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代曲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代曲艺

曲艺是一种兼说兼唱的表演艺术。一般认为唐代才是曲艺的形成时期。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唐代,才出现佛教音乐世俗化这样一个促使曲艺成熟的条件。
中国佛教音乐是在三国时候开始它的历程的。当时一名原籍西域月支国的僧侣支谦,在吴国传授了《帝释乐人般遮琴歌呗》,遂导致了呗赞音乐系统的建立。“呗”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歌咏佛经,“设赞于管弦”。它在中国有两种用途:一是唱诵佛经的谒颂(诗体部分),人称“梵呗”;二是唱诵佛经的长行(散文部分),人称“转读”。晋宋齐梁时期,“梵呗”和“转读”在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建康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
佛教音乐的另外两个系统——“唱导”和“佛曲”——也在南北朝形成了。“唱导”是一种面向普通群众的佛教表演艺术。它用于宣讲佛经,以“广明三世因果,却辨一斋大意”为内容,从民间音乐中采摘各种音乐素材,不拘一格。这些方面都不同于呗赞。唱导制度是在东晋后半叶由庐山僧慧远创立的,后来成为净土宗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净土宗讲究化导世俗,以期往生西方净土,是一种世俗化的佛教派别。“佛曲”的本来涵义是娱佛和礼佛之曲。它是西域佛教音乐的重要部分。北朝时候,大批佛曲随着西域乐工伎人的迁徙而传入中华。在《羯鼓录》、《唐会要》和陈旸《乐书》等文献中,佛曲名目被记录了七十多曲;在《洛阳伽蓝记》等北朝文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佛教节庆活动中表演佛曲的盛况。
“呗赞”、“唱导”、“佛曲”,这三种佛教音乐教刺激了曲艺艺术的发展。“呗赞”提供了一种韵散相间的文学形式,使兼说兼唱成为唐代佛教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唱导”提供了一种佛教音乐世俗化的手段,使“俗讲”风尚盛行于唐五代。“佛曲”则代表了一种深入于群众之中的音乐文化,它导致中国佛寺音乐团体和佛寺“戏场”的大批产生。这三种音乐的作用点有所不同:呗赞主要作用于文学,例如影响了唐代诗文相配的传奇文学以及吟诗法;佛曲主要作用于歌舞,例如在佛曲的名义下产生了《舍利弗》、《婆罗门》、《浑脱》、《钵头》这样一些歌舞戏,以及《散花》、《大燃灯》这样一些风俗舞。唱导则主要作用于曲艺。唐代的净土宗大师,例如善导、法照、少康,都曾积极从事俗讲活动;唐五代的敦煌俗文学作品,例如《庐山远公话》、《孝子传》、《无常经讲经文》、《目连变文》、《十二时修西方》等等,无论就其内容看还是就其形式看,都是净土宗用于唱导的文本。
由于上述事实,所以我们说:中国曲艺是在唐代才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的。佛教音乐系统的建立,是曲艺艺术得以独立的重要历史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佛教音乐文化是中国曲艺的渊薮。
唐代曲艺主要有四种形式,它们都以兼说兼唱为特点。一是“俗讲”。它的性质是宣导佛教经典的故事讲唱。它所使用的文本称作“讲经文”,以作为结构骨干的经文、作为经文演绎的散文和复述散文解说的韵文三部分组成。二是“转变”。它的性质是配合图画的故事讲唱。它所使用的文本称作“变文”。它采用韵散相间的方式讲唱佛本生、本行故事和各种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三是“唱词”。它的性质是间插说白的表演唱。它所使用的文本称作“词文”,以韵文为主而以说白作为韵文内容的补充和过渡。四是“说话”。它的性质是以散说为主的故事讲唱。它所使用的文本称作“话本”,以散文为主,讲述俳谐故事、怪异故事、因缘果报故事和其它民间传说故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曾对敦煌文学体裁作过许多讨论,其实从曲艺表演的角度看,这些体裁的界线是容易划分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12:46