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北平原农业(水利)项目
华北平原农业(水利)项目是引用世界银行贷款,对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的工程。1981年11月,世界银行作考察评估,1982年6月,签署贷款协定,总贷款额为5 400万特别提款(当时折合6 000万美元)。其中安徽省获得1 350万特别提款(合1 500万美元),用于涡阳、蒙城、濉溪3县治理砂礓黑土面积41.37千公顷。当时总预算为8 075万元,其中贷款部分折合人民币2 55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 700万元,群众劳务投资2 825万元。
该项目于1982年开始实施,进行综合治理。其原则是:治水和改土相结合;利用土地资源和培肥土壤相结合;以水、肥为重点,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同时并举,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经过5年努力,于1987年10月完成了项目区治理任务。项目区通过分期成片治理,初步建成了农田排水、灌溉、农村输电、村内和田间路网、农田防护林体系,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显示了良好的投资效果。
除涝面积:由基期(1980—1982年3年平均,下同) 7.13千公顷,到1987年达到33.33千公顷。项目区全部达到五年一遇标准。
灌溉面积:由基期的10.7千公顷,增加到50千公顷。
土壤:耕层深由13~15厘米增加到18~20厘米;土壤孔隙率增大,容重降低,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由0.96%增加到1.21%,全氮、全磷由0.07%、0.071%分别增长到0.082%、0.094%,速效氮、速效磷分别由52×10-6、3.26×10-6提高到68.36×10-6和9.03×10-6,pH值由8.1~8.4下降到7.7~8.0。
防渍:除涝设施的完成,暴雨经3天排水后,地下水位降到地表以下0.5米,10日降到地表以下1.0米。
林木覆盖率:由基期的3.1%提高到17%,达到平原绿化标准。
农用电量:1987年,达到1 212万千瓦时,比基期157万千瓦时增加1 055万千瓦时。通电自然村由323个增加到1 268个,90%的村庄通了电。
农机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1987年末达4.78万千瓦,是基期1.82万千瓦的2.62倍。其中小型拖拉机增加到2.14万千瓦,是基期0.31万千瓦的6.93倍。
根据3县评价年报资料,1987年与基期相比,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1.5千公顷,增加19.6倍,水稻面积5.13千公顷,增加5倍;油菜、小麦达到5.69千公顷和44千公顷,分别扩大3.18倍和18.1倍。棉花单产提高幅度最大,1987年,达960千克/公顷,是基期的4.17倍;小麦4 425千克/公顷,是基期的2.55倍;粮食、棉花、油料,总产依次达到26.68万吨、0.25万吨、1.27万吨,分别增长了1.5倍、2.5倍和2.8倍。1987年,项目区农业总收入25 470万元,比基期增长3.4倍;农业劳动生产率1 995.1元/人,增长3.4倍;人均收入514元,增长了3.4倍。1987年,世界银行竣工检查团验收工程时评语是:“安徽的项目设计合理,标准质量好,效益显著。”团长拉哈尔托拉利说:“这是我经办的30多个国家的项目中最好的一个工程项目,已超过评估要求,这些经验值得向世界有关国家介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