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养殖业
乐山市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具有较大优势。猪肉及其加工制品除供应本市和本省外,还销往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年外销猪肉超100万头;外销冻兔和活兔300万—400万只;外销鸡、鹅、鸭等家禽超1 000万只以上。
长期以来,养殖业作为农民家庭副业处于从属地位,即所谓“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饲养鸡、鹅、鸭,解决油盐钱”,养殖业发展缓慢。1949—1978年,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9%。1978年以后,养殖业才作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从组织上加强了领导,从政策措施上大力扶持,并实行多渠道放开搞活,从而使畜牧业由家庭副业走上了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道路。1978—1991年,全市畜牧产值增长2倍以上,年均递增11.55%,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8.7%上升到38%;在农业产值增长额中,畜牧业占一半以上;畜牧业在农户家庭收入中占1/3以上。全市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及检疫体系、饲料工业体系、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体系和畜产品加工及牧工商流通服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为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生猪,1991年末存栏474.7万头,当年出栏肥猪457.45万头,猪肉产量28.65万吨,产值15.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77.5%。出栏肥猪、猪肉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41%和7.36%,是四川外调猪肉的主要基地之一。其中仁寿县年出栏肥猪115万多头,是全国“七五”期间100个农业生产先进大县之一,其猪、牛、羊肉产量名列全国第四名。“雅南猪”是全省优良猪种之一,具有体大、身长、耐粗和繁殖性能好等特点,同“长白猪”、“杜洛克”进行二元杂交,增重提高22%,瘦肉率达55.06%。仁寿、眉山、犍为、井研、峨眉、洪雅是全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市正在建设一个祖代猪场,已建3个父母代配套种猪场、1个冻精站和135个人工配种站,猪的二元杂交改良率达70%,并已开始三元杂交试验。
乐山有宜牧草地42.15万公顷,年产鲜草57.3亿公斤,加上农作物秸秆可载畜102.4万个牛单位,发展草食牲畜潜力很大。1990年与“六五”期末相比,牛出栏2.66万头,比“六五”末增长44.88%;羊出栏14.58万只,增长118.14%;兔出栏366.08万只,增长384%;奶总产1 728.8吨,增长122.47%。洪雅奶牛场年产奶粉22吨,其产品行销省内外,冻兔肉年产4 000多吨,远销西欧等地。
鸡、鹅、鸭是乐山市主要冢禽。1991年小家禽出栏2 694万只,比“六五”期末增长118.16%;禽蛋总产4.42万吨,增长91.77%。乐山市是四川著名的棚鸭之乡,眉山、彭山、夹江、洪雅、市中区等8个县、区是全省水禽生产基地,年出栏700万只,所产“松花皮蛋”独具风味,远销西北、华北地区。白鹅是乐山地方良种,眉山素有白鹅之乡美称,该县成功的活鹅拔毛技术促进了全市羽绒产品发展。目前,已建成仁寿、井研、眉山、夹江等4个羽绒厂。
乐山市水域广阔,有鱼类资源121种,大宗是鲤鱼、草鱼、鲫鱼,名贵鱼类有鳗鲡、长吻呃、胭脂鱼、裂腹鱼、泉水鱼、东坡墨鱼、中华倒刺鮠等。可养殖的塘、库、埝1.4万公顷水面,现已放养1.35万公顷;每年稻田养鱼3万—5万公顷,占冬水田面积60%左右。全市高密度、集约化流水养鱼,亩产成鱼4万公斤。1987年农牧渔业部还在眉山县召开全国现场会,推广其经验。渔政部门加强了《渔业法》贯彻,保护渔业生产,加强对江河污染源的控制,有计划向江河投放鱼苗,提高江河水产潜力,使江河捕捞量“七五”末比“六五”增长48倍。全市1991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99万吨,比“六五”末翻了一番。
乐山市蜜源丰富,养蜂生产有很大潜力。1991年,全市产蜜突破2 300吨,比1978年增长4.33倍。市中区以丰富蜜源为原料建成天然营养补剂厂,其蜂王浆产品远销日本、西欧,对蜂蜜的开发利用和促进养蜂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对貂、獭兔、熊、鹌鹑、鸽等动物的饲养,也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