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铅 中药名。 见《日华子本草》。别名:黑铅,青金,乌锡,水中金,青铅等。为一种灰白色的金属。主要由方铅矿Galenite的矿石中炼出。 等轴晶系。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颜色铅灰色。 条痕淡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 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3。比重7.4~7.6。性脆。产于热液矿床中,常与闭锌矿共产。为灰白色的金属物。 切片有光泽,露置空气中则生氧化物的薄膜。质柔软,可以爪划伤,划于纸上则现黑色条痕,具展性,延性较小。比重11.34。 熔点327.5℃。易熔融,火焰现淡蓝色。易熔于硝酸,在稀盐酸及硫酸中几不溶解。 产湖南、四川、云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及东北等地。味甘,性寒,有毒。入肝、肾经。 镇逆,坠痰,杀虫,解毒。 治痰气壅逆,上盛下虚,气短喘急,噎膈反胃,瘿瘤,瘰疬,疔毒,恶疮。《本草纲目》:“消瘰疬痈肿,明目,固牙,乌须发,杀虫,坠痰。治噎膈,消渴,风痫。”内服:煎汤,9~12克;或煅透研末入丸、散。 外用:煅末调敷。 不可久服。中气虚寒者慎服。 上2味同研极细,用米醋1升,同入砂石器内,熬为膏,入干蒸饼少许,捣令熟,丸如赤小豆大。每服10丸,生姜或米饮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铅丹丸)。 其成分主要为金属铅,可夹杂很少量其它金属,如白银、金。在治疗上很少应用。 但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慢性铅中毒是重要职业病之一。 铅的吸收甚缓,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吸收。吸收后绝大部分沉积在骨中。沉积在骨中的铅盐并不危害身体,中毒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血液中及组织中的含铅量,血中铅含量如超过0.05%~0.1%毫克,就会产生中毒症状。 主要由肠与肾排泄。慢性铅中毒的表现极为多样化,特征也多,主要有:胃肠道的紊乱如食欲不振、便秘、由小肠痉挛而发生“铅绞痛”,齿龈及颊粘膜上由于硫仁铅的沉著而形成的灰色“铅线”。神经系统受侵犯而发生头痛、头晕、疲乏、烦躁易怒、失眠,晚期可发展为“铅脑病”,引起幻觉、谵妄、惊厥等;外周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出现“铅毒性瘫痪”。 中毒早期,血液中出现大量含嗜碱性物质的幼稚红细胞,如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染色红细胞等。 一般认为这是骨髓中血细胞生长障碍的表现,晚期可抑制骨髓及破坏红细胞而产生贫血。治疗的特效药为螯合剂依地酸钙钠,或青霉胺。 二巯基丙醇疗效常不可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