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其他作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其他作物

(四)其他作物

福建农作物还有蔬菜、药材、绿肥等, 1995年共计种植56.6万公顷。
1.蔬菜。福建的蔬菜种类多,有千年以上栽培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90年全省蔬菜面积发展到24.84万公顷、产量460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倍多和2.2倍。福、厦、漳、泉、莆等12个城市有常年蔬菜面积4 000公顷,加上季节性菜地,播种面积3.66万公顷,产量70万吨。每天蔬菜上市量:福州300吨左右,厦门、漳州、三明50吨左右,城市人均日供菜量300克左右。1995年,全省蔬菜40万公顷、735.12万吨。福建发展蔬菜生产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❶瓜菜种类多,全省有70—80个品种,旺季每天有20个品种, 淡季也有8—9个品种上市;
❷用地经济,复种指数高。菜地一年播种4—5次,高的7—8次。为了解决春秋“两淡”,城郊县利用山区、半山区建立蔬菜基地,增加夏季的蔬菜品种和数量,利用秋冬闲田扩大蔬菜面积,春秋“两淡”日趋缓和;
❸南菜北调,出口创汇。福建每年调出蔬菜60万—70万吨支援东北、北京、大庆等地,外调蔬菜品种多达12个。蔬菜出口逐年增加,除传统的同安花椰菜、宁化辣椒干、福鼎槟榔芋、建宁莲子、东山芦笋外,近年从台湾、美国、日本等地引进蔬菜新品种, 如荷兰豆 (豌豆)、毛豆(大豆) 等, 速冻蔬菜出口量增加, 年创汇额达5 000多万美元。
2. 药材。福建药材主产在建瓯、建阳、浦城、同安、龙海、漳浦和云霄等县市。最高年产量为1978年,全年收购730吨,出省363吨,出口143吨。茯苓,1978年栽植1 733公顷,收购2 045.4吨,是全国茯苓主产区之一, 1981年开始部分出口。一见喜, 主要产区集中在闽南,仅泉州市全年可收购200多吨。厚朴,属温朴,产量仅次于浙江,居全国第2位。此外,还有乌桕、麦冬、枳壳、枝子、太子参、陈皮等。80年代,福建药材有新发展,从省外引进人参、田七、蔓荆子、贝母等200多个品种,建立了紧缺品种银花、砂仁、巴戟、厚朴、太子参等药材生产基地。巴戟已发展到670公顷, 太子参超1 000公顷,产品销往国内外。1995年药材共计3 169公顷, 收购量约5 000吨。
3.绿肥。福建绿肥有紫云英、蚕碗豆、红萍及果园套种绿肥。1949年,种植绿肥仅0.93万公顷。新中国成立后,把绿肥生产作为重要肥源发展。1966—1975年发展到26万公顷左右。以后在化肥的冲击下逐年下降, 1985年后有所恢复发展, 1992年上升到15万公顷,1995年又下降到8.16万公顷。紫云英主要利用水田冬种,肥饲兼用。1974年面积最大,达22.3万公顷,占绿肥面积的86.4%。80年代后大幅度下降,1995年为5.85万公顷。蚕豌豆食用与肥田兼用。1965年为2.07万公顷; 1973年最多有3.25万公顷; 1995年下降到0.66万公顷。红萍肥饲兼用,多为利用冬闲田放养。1980年最多,全省放养3.2万公顷。之后保持在1.3万—2万公顷。各地在果茶园套种的绿肥有印尼绿豆、印度豇豆、紫花扁豆、大翼豆、竹豆、无刺含羞草、格拉姆柱花草和爬地兰等。1990年,全省幼龄果茶园套种绿肥达6.26万公顷。三明市各县幼龄果园套种绿肥青草量达3 000万公斤,籽、饼肥768万公斤。大田县1990—1992年幼龄果茶园套种竹豆, 亩产鲜草4700—5000公斤, 为果茶园提供大量有机肥源。

☚ (三)果、茶、橡胶   三、耕作制度改革 ☛
000083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