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热量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热量资源

(二)热量资源

云南热量资源的特点为:气温南部高、北部低;河谷高、山区低;气温日变化大、季节变化小,春温高于秋温。
1.平均气温。
(1)年平均气温。云南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9~23.7℃之间,德钦最低4.9℃,元江最高23.7℃。地区分布特点是:
❶河谷地带气温高、高山地带气温低。元江河谷中下段、澜沧江河谷下段、金沙江河谷中下段,年平均气温均在20~24℃之间,为全省高值区;而德钦、中甸等地,年平均气温只有5℃左右。
❷从南到北,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年平均气温下降迅速(见表1-2-1)。
❸纬度相同、海拔高度相同的地区,西部气温(以东经102°为界)比东部高(如永胜年平均气温13.5℃,而会泽只有12.6℃),降水少、湿度小的地区比降水多、湿度大的地区气温高(前者如凤庆年平均气温16.6℃,后者如龙陵只有14.9℃)。

表1-2-1 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

位 置海拔高度 (米)年平均气温 (℃)
南 部
中、 西部
东北部、 西北部
高寒山区
<1 300
1 300~2 000
2 000~3 500
>3 500
>18
14~18
5~14
<5

(2)月平均气温。
❶云南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多数地区出现在6月(主要在哀牢山以西地区)或7月(主要在滇中大部),少数地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出现在5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多数地区在20~25℃,河谷地带26~29℃。元江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达28.6℃,为全省之冠,德钦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11.9℃,为全省最低值。
❷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多数地区出现在1月,少数地区出现在12月。月平均气温一般在8~12℃之间;河谷地带在13~17℃之间,海拔3 000米以上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以下。元江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6.8℃,为全省最高值;中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6℃,为全省最低值。
❸云南气温年较差有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滇西南气温年较差在12℃以下,部分地区在10℃以下,滇东北气温年较差在15~20℃,其余大部分地区在10~14℃之间。
❹云南大部地区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特点。如昆明春季(3~5月)气温比秋季(9~11月)气温高1.2℃。
(3)气温日变化。云南气温日较差比国内东部地区大,一般在7~15℃之间。省内西部气温日较差比东部大,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夏季气温日较差最小。
2.极端气温。
(1)年极端最低气温。云南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最冷的1月。气温从南到北逐渐降低,并且在同纬度、同海拔的地方有西部高于东部和西北部(哀牢山以西地区比以东地区高2~5℃)的特点。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德宏等地州及红河州南部年极端最低气温在-2℃以上,曲靖、昭通、丽江、迪庆等地州市年极端气温在-10℃以下,河谷地带年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其余地区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在-5~-8℃之间。全年极端最低气温的最小值在中甸,为-27.4℃(出现在1982年12月27日),年极端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在景洪,为2.7℃(出现在1974年1月6日)。
(2)年极端最高气温。
❶云南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干季末雨季初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省内海拔2 000米以下的绝大多数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0~35℃之间。海拔高度2 000~3 000米的地带,年极端最高气温在26~35℃之间。海拔高度3 000米以上的地带,年极端最高气温在26℃以下。中甸年极端最高气温25.6℃,为全省最低值;巧家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7℃,为全省最高值。
❷全省日最高气温≥30℃的高温日数多数地方全年不足20天;≥35℃的酷暑日数全省绝大多数地区不出现或基本不出现;日最高气温≥40℃的天气仅出现在炎热河谷地区,且全年仅1~2天,巧家最多为4~6天。
3.地温。云南地面温度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气温一致,即南部高、北部低,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红河等地州以及文山州的南部和东部、金沙江河谷的华坪、永仁、元谋、巧家、永善、绥江和新村等地年平均地面温度在20℃以上,省内北纬26°以北多数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在15℃以下,海拔3 0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不到10℃,其余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大多在17~20℃之间。元江年平均地面温度27.6℃,为全省最高值,德钦年平均地面温度8.5℃,为全省最低值。
地面温度的季节变化与气温相似,即夏季高、冬季低;春季高于秋季。其年较差也比气温年较差小。
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比年极端最高气温高,河谷地带在70℃以上,其余多数地区在60~70℃之间。巧家最高为80.2℃,出现于1987年5月25日。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比年极端最低气温小,但两者的地区分布比较一致。南部地区在-5℃以上,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在-26℃以下,其余多数地区在-7~-16℃之间。中甸最低为-30.5℃;出现于1969年1月31日。地中温度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夏季随深度递减,秋冬季随深度增加。各层地温年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4.各级界限温度。
(1) 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
初日:从南到北逐渐开始。文山州北部在1月上旬,曲靖市在1月中下旬,昭通地区在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迪庆州大部在3月。
终日:与初日相反,从北到南逐渐推迟。迪庆州在11月下旬、昭通地区、曲靖市大部、文山州北部在12月下旬。
持续日数:迪庆州大部不足250天,昭通地区、曲靖市大部、文山州北部为330~360天,富源、师宗约345天,省内多数地区全年皆稳定通过0℃,持续日数为365天,故无初日和终日。
积温:元江河谷、澜沧江下游河谷,怒江河谷中下段及北部的金沙江河谷中下段地区,稳定通过0℃期间积温在7 500℃以上,其中最热的元江可达8 700℃,滇西北、滇东北积温都在4 500℃以下,其中德钦仅为1927℃,为全省最小值。滇中及其他地区积温在4 500~6 500℃之间。
(2) 日平均气温≥5℃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
初日:昭通地区北部、大理州西部、楚雄州北部初日最早,在1月下旬,曲靖市大部、文山州北部、红河州中北部初日在2月上中旬,昭通地区的高海拔地带、丽江地区大部初日在3月上中旬,迪庆州在4月下旬5月上旬。
终日:北部终期早、南部终期迟。迪庆州在10月中旬,昭通地区高寒地带在11月下旬,曲靖市大部,昭通地区东部、大理州北部在12月上旬,丽江地区大部在12月下旬,昭通地区北部和文山州在1月上中旬。
持续日数:滇西北和滇东北持续日数160~250天,丽江地区、大理州北部、曲靖市及昭通地区北部持续250~330天,文山州、红河州持续330~360天。省内其余地区日温全年稳定通过5℃,持续日数365天,故无初日和终日。
积温:西双版纳州大部、德宏州大部、元江河谷及金沙江部分河谷地区积温在7 000℃以上,文山州、红河州、思茅地区及临沧地区等地积温在6 000~7 000℃,昆明市、玉溪市、怒江州大部、大理州中部和南部、楚雄州大部及保山地区大部等地积温5000~6000℃,丽江地区、曲靖市大部、大理州北部4000~5000℃,迪庆州1700~2000℃,其余地区积温2 000~4 000℃。
(3) 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
初日:思茅地区东部、德宏州等地在1月中旬,红河州大部在2月上旬;文山州南部、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大理州中部南部、保山地区及怒江州南部在2月中下旬,文山州北部、曲靖市、大理州北部、昭通地区中部北部及丽江地区等在3月;昭通地区南部东部在4月上中旬;滇东北、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在5月以后。全省最迟为德钦,初日为7月1日。
终日:文山州南部、红河州大部、思茅地区东部、临沧地区北部及德宏州终日在12月,文山州北部、曲靖市大部、玉溪市、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中部南部、保山地区大部及昭通地区中部北部在11月下旬,昭通地区东南部、曲靖市北部、大理州北部、丽江地区大部等地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滇东北、滇西北高海拔地区终日在9月底前。全省最早为德钦,在8月下旬。
持续日数: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中西部、临沧地区南部、元谋、元江等地,全年稳定通过10℃,持续日数为365天,滇中大部地区、昭通地区北部、保山地区及大理州在250~280天,曲靖市东部北部、昭通地区大部、丽江地区、怒江州大部及大理州北部在200~250天;滇东北、滇西北等地不足200天。德钦最少60天。
积温:省内北纬24°以南大部地区以及巧家、华坪、永仁等地积温在6000~7000℃,北纬24~26°之间大部地区在5 000~6 000℃,北纬26°以北大部地区积温4 000~5 000℃;滇东北、滇西北高海拔地区积温700~1 400℃,德钦积温最少688.7℃;河谷地区积温最多,全年积温在7 000℃以上,其中元江积温8697℃,为全省最高值。
(4) 日平均气温≥15℃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
初日:思茅地区西部、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南部以及德宏州大部在2月,红河州大部、思茅地区东部及临沧地区中部在3月,文山州大部、玉溪市、昆明市及楚雄州等地在4月,曲靖市北部、昭通地区东部及丽江地区等在5月。
终日: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红河州大部在11月,玉溪市、昆明市、楚雄州、文山州大部及大理州南部在10月,昭通地区南部东部、曲靖市北部及丽江地区等地在9月。
持续日数:思茅地区大部、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西南部、德宏州及元江河谷、金沙江河谷地带在250天以上,文山州南部、红河州大部在200~250天,滇中一带在150~200天,滇东北、滇西北在150天以下,其中德钦、中甸等地全年未出现稳定通过15℃的日数。
积温:文山州南部、红河州中部和南部、思茅地区大部、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西南部、德宏州及金沙江河谷地带在5 000℃以下,玉溪市、文山州中部、红河州北部及临沧地区大部等地在4 000~5 000℃,滇中一带、文山州北部及昭通地区北部在3 000~4 000℃,滇东北和滇西北海拔2 000米以上地区在2000℃以下。
(5)日平均气温≥18℃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
初日:西双版纳州大部、元江河谷、临沧地区西南部及德宏州南部等地为2月中旬至3月中下旬,红河州大部和思茅地区在4月,文山州大部、玉溪市、楚雄州大部、保山地区、怒江州北部及昭通地区北部在5月,曲靖市、昆明市、大理州及丽江地区在6月,全省最早的是元江,始于2月19日,最晚为昭通,始于7月以后。
终日:西双版纳州大部、元江等地最迟在11月中下旬,红河州大部、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州以及元谋等地在10月,文山州大部、思茅地区北部、玉溪市、楚雄州及保山地区等在9月,北纬25°以北多数地区在8月,丽江地区在7月。
持续日数:景洪、勐腊、元江、河口等地在250天以上,德宏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大部及元谋在200~250天,红河州大部、文山州大部、大理州南部及昭通地区北部在150~200天,玉溪市在100~150天,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州中部及楚雄州部分有50~100天,丽江地区、曲靖市北部、昭通地区东南部等地不超过50天,滇西北、滇东北高海拔地区全年未有稳定通过18℃的日数。
积温:景洪、勐腊、临沧地区西南部、德宏州大部、元江河谷、河口及元谋等地积温在5 000℃以上,滇南多数地区在3 500~5 000℃,滇中以南及昭通地区北部、楚雄州及大理州南部等地在2 000~3 500℃,昆明市,曲靖市南部、昭通地区中部东部及大理州中部北部在1 000~2 000℃,丽江地区不到1 000℃。全省元江最多为7 191.6℃,维西、丽江等地500℃,为全省最少。
5.四季长度和开始日期。气候学上划分四季的标准为: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
(1)春季。长度在5个月以上的地区主要有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州及华坪、元谋等地,始于1月。长度约为4个月的地区为滇中大部及文山州、红河州,始于2月。春季长度最短的是海拔3 000米以上地区,只有2个月,始于6月。其他地区春季约长3个月,开春时间在3~4月。
(2)夏季。全省夏季最长为6个多月,主要有元江河谷、河口、景洪等地,始于4~5月,其中元江最早为3月31日。海拔1 050~1 800米的地区,夏季只有10 ~ 30天且多数地区始于6月。海拔1 800~2 000米的地区基本无夏。海拔2 000米以上地区全年无夏。
(3)秋季。文山、红河、西双版纳、玉溪、思茅等地州市海拔1 200~2 000米的地区以及大理州南部等地秋季长达5个月,始于6月下旬至7月。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10月进入秋季,其中河口最晚,在10月24日。其他地区秋季长度为2~3个月,始于8~9月。
(4)冬季。全省最长为280天以上,开始时间为10月1日前后,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米以上地区。海拔2000~3 000米的地区进入10月后逐渐过渡到冬季,长度为4~5个月。其余大部地区冬季在11~12月先后开始,冬季长3个月。元江、河口、景洪等低海拔河谷地带全年无冬。
6.霜期和无霜期。
(1)霜期。
❶初霜日、终霜日:云南平均初霜日在9月上旬至次年1月下旬。德钦最早为9月28日,景谷最晚为1月25日。初霜日分布趋势是从北到南日期向后延迟。迪庆州和丽江地区大部,初霜日在10月底以前,属全省最早;滇中大部初霜日在11月;滇南及金沙江河谷初霜日在12月至次年1月,其中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地区南部在1月,是初霜最迟的地区。云南平均终霜日在12月下旬至次年5月下旬,建水最早为12月26日,中甸最晚为5月27日。终霜日分布特点为南早北迟。北纬24°30′以南地区终霜日在2月底前(其中南部边境在1月底前)、北纬24°30′以北地区终霜日在3月以后;滇西北和滇东北高海拔山区在4月以后,是全省终霜日最晚的地区;滇中大部终霜日一般在3月中下旬前后。
❷霜期:滇南大部地区有霜日数普遍在20天以下;滇中一带约100天;滇西北、滇东北高寒山区有霜日数在150天以上,其中中甸有霜日数最多为242天;省内其余大部地区40~80天。
(2)无霜期。云南无霜日数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景洪、河口、孟定全年无霜;元江河谷下游、澜沧江河谷下游地区在350天以上;滇中以北金沙江河谷和怒江河谷等地无霜日数在300天以上;滇西北迪庆州无霜日在200天以下,其中中甸最短,仅有124天。滇中多数地区无霜日数约在250天。
☚ (一)光能资源   (三)水分资源 ☛

(二)热量资源

(二)热量资源

1. 气温。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全省各地平均气温一般在0°~4℃, 大兴安岭和黑河的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东宁年平均气温最高为4.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6°~40℃之间, 1968年7月22日, 泰来县曾出现41.6℃高温。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40℃左右, 1969年2月 13日漠河最低气温达-52.3℃。每年自10月开始, 平均气温由北向南分别降至零下, 至翌年3月气温又由南向北分别升到零上, 冬季长达6~7个月之久。全省各地历年最高气温比同年极端最低气温, 一般相差70℃左右。气温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低, 在南部地区气温适于作物生长, 北部地区不利于作物生长成熟。
2. 地温。黑龙江省是全国地温最低的地区。1月份最北部的漠河平均地面温度为-33.3℃, 最南部的东宁为-14.7℃。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在-56~-24℃之间。大兴安岭北部及小兴安岭在-48℃以下, 是我国极端最低地面温度的地区。其中漠河曾于1968年2月14日出现-58.2℃, 为中国地面温度的最低记录。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在60~70℃,大小兴安岭北部及三江平原南部部分海拔较高的地区在60℃以下。
3. 积温。黑龙江省等于或大于10℃的积温在1 600~2 800℃之间。由南向北, 纬度每增加1度,积温约减少100℃左右。南部地区的肇源县积温最高可达2 998℃, 北部地区的阿木尔为1 434.9℃。在正常情况下, 黑龙江省的积温尚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由于受制于大陆季风气候影响, 积温很不稳定, 最大变率竟高达±300℃。低温冷害影响产量变幅在30%左右。
4. 无霜期。黑龙江地处高纬度, 无霜期较短。一般无霜期在100~14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140天左右, 最东南端的东宁县无霜期最长达151天。西北部地区无霜期100天左右, 大兴安岭地区无霜期仅有80~90天。

☚ (一)光照资源   (三)降水资源 ☛

(二)热量资源

(二)热量资源

热量是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热量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动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高产和优质。热量的多少与动植物种类分布的界限有密切关系,是决定农牧业布局、种植制度和经营方式的重要自然因素,并影响农事活动的全过程。通常用平均温度、积温、生长期、无霜期、最热月平均气温等来表示某地区的农业热量资源,也常用最冷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温度来反映越冬条件以及冬季热量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和限制作用。
1.年、月平均气温分布。贵州地处低纬带,距海洋较近,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14—18℃之间(图1-1-3)。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山区与河谷的温度相差很大。以罗甸与威宁比较,年平均温度相差9. 1 ℃。温度的地域分布呈由西北向东南,由中部向南、北递增。南部边缘河谷和北部赤水河谷海拔较低,是省境的高温区,年平均温度在18℃以上,以罗甸为最高,达19. 6℃。西北部乌蒙山区海拔较高,是境内的低温区,年均温度在14℃以下,以威宁最低,仅有10.5℃。

图1-1-3 贵州省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贵州各地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其多年平均值都是1月最低,2—6月逐渐升高,7月最高,8—12月逐渐下降。4—9月大部分地区各月平均温度都在15—27℃,此期间降水、日照也逐渐增多,即光、温、水的高值期基本吻合,气候资源的有效性大,有利于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等作物生育和高产优质。
2.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分布。0℃是喜凉作物小麦、油菜等开始(或停止)生长的临界温度,是确定一个地方农作物是否有越冬期的温度指标。日均温>0℃的起讫日期之间的天数,称为农耕期。贵州除黔西北和黔中的高寒地区有10—50天日均温≤0℃的越冬期外,其余地区均无越冬期。>0℃积温是衡量稻、麦(油)连作的重要热量指标。贵州>0℃积温大部分地区为5 000—6 000 ℃,南部边缘地区和北部赤水河谷可达6 000—7 000 ℃,以罗甸为最多,达7 169. 8℃;西北部只有4 000—5 000 ℃,以威宁为最少,只有3 749. 9℃,罗甸与威宁两地几乎相差1倍。
10℃是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开始播种与生长和喜凉作物开始积极生长的临界温度。日均温≥10℃的持续期称为喜温作物生长期,亦称为温暖期。贵州≥10℃积温的变化比较稳定,除个别地区积温距平百分率达10%以外,各地都在5%左右。这是衡量—地热量资源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贵州≥10℃持续日数大部分地区在220—250天,罗甸、望谟、册亨、赤水等地可达 260—280天,威宁最少,只有163天。≥10℃积温大部分地区为4 000—5 000℃,南部边缘地区和赤水河谷可达5 500—6 000℃,西北部高寒地区只有3 000—4 000℃。最多的罗甸达6476.8℃,最少的威宁只有2 568.7℃,前者约为后者的2.5倍。
3. 喜温作物的越冬条件。每种作物都有其能忍耐的低温,当环境温度低于作物所能忍耐的低温时,作物就会产生寒、冻害以致死亡。因此,一个地方的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气温以及极值出现的频率是衡量当地作物能否安全越冬的温度指标,是制约农业热量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部,北面的四川盆地北缘有秦岭大巴山层层阻挡,冷空气不容易长驱直入,而且还受来自孟加拉湾西南暖温气流影响,因而,贵州冬季的热量条件比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优越,寒、冻害也轻得多。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地区在-6—-10℃之间。全省有两个低值区,一是黔西北,极端最低气温为-10—-15℃,以威宁的-15.3℃为最低; 另一个在黔东北,极端最低气温为-8—-13℃,以三穗的-13.1℃为最低。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大部分地区在-3—-6℃之间,以威宁的-9.5℃为最低,南部边缘地区和赤水不到-1℃。
从极端最低气温出现频率看,贵州境内作物越冬条件最好的地区在赤水河谷,其次是南部边缘地区。在海拔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西部的越冬条件要比东部优越得多。例如,赤水20年中有15年的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而罗甸虽然纬度偏南,但10年中只有4年的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又如,罗甸和荔波在同一纬度上,罗甸比荔波高11.6米,但罗甸比荔波偏西120公里(直线距离),受寒潮影响较小,霜冻期要比荔波少24.6天,≤0℃的霜冻日数要比荔波少5.3天。类似的例子在省内都不鲜见。
4. 热量资源的垂直分布。贵州处于云贵高原的东斜坡面,山地面积约占87%,海拔高度差异很大。最高处的赫章县韮菜坪为2 900米,最低处的黎平县地坪为137米,相对高差达2 763米。全省地形崎岖,千崖万壑,各县海拔高度相差很大,形成气温垂直变化显著的气候特点。例如,北部相邻的赤水和习水两县,虽赤水略偏北,但海拔高度比习水低957米,年均温高5℃,≥10℃积温多1967.8℃,无霜期长97天。又如东南部三都和丹寨两县,三都的纬度比丹寨仅偏南13分,海拔低547米,年均温比丹寨高3.3℃,≥10℃积温多1 236℃,无霜期长36天。
由于贵州地处高原边缘的斜坡地带,西部高东部低。西部多为高原和台地,东部多为起伏丘陵,地形破碎,加上冷空气从内蒙古、新疆一带南下时,受秦岭、大巴山阻挡,往往从黔东北方向进入黔境,然后向西爬坡,其势力逐渐减弱,形成贵州境内在相同的纬度和高度上,温度呈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大约每向西推进100公里,年平均气温升高0.6—1.3℃,≥10℃积温增加130—600℃。这种温度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导致农作物种植高度的上限从东向西逐步升高。如水稻种植海拔高度的上限,省之东部为1 300—1400米,在中部升高至1400—1500米,到最西部的盘县、威宁一带,高达1 900—2 000米。
☚ (一)光资源   (三)水资源 ☛

1.年平均气温及其分布/2.最冷月、最热月气温及其分布/3.各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和积温

☚ 2.日照   1.年平均气温及其分布 ☛

(二)热量资源

(二)热量资源

大气的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之一。反映热量资源的状况,常以农作物生长期内的平均气温和农业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以及积温来表示。
(1) 年平均气温的地理分布。全省年平均气温为5.1℃。其中春季(3—5月)平均为6.5℃,夏季(6—8月)平均为21. 2℃,秋季(9—11月)平均为6. 2℃,冬季(12—2月)平均为-13.5℃。最热的月份一般在7月,个别年份在6或8月;最冷的月份一般在1月。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0.6℃(白城1965年),年的极端最低气温曾达到-45.0℃(桦甸1970年)。年平均气温的地理分布,在地处长白山脉迎风坡的延边地区的西部到浑江地区东部的山区半山区为一低温地带,年平均气温一般不足3.0℃,从这个低温地带分别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年平均气温逐渐增高,东至延边地区东部的珲春、图们、和龙一带为一个高温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5.0℃以上;向西至白城地区西部和四平地区大部为第二个高温区,年平均气温一般也在5.0℃以上;向南至通化地区的南部为第三个高温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可达6.0℃以上,见图1-2-3。


图1-2-3 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2)气温的年变化。吉林省气温的年变化形式各地基本一致,都是单峰型,最高值一般出现在7月,但延吉等地因受海洋影响,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一般都出现在1月。从变化来看,4—10月期间,各月平均气温都高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都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10℃,见图1-2-4、图1-2-5。
(3)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大地解冻、草木萌生、早春作物播种,标志一年一度的农事活动的开始。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是大田农事活动基本结束。
初日:全省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且由平原、盆地向山区自南往北逐渐开始,四平地区西南部、通化南部和延吉盆地为最早,一般在3月25日左右;中西部平原、吉林地区以及辉南、海龙、和龙、汪清等地相对晚一些,一般在3月27日至31日;通化地区东部、浑江地区、延边地区西部以及舒兰、扶余等地更晚,一般在4月1日至8日;长白最晚,推迟到4月8日左右。
终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日期和初日地理分布相反,是由山区向西部平原、延吉盆地,由北往南逐渐延迟。四平地区、延吉盆地、通化地区西南部、长春和吉林地区南部较晚,一般在11月上旬初,集安最晚,一般在11月11日,其他地区一般在10月30日左右;位于高寒山区的长白最早,一般在9月25日。
持续日数:全省日平均气温≥0℃的持续日数,以集安为最长,平均达273天。四平地区、延边地区、通


图1-2-4 各地气温年变化


图1-2-5 各地气温年变化


化地区南部及长春、双阳等地较长,一般在220—230天之间;浑江地区、延边地区西部较短,一般在200—210天之间,长白最短为201天左右;其他地区一般在210—220天之间。
积温:≥0℃的积温以集安为最高,达3 569℃;中西部平原高于3 300℃;通化地区东部、浑江地区及延边地区西北部不足3 000℃;长白最少为2 497℃;其他地区一般在3 000—3 300℃之间。
(4)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标志树木开始发芽生叶,大田农作物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是农作物全面收割时期。
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开始日期,全省一般在4月中下旬。中西部平原、吉林、通化地区、延吉盆地较早,一般出现在4月10—15日之间,集安最早,出现在4月6日左右;吉林、浑江地区、延边地区西北部及扶余、三岔河、榆树等地较晚,一般在4月15—25日之间,长白最晚,为4月24日。
终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止日期,吉林、浑江地区、延边地区西部一般在10月10—15日之间;中西部平原、吉林地区西部和延边地区东南部略晚,一般在10月15—20日之间,集安、珲春等地最晚,一般在10月20日以后。全省最早的松江为9月8日,最晚的集安为10月25日。
持续日数:日平均气温≥5℃的持续日数,浑江地区、延边地区西北较短,一般在170—180天之间,其中松江最少为168天;通化地区南部、吉林地区东部、四平地区西部及延吉盆地较长,一般在190—200天之间,其中集安最长,为203天;其他地区在180—190天之间。
积温:≥5℃期间的积温,四平、白城、长春三地区,通化、吉林地区西部一般在3 000℃以上,其中四平地区西南部,以及通榆、集安在3 300℃以上,最多为集安,达3 445℃;浑江地区和延边地区西部,即高寒山区在2 700℃以下,其中,长白最少,仅2 379℃;其余部分在2 700—3 000℃之间。
(5)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是高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进入生长期,也是喜凉作物迅速生长的时期。同时,稳定通过10℃的持续期基本和大田作物的全生育期相当。因此,它的初终日期以及积温的多少,是吉林省农业生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温度指标。
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开始日期,其分布大致由西向东逐渐推迟,前后一般相差半个多月。全省以集安为最早,一般在4月24日开始,四平、白城、长春三地区、通化地区西部、吉林地区东部在5月5日之前开始;四平地区西北部提早到4月末,即4月28日左右。延边地区西部、吉林地区东南部、通化地区西部出现时间较晚,一般在5月15日以后,尤其长白最晚,为5月24日,比集安晚约1个月;其它地方一般在5月5—15日之间。
终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止日期,大致由山区向平原、盆地逐渐推迟。吉林地区大部、浑江地区及延边地区西部结束较早,一般在9月25日之前,其中长白最早为9月17日;长春、四平地区东南部及集安、通榆和延吉盆地结束较晚,一般在10月初,最晚为珲春10月5日结束;其它地区一般在9月25—30日之间。
持续日数: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日数,集安最长为167天;中西部平原较长,一般在150—160天之间;吉林、通化地区及延吉盆地次之,大部分在140—150天之间;延边地区西部及吉林东部、浑江地区较短,一般在140天以下,长白最短,仅117天,与集安相差50天左右。
积温:≥10℃的积温,呈西部多,中、东部少的分布特征。以四平地区西北部、白城地区西南部和集安为较多,一般在3 000℃以上,其中最多为公主岭,达3164℃;延边地区西部和北部,通化地区东部较少,一般在2 400℃以下,最少的长白只有1905℃:吉林地区西北部、长春、白城地区大部、四平地区中部在2800—3000℃之间;其它地方均在2400—2800℃之间。


图1-2-6 ≥10℃积温分布图(℃)


(6)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是喜温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故15℃期间的持续日数和积温是鉴定能否栽培喜温作物的重要温度指标。
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开始日期,从西向东推迟。以京哈铁路以西和集安较早,一般在5月25日之前出现,其中双辽出现最早,为5月21日;京哈铁路以东、吉林地区大部、通化地区次之,一般在5月25日到6月10日;吉林地区西北、浑江地区及延边地区较晚,一般在6月10—25日左右,长白最晚为6月26日。最早和最晚相差达36天之多。
终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终止日期出现时,玉米、大豆已近成熟。就全省而言,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终止日期,白城、长春、四平三地区、吉林、通化地区、延边地区东部结束较晚,一般在9月10日之后,其中最晚是珲春、集安为9月17日;其它地区主要是山区,结束较早,在8月31日—9月10日之间,最早是长白,8月28日结束。
持续日数:日平均气温≥15℃的持续日数,以白城地区、长春、四平地区西北部和集安持续日数为较长,一般在110天以上,其中集安最长为117天;四平、长春地区东南部、吉林、通化地区和延吉盆地次之,一般在90—110天之间;浑江、吉林地区以东及延边地区大部较短,在70—90天之间,长白最少仅64天。因此,该区不少喜温作物的中、晚熟品种的生长受到很大限制或根本不能种植。
积温:≥15℃期间的积温可以衡量喜温作物生长期间的总热量条件。白城、四平、长春、辽源、吉林、通化地区积温较多,一般在2000℃以上,白城地区和长春、四平地区的北部和集安在2 300℃以上,其中双辽多达2 517℃;延边地区西部和浑江地区积温较少,不足1 700℃,长白只有1180℃,为全省最少;其余地方在1 700—2 000℃之间。最多与最少相差1 337℃。
(7)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是水稻抽穗开花和玉米、高粱等作物的拔节、抽穗适宜温度。
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开始日期由西部平原向东部山区逐渐延迟。白城地区、四平地区西北部、长春地区西北部及集安为较早,一般在6月25日之前,其中双辽最早为6月20日;长春地区大部、四平地区东南部、吉林地区大部和通化地区在6月25日—7月10日之间。吉林地区东部、浑江地区和延边地区推迟到7月15日之后,长白最晚,到7月24日才开始。
终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止日期,白城、长春、四平、辽源、吉林、通化地区及延吉盆地在8月10—20日之间,其中集安最晚,为8月28日;浑江、吉林地区东部、延边地区大部,一般在8月10日之前结束,尤其山区结束得更早,大多在8月初,最早结束是敦化,为8月3日。
持续日数:日平均气温≥20℃的持续日数,全省差别很大,中西部地区持续时间长,山区和盆地持续时间短。白城、长春、四平、辽源、吉林和通化地区西部在40天以上,其中白城、四平、长春地区西部都在50天以上,双辽为全省最多,达65天;吉林东部及通化地区东部、延边地区在40天以下,特别是山区,即延边地区西北大部,浑江地区持续时间不足20天,长白仅12天。
积温:≥20℃期间的积温,以白城地区、四平东南部和长春地区西北部、集安为较多,在1200—1500℃之间,其中双辽最多,为1 502℃;四平地区西北部、长春地区大部、吉林地区、通化地区在900—1 200℃;延边地区(除延吉),浑江地区在600℃以下,特别是山区还不足400℃,长白最少仅269℃;其它地方在600—900℃之间。最多最少相差多达1 233 ℃。
☚ 4.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三)降水资源 ☛

(二)热量资源

(二)热量资源

热量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物化学反映。


图 1-2-2 粮食作物光温生产潜力 (公斤/亩) 分布图
(光能利用率5%)
资料来源: 徐德源著 《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


进行热量资源分析,通常用稳定通过一定界限温度的积温、无霜冻期、最冷与最热月平均气温等指标来反映热量资源的多少。
1.气温≥0℃、≥10℃初终日和积温。气温≥0℃初日,北疆在3月下旬,阿勒泰地区在3月上旬,南疆一般在2月中下旬,哈密推迟至3月初。终日,北疆11月上中旬,阿勒泰提早在10月下旬,南疆推迟在11月下旬,而哈密则在11月中旬。≥0℃初、终日之间持续日数,北疆210~250天,伊犁253天,南疆230~280天。积温,北疆年3 000~4 000℃,南疆4 000~5 000℃,吐鲁番可达5 740℃,1985—1994年达5 800℃以上。
气温≥10℃初日,于4月中旬到5月初,北疆偏晚,南疆于4月上中旬,吐鲁番于3月下旬。终日,北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南疆一般于10月中下旬。持续日数,北疆150~170天,南疆180~210天。积温,北疆年2 800~3 600℃,南疆3 800~4 400℃,吐鲁番高达5 400℃。1985—1995年达5 500℃。
2.温度。

(1) 1月平均气温及最低极值。1月北疆平均气温-10~15℃,阿勒泰地区东部在-20℃以下,富蕴可可托海为-28.7℃。南疆一般在-10℃以上。塔中最高,一般在-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北疆为-35.9~51.5℃。
(2) 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全疆平原区约在22℃以上。北疆一般23℃左右,南疆一般26℃左右。吐鲁番可达32.7℃以上,比长江流域“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高3~4℃。北疆平均最高25℃以上,南疆一般达35℃左右,吐鲁番为全国最高,可达39.9℃。
(3)年平均气温。北疆年平均气温为2.5~5.0℃,南疆年平均气温10~12℃左右,吐鲁番较高,可达14℃。
3.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数对农作物的有机质积累速度有明显的影响。日较差大的地区,作物单产较高,品质也较好。年均日较差北疆多为12~15℃,南疆一般14~16℃。(华北与东北在12℃左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到10℃)。年气温最大日较差,北疆一般40℃左右,南疆30℃以上,山区为20.0~30.0℃。沙湾县境内的炮台全疆最大,可达45.0℃。
4.霜冻、无霜冻期
。新疆平均初霜冻日,北疆北部阿勒泰、塔城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初。伊犁河谷和北疆沿天山一带在10月上旬,南疆东北部为10月下旬,南疆西南部和吐鲁番为10月底或11月初,东疆南部为10月中旬。平均终霜日期,阿勒泰、塔城地区一般在5月初,伊犁河谷和北疆沿天山一带在4月中下旬,南疆东部在3月底,南疆西南部和吐鲁番在3月中、下旬,东疆南部是4月中旬,东疆北部的巴里坤盆地是5月中旬。
无霜冻期长短是农作物布局及品种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新疆无霜冻期总的来说,南疆长,北疆短,盆地长,山地短。南疆从库尔勒向西经阿克苏、阿图什、喀什到于田半月形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广大地区在200天以上,其中和田、阿图什、库车、吐鲁番盆地达220多天。塔里木盆地东部、东南部及腹地为200天以下。北疆沿准噶尔西部山地东麓克拉玛依至乌苏、沙湾一带以及伊犁河谷西部,为180天,北疆北部和西部为140~120天。山区较短,高山区基本没有无霜冻期。
5.逆温资源

(1)逆温高度、厚度与强度。
❶逆温层高度:阿尔泰山为2 000米,天山北坡2 500米,天山南坡2 000米,昆仑山区最多达2 500米。
❷逆温层厚度:阿尔泰山西部为1 500米,东部不明显,天山北坡达2 000米,南坡1 500米,昆仑山区1 000米左右;
❸逆温层强度:天山北坡、伊犁河谷、阿尔泰山西部约0.5℃/100米,天山南坡逆温层厚度较小,强度<0.1 ℃/100米。
(2)逆温层始、失时间。北疆一般始于10月下旬,3月底消失,5个月之多。南疆一般12月中下旬开始,消失于2月初,约1个多月。
☚ (一)光资源   (三)水分资源 ☛

1.气温/2.各种界限温度及积温

☚ 2.日照   1.气温 ☛
000313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