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全面振兴,蓬勃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市实行“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以专业户为重点”的发展方针。在狠抓生猪、蛋鸡、大牲畜生产的同时,注重肉鸡、鸭、奶牛、肉牛以及羊、兔、貂、蜜蜂的发展。到1980年底,全市畜禽饲养量比1965年增长239.80%,占当年天津农业产值的18.37%。
从1981年开始,天津市提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农业发展思路。国有、集体、尤其农村中的畜牧专业户发展迅速,专业户在天津畜牧业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到1985年发展到11 823户。1985年全市生猪存栏达到78.30万头,出栏77.40万头。蛋鸡年末存栏1 344万只,比1980年增长3倍,其中半机械化笼养鸡336万只,占全市饲养量的25%,产量10.22万吨,比1980年增长9倍。奶畜生产稳步发展,1985年奶牛存栏1.48万头,年产鲜奶4.3万吨,比1980年增长近1倍。由于良种程度提高,1985年奶牛头均产奶量比1980年增长了8.7%。
1989年,天津市政府为了更有效地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保证市场供应,于当年3月1日出台了新的鼓励政策,实行主要畜牧生产资料(饲料)与鸡蛋、猪肉收购调市量直接挂钩。每交售1千克鸡蛋,供平价配合料3千克,育雏料1千克;每头公猪年供料750千克;每头原种、祖代公母猪供料900千克;每交售1头脂肪型猪供料200千克,每交售1头瘦肉型猪,体重65~90千克的供料250千克,90千克以上供料275千克,确保了猪肉、鲜蛋调市任务。1990年天津市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加,肉类人均占有量13.95千克,鲜蛋21.87千克,奶类9.01千克。
90年代初,天津市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为使天津市的畜牧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放开了鸡蛋和猪肉的市场价格,取消了派购,并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建设”、“菜篮子”工程建设和产业化建设,促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畜禽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畜牧业已实现由传统的副业性生产向现代商品经济的转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并具有一定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到1996年,全市生猪存栏87.78万头,出栏173.07万头; 蛋鸡存栏1928.5万只; 牛存栏23.57万头,出栏18.42万头;羊存栏69.84万只,出栏90.68万只。肉类总产量22.68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3.09万吨,牛肉产量2.96万吨,羊肉产量1.72万吨,禽肉产量4.60万吨。蛋类总产量24.44万吨,其中鸡蛋22.5万吨。奶类总产量11.4万吨。畜牧业产值 (1990年不变价格)达23.4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