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能源情况及其优势
1. 能源紧缺,浪费惊人。从全省情况看,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开发程度低,广大农村,特别是缺柴、少煤地区,生活用能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铜仁地区的松桃、玉屏等东5县1年缺烧达200天以上;沿河、德江等西5县也达150天以上。玉屏县麻音塘乡,1982年就有30多个山头的油茶被砍光。黔东南的台江县每年木材的生长量仅33万立方米,而砍伐量却达到35万立方米。剑河县每年烧柴耗木材30万立方米,占全县森林消耗量的75%,年砍伐40万立方米,生长量只有30万立方米。又如锦屏县,1980年城乡群众烧柴相当于该县为国家提供的商品木材的2. 5倍。贵州全省每年砍伐几百万立方米木材,其中,为国家提供的商品木材只有60万—70万立方米,除3%用于农民建房外,大部分为生活用被烧掉了。现在一些林区,也出现了缺柴烧的情况。黔东和黔东北一带普遍缺柴3—5个月,每年要花1/4—1/3的劳动力去搞烧柴。一方面是能源紧缺,另一方面又是无烟囱的大灶膛烧煤,热效率低,浪费惊人。
2.煤炭资源丰富,但充分利用不够。贵州有“煤海之乡”的誉称,煤的探明储量490.93亿吨,居全国第4位。全省87个县(市、区)中,有67个县(市、区)产煤。1984年全省煤炭产量达2 768.8万吨,其中,小煤窑产煤1 265. 62万吨。尽管全省大多数县产煤,但烧煤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1/3,煤炭资源优势在农村能源消费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户用煤一般仅限于产煤区、经济富裕地区、交通方便有煤炭供应的地区;远离产煤区、交通不方便、经济困难的大多数农村,农民烧煤难。1983年对38个不同型式的煤炉灶进行测试,综合热效率的最高值为58.8%,最低值为12.7%,平均值为34.3%。由于用能设施陈旧,热效率低,燃烧不完全,污染严重。一些人口集中的城镇,由于大量烧煤,又未采取无害化利用措施,致使大气污染。如遵义地区的县市,每年生活与生产用煤达200多万吨,因烧煤使大量的SO2排入大气,加上山地、盆地不利于SO2的扩散,常常造成酸雨,1983—1984年1年的93次降雨中酸雨达86次,pH值在3. 4—4的频率达83%。
3.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多,但开发少。贵州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100—1 300毫米),河系发达,支流众多。全省流域面积在1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56条,100—500平方公里的330条,500—1 000平方公里的37条,1 000—5 000平方公里的49条,5 000—10 000平方公里的5条,10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7条,共有河流984条。河流纵横,水流湍急,天然落差大,相对高差一般300—700米,最大高差达2 763米,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全省水力蕴藏量100千瓦以上的河流有500多条,水力总蕴藏量为1 874. 5万千瓦,可开发量1 325万千瓦,仅次于西藏、四川、云南、新疆等省(区),居全国第6位。全省总装机容量小于2. 5万千瓦的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55.4万千瓦。截至1984年止已建成小水电站3 511处,总装机容量36万千瓦(其中小水电1. 3万千瓦),年发电量5.74亿千瓦小时。现在全省82个县有小水电,其中,61个县工农业生产主要靠小水电供电。1984年全省农村用电55 828. 12万千瓦小时,其中,小水电供电38 782. 28万千瓦小时,占农村用电量的69.47%;县办工业用电量为34 973. 72万千瓦小时,其中,小水电提供17 653. 33万千瓦小时,占县办工业用电量的50.48%。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是解决贵州农村能源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