜望单飞雁》等都很有特色。这些小诗在我国诗歌格律形式的发展上有开创意义。
 后期辞赋成就,亦不亚于诗歌。其抒情小赋多名篇佳作,如《枯树赋》纯用比兴手法,抒发身世飘零的感慨。《小园赋》、《伤心赋》亦皆自伤身世之作。前者重写景,其中“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诸句,平易如口语,在其辞赋中别具一格;后者偏重于倾诉个人不幸,有助于了解作者生平。赋中尤以《哀江南赋》思想性和艺术性为高,代表了庾信文学上的最高成就,与《拟咏怀》堪称双璧。南北朝文学自此达到高峰。此赋是一篇用赋体写的梁代兴亡史和作者自传,追述了南梁自侯景之乱以来百姓流离、国亡家破的社会现实,对梁朝的覆亡充满了悲悼和依恋之情。在艺术上,开创了四六句格式,严整中略带疏放,显出苍凉雄健的风格,把骈体文推向顶峰。杜甫非常推崇庾信,称之“清新庾开府”,又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之)之句。
 后期还有一些骈体应用文字,亦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有些则对理解其生平和思想有较大价值。这类作品以《哀江南赋序》为最著名,此外有《拟连珠》、《思旧铭》等。
 注本以明屠隆评点本《徐庾合集》为底本,篇目、卷帙与屠本大体相同。是注庾权威,影响很大。其特点有三:首先是体例详密。前有本传、序文、年谱,考证庾信生平详尽准确。卷中注释详尽,既有典故出处、字义训诂、名物地理考证,又有章句串讲。注中未尽之处又加以补充附于卷末,是为《总释》。其次是征引丰富。对诗、赋、文中所用典故寻本探源,引用材料丰富完整。第三,注释诗文能联系作者生平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故往往能准确概话诗文深意,理解透彻。缺点在于征引材料过于繁富芜杂,亦有因袭他人误注之处,还有一些曲释臆说。但直到今天,倪注本仍是庾集最好的注本。
 《北史·庾信传》著录《庾信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作二十一卷,唐宋诸家所著录的皆为此本。至明代散佚。今传本皆为明人重辑本。最早的是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承爵存余堂刻《庾开府诗集》四卷本。其后有朱曰藩刻《庾开府诗集》六卷本;嘉靖间《六朝诗集》本;屠隆《庾子山集》十六卷评点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十六卷,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所祖,清胡丹《六朝四家全集》又据张溥本翻刻。二朱及嘉靖本为诗集,屠隆、张燮本为诗文合集。清人吴兆宜有《庾开府诗集笺注》十卷,以张溥本为底本,诗的部分用朱曰藩本校补。笺注简略疏漏,误注较多,且多用互注法,殊不便于使用。是以倪璠“详考诸史”,“广采博搜,重为注释”(《四库全书总目》)即今之《庾子山集注》。倪注本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崇岫堂刻本、道光十九年(1839年)同文堂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儒雅堂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一九八四年中华书局出版许逸民校点本,后附《逸文》。另有谭正璧《庾信诗赋选》(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从《庾子山集注》中精选诗赋,详加注释,对研究古代文学者颇有参考价值。

庾子山集注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庾子山集注

别集注本。十六卷。清倪璠撰。倪璠(生卒年不详),字鲁玉。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官内阁中书舍入。

《庾信集》最早编成于北周大象元年(579),由北周滕王宇文逌编定,共二十卷。宋元时,二十卷《庾信集》已散佚。明代在宋钞诗集本的基础上,抄撮各种类书,编成庾信诗文集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种:屠隆评点的《徐庾集》本,有《庾子山集》十六卷;天启元年(1621)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有《庾开府集》十六卷;天启六年(1626)汪士贤校刊《汉魏六朝名家集》本,有《庾开府集》十二卷。倪璠注本源出于屠隆本。正文前冠有倪氏所撰《年谱》、《世系图》、《北史·庾信传》及滕王逌原序。书末附“总释”,补辑考释庾信佚文。

庾信为南朝骈文高手,学识渊博,所作诗赋中典故层出不穷。倪璠旁搜博引,详加注释,这对读者理解庾信诗赋很有帮助。如《哀江南赋》是庾信集中压卷之作,几乎全以典故组织成文。倪氏注引据时事和古代典籍,尤为典核精详。《哀江南赋》序“余乃窜身荒谷”句之“荒谷”一词,读者一般不知其为典。倪氏先引杜预《左传》注:“荒谷,楚地”。又引《庾信传》,侯景陷台城后,信奔江陵,点明了“窜身荒谷”即指奔江陵,从而确切地揭示了作品义蕴。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对于同一典故,倪氏往往征引多种典籍,互相发明。在征引典故释词释义之前,倪氏常以数语概括作品文义,要言不烦。集末《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据《文苑英华》,并考核年月,断为唐代文人杨炯作品而误入庾信集。辨证精审,令人信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倪氏注本“比核史传,实较吴本为详”。以为胜过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其评论是中肯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指出了倪氏注本的不足之处。如《小园赋》开头一段本是散文,而倪璠以为用古韵;《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别栩阳赋》五篇,栩阳显系人名,庾信《哀江南赋》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误以栩阳为亭名。倪氏注引《汉志》而不加驳正。

有康熙间刻本,又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庾子山集注

庾子山集注

别集注本。十六卷。清倪璠撰。倪璠(生卒年不详),字鲁玉。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官内阁中书舍入。
《庾信集》最早编成于北周大象元年(579),由北周滕王宇文逌编定,共二十卷。宋元时,二十卷《庾信集》已散佚。明代在宋钞诗集本的基础上,抄撮各种类书,编成庾信诗文集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种:屠隆评点的《徐庾集》本,有《庾子山集》十六卷;天启元年(1621)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有《庾开府集》十六卷;天启六年(1626)汪士贤校刊《汉魏六朝名家集》本,有《庾开府集》十二卷。倪璠注本源出于屠隆本。正文前冠有倪氏所撰《年谱》、《世系图》、《北史·庾信传》及滕王逌原序。书末附“总释”,补辑考释庾信佚文。
庾信为南朝骈文高手,学识渊博,所作诗赋中典故层出不穷。倪璠旁搜博引,详加注释,这对读者理解庾信诗赋很有帮助。如《哀江南赋》是庾信集中压卷之作,几乎全以典故组织成文。倪氏注引据时事和古代典籍,尤为典核精详。《哀江南赋》序“余乃窜身荒谷”句之“荒谷”一词,读者一般不知其为典。倪氏先引杜预《左传》注:“荒谷,楚地”。又引《庾信传》,侯景陷台城后,信奔江陵,点明了“窜身荒谷”即指奔江陵,从而确切地揭示了作品义蕴。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对于同一典故,倪氏往往征引多种典籍,互相发明。在征引典故释词释义之前,倪氏常以数语概括作品文义,要言不烦。集末《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据《文苑英华》,并考核年月,断为唐代文人杨炯作品而误入庾信集。辨证精审,令人信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倪氏注本“比核史传,实较吴本为详”。以为胜过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其评论是中肯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指出了倪氏注本的不足之处。如《小园赋》开头一段本是散文,而倪璠以为用古韵;《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别栩阳赋》五篇,栩阳显系人名,庾信《哀江南赋》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误以栩阳为亭名。倪氏注引《汉志》而不加驳正。
有康熙间刻本,又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 钦定词谱   王右丞集笺注 ☛
庾子山集注

《庾子山集注》

16卷。附总释1卷。(清)倪璠注。末附《庾子山年谱》。此本较吴注精审。有《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 庾开府集笺注   庾子山集注 ☛

庾子山集注

《庾子山集注》

许逸民校点并辑佚。以倪璠注本为底本校点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版。

☚ 庾子山集注   庾信诗赋选 ☛

庾子山集注

十六卷。清倪璠 (生卒年均不详)撰。倪璠字鲁玉。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康熙四十四 (1705)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见闻博洽,好为骈体文,又长于史学。著有《神州古史考》、《方兴通志文》及《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此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于集首。又旁采博收,重为注释。其中如《小园赋》前一段本属散文,而璠以为用古韵。未免失之穿凿。《汉书·艺文志》别“栩阳”赋五篇,自是人姓名。《而信哀江南赋》乃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桂华二字,自属篇名。“冯冯翼翼,承天之则”二句,乃下章之首;而信《皇帝云门舞歌》乃云“清野桂冯冯”。皆显然舛误。璠依违其词,不加驳正,亦失之附会。然比核史传,实较吴本为详。集末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并考核年月,证以《文苑英华》,知为杨炯之文误入信集。辨证亦颇精审。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备要》本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