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农业作为社会再生产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产生重大影响。
“一五”计划时期,是贵州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全省以发展农业为重点,在服务于农村经济和与农业经济密切结合的原则下,积极地发展地方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事业。195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15. 47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50.2%,平均每年增长8.5%;粮食总产量达到535. 6万吨,比1952年增长55.4%,平均每年增长9. 2%;油菜籽产量8. 26万吨,比1952年增加4. 67万吨,增长1. 26倍;烤烟产量3. 92万吨,比1952年增加3. 2万吨;增长4.4倍;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增长。由于农业持续、全面增长,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使全省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6%,其中主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年平均发展速度达到13.6%,工业效益较好,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也蓬勃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加。1957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2亿元,比1952年增长79.3%,平均每年增长12.4%。
1958—1978年的21年中,由于较长时间的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和遭受自然灾害,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徘徊的道路。1976年,全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95.10元,比1961年增加14.7元,每年平均增加不到1元。1976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1.01亿元,比1952年还少2 157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主要农副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商品率提高,农村中非农产业发展,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贵州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90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8.17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从1981—1990年的10年中,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有6年保持在10%以上,有3年达到20%左右; 建筑安装企业总产值达到17.35亿元,比1980年增加12.42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1.51亿元,比1981年增加36.35亿元; 公路旅客与货物运输周转量分别比1980年增长6.45倍和5.23倍;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6.39亿元,比1980年增长2.21倍;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总计36.08亿元,比1980年的6.69亿元,增长了4.39倍。在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的同时,农村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全省社会总产值中,由农村直接创造的份额1980年为42.6%,1990年上升到44.1%,如果加上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而由农业间接创造的部分,其份额则达到60%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1990年,全省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达到1.88亿元,占全部地方财政收入的5.21%,加上农业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等部门间接创造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0%左右。同时,农业还为对外经济贸易、出口创汇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40多年来,提供了粮食、动植物油、茶叶、中药材、林产品、畜禽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上百个品种的出口物资,其价值占出口总值的1/3以上。据1953—1984年不完全的统计,全省对外贸易调出茶叶62 005吨,烤烟40 905吨,生漆2 091吨,桐油177 506吨,1990年全省出口商品总额中,仅粮油食品、纺织丝绸品和土畜产品的出口额就达到4 55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73%。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贵州对外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