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常州词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清张惠言所开创的一个词派。因张惠言为常州人。故名。其他重要作家有周济、陈廷焯等。论词主张“意内言外”,求比兴,重寄托,强调内容,以图救浙西词派空疏之弊。但作品流于隐晦,寻绎前人作品,往往穿凿附会。对清末词坛影响甚大。 ☚ 浙西词派 桐城派 ☛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浙派词到嘉庆初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于嘉庆二年(1797)编纂《词选》。是选与浙派所编《词综》相反,多选唐五代词而少选南宋词。他在《词选序》中援引《说文》“意内言外”来解释“词”,指出词作近于“变风之义,骚人之歌”,抬高词的历史地位,并强调要注意词人“感物而发”、“缘情造端”的意旨和“低徊要眇”的寄托用心,以此反对无病呻吟、琐屑饾饤之积习。和之者有张琦、董士锡、周济、恽敬、左辅、钱季重、李兆洛、丁履恒、陆继辂、金应珪、金式玉等人,彼此鼓吹,声势大盛,遂形成代浙西词派而起的常州词派。周济更撰定《词辨》、《宋四家词选》,“推明张氏之旨而广大之”。(谭献《箧中词》卷三)他在张氏推尊词体的基础上着重提倡词要有“论世”的作用,他认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说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介存斋论词杂著》)。以此证实张氏注重词作思想内容的正确。他认为词作不仅仅是抒写个人情思,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发挥其社会功能,故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之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云:“国初诸老,具复古之才,惜乎本源所在,未能穷究。乾隆以还,日就衰靡,安所底止。二张出而溯其源流,辨别真伪,至蒿庵而规模大定,而词赖以存矣。”蒋兆兰《词说》云:“《茗柯词选》导源风雅,屏去杂流,途轨最正。”“周止庵《宋四家词选》议论透辟,步骤井然,洵乎暗室之明灯,迷津之宝筏也。”但常州词派自开始就存在明显的弊端,如张惠言寻求前人词作的微言大义而流于穿凿附会,解说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又认为“‘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周济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亦常有矛盾之处,如其《词辨》把周邦彦九首、史达祖一首、吴文英五首遣兴、咏物、应歌之作列为正体,而将李煜九首、辛弃疾十首、陆游一首划在变体之类。同时常州派词人因为强调要有寄托,所以他们的词作虽遣词精密纯正但晦涩难懂,这也是他们的局限。常州词派对清及近代词影响甚大,谭献、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等清末词人均为常州词派的后劲。 ☚ 厉派 临桂词派 ☛ 常州词派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浙派词到嘉庆初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于嘉庆二年(1797)编纂《词选》。是选与浙派所编《词综》相反,多选唐五代词而少选南宋词。他在《词选序》中援引《说文》“意内言外”来解释“词”,指出词作近于“变风之义,骚人之歌”,抬高词的历史地位,并强调要注意词人“感物而发”、“缘情造端”的意旨和“低徊要眇”的寄托用心,以此反对无病呻吟、琐屑饾饤之积习。和之者有张琦、董士锡、周济、恽敬、左辅、钱季重、李兆洛、丁履恒、陆继辂、金应珪、金式玉等人,彼此鼓吹,声势大盛,遂形成代浙西词派而起的常州词派。周济更撰定《词辨》、《宋四家词选》,“推明张氏之旨而广大之”。(谭献《箧中词》卷三)他在张氏推尊词体的基础上着重提倡词要有“论世”的作用,他认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说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介存斋论词杂著》)。以此证实张氏注重词作思想内容的正确。他认为词作不仅仅是抒写个人情思,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发挥其社会功能,故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之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云:“国初诸老,具复古之才,惜乎本源所在,未能穷究。乾隆以还,日就衰靡,安所底止。二张出而溯其源流,辨别真伪,至蒿庵而规模大定,而词赖以存矣。”蒋兆兰《词说》云:“《茗柯词选》导源风雅,屏去杂流,途轨最正。”“周止庵《宋四家词选》议论透辟,步骤井然,洵乎暗室之明灯,迷津之宝筏也。”但常州词派自开始就存在明显的弊端,如张惠言寻求前人词作的微言大义而流于穿凿附会,解说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又认为“‘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周济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亦常有矛盾之处,如其《词辨》把周邦彦九首、史达祖一首、吴文英五首遣兴、咏物、应歌之作列为正体,而将李煜九首、辛弃疾十首、陆游一首划在变体之类。同时常州派词人因为强调要有寄托,所以他们的词作虽遣词精密纯正但晦涩难懂,这也是他们的局限。常州词派对清及近代词影响甚大,谭献、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等清末词人均为常州词派的后劲。 常州词派 清代最有影响的词派。始倡于常州人张惠言,故名。词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在两宋达到极盛,然后由盛而衰,在元明两代跌入低谷。明末清初,词坛再度热闹起来,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并峙争雄,各逞千秋。浙西派标举姜夔、张炎一派的清空醇雅,阳羡派推尊苏轼、辛弃疾一派的豪迈奔放。清朝前期,文网甚密,忌讳甚多,文人多噤若寒蝉,难以豪放,故浙西词派最为风靡,但后来逐渐流于枯寂,演为雕章琢句、审音守律的 “小道”。到清代嘉庆年间,文网渐开,士气复兴,反映到词坛上,就是常州派的崛起。张惠言早年治经学,而常州经学家多以今文经学 “经世致治” 的主张相号召,后来逐渐形成与擅长考据的乾嘉学派分庭抗礼的常州学派。张惠言以这种学风来衡量当时的词风,就不能不思变革。张惠言首先推尊词体,认为词与诗同道,绝非“诗余”,他引用许慎 《说文解字》对 “词” 字的解释: “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来证成其说。既然词是“意内言外”,这就与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的古训打通了,词体也就变得尊贵起来。其实,《说文解字》 所谓 “词” 是词语之词,与歌词之词风马牛不相及,彼一“词” 非此一 “词”。这种思维模式和论证方式如果放在今天,自然非常可笑,不堪一击,但在张惠言的时代,却能令许多文人口服心服。然后,他主张词应该与《诗经》 一样,要有“比兴寄托”,即用 “风谣里巷、男女哀乐” 的歌咏,“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但是,词为 “艳科”,这有唐五代北宋词为证,张惠言要让人们接受他诗词同道的观念,就必须破除人们对词的成见。他于是编了一本《词选》,来印证他的看法。这本《词选》共选录唐五代宋词四十四家、一百一十六首,而以 “花间派” 宗师温庭筠一家最多,竟达十八首,仅此一点,就在当时及后代掀起了大波澜。温庭筠历来以 “香艳”著称,要以他来抬高词的地位和品位,无异于以 《金瓶梅》 来抬高通俗小说的地位和品位一样,未免有些滑稽。但张惠言的 “绝招” 就在这里。既然 “香艳” 如温词尚有 “比兴寄托” 之意,其他就毋须再说。张惠言以经学家注释 《诗经》 中 “男女之诗” 的方式来 “解读” 温词,如谓 《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为 “感士不遇,篇法仿佛 《长门赋》”。又以“花间派” 韦庄的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为 “述蜀人劝留之辞”。这样一 “解读”,温、韦的 “艳词”便有了严肃的意义。用张惠言自己的话说,就是 “以 《国风》、《离骚》 之情趣,重铸温、韦、周、辛之面目”。《国风》 有“男女之词”,《离骚》有 “香草美人”,这与后代的词有 “香艳”,同为 “寄托”。张惠言的主张通过这本《词选》 流行开来,响应者甚多,彼此鼓吹,形成词派。其代表人物之一周济甚至认为: “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并提出 “词史” 一说,以与 “诗史”并尊。直到近代,声势依旧不衰,被人称为晚清四大词家的谭献、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就是常州词派的后劲。 常州词派 378 常州词派清代重要词派,因创始人张惠言是常州(今江苏常州市)人而得名。主要作家还有周济、谭献、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况周颐等。该派于清中叶形成并主盟词坛,至晚清,成为统治词坛的唯一词派。该派论词,意在纠正浙派词人重技巧而轻意旨之弊,主张“意内言外”,重比兴美刺、寓意寄托;要求词能“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并以风格沉郁为贵,但同时又排斥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因此其词虽“低徊要眇”,委婉多讽,却易流于幽暗晦涩。在选词评词时,又往往在作品中搜求“微言大义”,致使失之穿凿附会。该派词人在词学研究和整理方面,较多建树。如张惠言的《词选》、谭献的《箧中词》、周济的 《介存斋论词杂著》、况周颐的 《蕙风词话》等; 都是重要的词学研究资料。 ☚ 浙西词派 宋诗派 ☛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changzhou ci pai清代嘉庆时期的重要词派,以张惠言(江苏常州人)、周济(江苏宜兴人)为代表。在乾隆末期浙派词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而不重视词作内容的情况下,张惠言欲挽词风,开创了常州词派。他重视词作内容,强调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极力推崇词在诗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他批评柳永、黄庭坚、刘过、吴文英的词“荡而不反,傲而不理,枝而不物”。张的理论得到众多的应和者,一时声势大盛,影响很大。其中周济论词更有独到之见,深化并发展了常州派词论。他提倡词要有“论世”作用,认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要求词反映现实,发挥其社会作用,而不应该仅仅成为个人“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之作,实属有识之见。他有《宋四家词选》,尤推崇辛弃疾。但张、周二人论词均有穿凿附会之处,创作实践上也未能完全吻合自己的理论主张。但其词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谭献、王鹏远、朱考臧、况周颐都是常州词派的后劲。 ☚ 浙派词 近代诗 ☛ 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以开创者张惠言为常州人而得名。张氏强调依据儒家“诗教”的比兴寄托,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但其解词常流于穿凿附会。该派作品亦多意旨隐晦,然态度谨严,于清词发展颇多影响。周济等人为其中坚。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清代词派。创始人为张惠育。因张为江苏常州人,故名。主要作家尚有其弟张琦、甥董士锡,以及周济、谭献、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陈廷焯等。在清末词坛影响极大。论词主张“意内言外”,重比兴,尚寄托,要求“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庭筠)、韦(庄)、周(邦彦)、辛(弃疾)之面目”,使词具有与《国风》、《离骚》同等的论世作用,以正“浙西词派”清空不实,寄兴不高之弊。但“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在前人作品中竭力寻求“微言大义”,往往流于穿凿附会。作品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因多用比兴,常嫌隐晦。 ☚ 阳湖派 近代文学 ☛ 常州词派chang zhou ci paiLyric School of Changzhou (a style of poetry formed at the beginning of Jiaqi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its representatives were Zhang Huiyan and Zhou J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