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障人类社会的一种传统的保障形式,指主要依靠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乃至家庭成员的和衷共济来抵御自然灾害和其他社会、经济风险的意识和行为。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家庭既是一个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生产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自力更生的生产方式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当一个家庭成员遭遇天灾人祸时,自有家庭的其他成员承担起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责任; 当一个家庭遭遇天灾人祸时,则有家族的其他成员给予援助。在中国乃至亚洲的一些国家,以儒教的 “仁爱”、“孝悌”思想为中心,更加强了这种家庭纽带,家庭保障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产功能向社会转移,人们的迁徙流动增加,核心家庭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大家庭,依靠家庭来提供保障显得鞭长莫及。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社会、经济风险增多,家庭的有限保障能力也显得力不从心。所以社会化的保障方式也就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因此导致了一种思潮,认为社会保障将最终完全取代家庭保障。这在西方国家表现得很充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再加上其他社会因素,往往导致了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解体,进而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虽然趋于此长彼消的态势,但家庭保障是不会消亡的,因为家庭中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天伦亲情是社会保障无法取代的。西方国家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再次认识到家庭保障功能的重要,将其视为社会保障四个支柱之一,但是已然是积重难返。亚洲国家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还是比较重视社会发展中家庭的作用的,东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都用法制手段、经济手段来巩固家庭,以期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这对中国同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