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耗费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产生出的农业经济成果,与该过程中引起的物质消耗、环境代价、社会成本等之间的差额。它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同时产生的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和统一。在考察农业生产活动时,应从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角度综合考察农业生产的 “投入”和 “产出” 效果,力求达到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是由农业的生态系统和 (技术) 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农业生产结构是由农业的生态结构和 (技术) 经济结构交织而成的生态经济网络结构,农业生产力是由农业的生态功能与 (技术) 经济功能综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整体功能,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也就相应地由农业的生态效益、技术效益、经济效益所组成,且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内部又可表现为更具体的部门效益。
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组成,实质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在其效益上的表现。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既包括农业环境系统,又包括农业资源系统,农业生态效益就相应地包括了农业环境效益和农业资源效益。因此,农业生态经济效益在自然环境、生态和资源方面的效益,在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互相融合并统一表现为维护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生态效益。农业生态效益又在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与维护农业经济再生产的 (技术) 经济效益在其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下结合起来,构成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在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综合的生态经济效益可以表现出多种形态,具体包括三种:
❶种群优势效益。由于某些生物种群对于物质能量的自然转化率天生就高,或生物种间关系产生的种群效果高,因而用较少的劳动投入就可得到较多的产出。
❷生态环境优势效益。由于生态环境质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的效益叫作环境优势效益。生态环境是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纬度等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这一类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靠良好的生态环境。
❸立体配置效益。这一类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要素科学、合理地配置在系统空间的不同层次和空间位上,使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不断增加劳动投入和现有技术、管理水平下,通过物能转化链、转化网 (面) 和转化体 (空间) 的有机统一,大幅度提高系统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