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2.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究竟是怎样的,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从行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但对这一模式的具体规定性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这种新体制模式的特征主要是: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决策结构; 以经济手段间接控制为主的调节体系;把物质利益原则与社会公正原则结合起来的利益结构; 政企分开,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的组织结构。(2)这种模式的基本要点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股份经济、承包经济相统一; 按需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统一,按劳分配与等价交换相结合;以商品流通理论取代产品交换理论,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 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发挥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流通和供需平衡的作用; 创立新的商品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机制,取代旧的产品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机制。(3)主要的内容应该是: 通过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并以间接控制为主,调节企业的总体活动和市场环境; 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和构成来调节社会总供给的规模和结构。
另一种提法认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原则上应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有计划指导和宏观控制的,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协调的经济体制。这种目标模式应能保证不断地再生产出公有制占主体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提法是1985年“巴山”轮“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后,由刘国光等经济学家提出的。根据匈牙利的经验,国有企业的典型行为是一只眼睛盯住上级,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形成了对上级权力机构和市场的双重依赖,而且前一种还是主要的。在这种体制下,即使取消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指令性计划,仍不足以完全改变在传统体制下的习惯行为。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同时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围绕上述观点,还有其他一些议论。例如郭树青主张计划和市场实现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一般商品市场和其他特殊市场,使全部经济活动处于这种商品货币联系之中”,“宏观计划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上产生,并通过调节这些联系来实现对市场的反作用”,“计划总是由市场制约着的计划,市场也总是由计划调节着的市场,二者的统一,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第三种观点认为,从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七五”计划建议来看,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其灵魂是“生机和活力”,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搞活经济”一脉相通,与旧体制“僵化”针锋相对。“七五”计划建议把新经济体制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着眼点也是把经济搞活。那种认为不该只强调活,还必须强调控制的观点是一种误解。旧体制的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缺乏活力,新体制就是要求增强活力。加强宏观控制是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保证微观放活而不是去限制或削弱其活力。总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以搞活经济为特征。
第四种观点认为,作为目标模式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结合。要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最佳结合,仅仅取消指令性计划和实物分配是不够的,要保持相当的国有领域,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程度要超过西方典型的财政金融管理,因此目标模式应当包括三方面的控制: (1)对投资过程的控制。国家不应当是唯一的或最主要的投资者,但是应在投资中保持充分的积极作用,包括对特殊项目的直接投资,以便控制未来生产能力和生产结构形式。(2)要有一个有效的收入政策,以便达到下述两个目的: 一是确定收入的社会分配格局; 二是创造宏观经济平衡的环境,使实际的产出接近于潜在的产出。(3)对外经济关系的控制。国家必须保持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相对独立,使国外经济的变动不能自动地、全部地输入并影响国内经济,而是经过国家过滤后才能输入国内的目标模式。只要国家计划做到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控制,就不仅给市场机制留下充分余地,而且也可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和防止市场机制的消极后果。
第五种观点认为,间接型市场计划调控模式应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种意见认为,市场型宏观计划调控同传统计划调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以企业而是以市场为直接调节对象,是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进行国民经济的计划调控。根据对市场变量的不同控制方式,市场型宏观计划控制可以区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模式。直接型是国家直接参与决定商品市场的基本变量——价格。在这种模式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只能围绕着国家规定的价格来调节社会的供求量,它排斥了市场状况对价格本身的调节。价格变量成为市场的外生变量,它只能由国家从外部输入市场,而不是市场运行和供求状况调节的结果。从外部输入的变量,对供给和需求只具有一次性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国家一次输入价格变量,价值规律只发生一次调节作用。在这种调控模式中,企业当然有依据市场状况调节生产的权力,但没有调节市场变量价格的权力,因此企业还是不完全的商品生产者,经济影响主要是从上而下纵向起作用的,企业之间的横向影响微弱,竞争只能在非常有限的限度内进行。由于经济不能自动调节价格变量,而国家又不可能对千百万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及时调整,因而商品市场不平衡状况就难以消除,并成为经济中的经常现象。间接型市场计划调控模式是国家输入经济参数,放开价格变量,让企业自己根据经济参数去决定价格变量。价格成为内生变量后,价格同供求之间的作用就具有可逆性。不仅价格可以调节社会的生产量和供求量,而且供求量也可调节价格,这样,价格和供求之间发生相互调节使价值规律发生多次调节作用,直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因此,这种模式应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11.我国原来属于什么经济模式 13. 全民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